前言
一、童年的回忆(上)
二、童年的回忆(中)
三、童年的回忆(下)
四、太爷教我学阴阳
五、太爷教我学诊脉(上)
六、太爷教我学诊脉(中)
七、太爷教我学诊脉(下)
八、太爷教我学望诊
九、太爷教我学五行
十、太爷带我上临床(上)
十一、太爷带我上临床(中) 十二、太爷带我上临床(下) 十三、太爷的逝世
十四、少年的中医感悟
十五、中医路之探索篇
十六、中医路之社会调查篇
十七、中医路之静悟篇
十八、中医路之见习篇
十九、中医路之中药篇
二十、中医路之实习篇(上) 二十一、中医路之实习篇(下) 二十二、中医路之彷徨篇
二十三、中医路之游历篇
二十四、中医路之下海篇
二十五、中医路之创业篇
客人吃了药日了几个小时
二十六、中医路之成长
二十七、中医路之伤痛篇
二十八、中医路之提高篇
二十九、中医路之太极篇(上) 三十、中医路之太极篇(下) 三十一、中医路之感悟篇
三十二、中医路之挑战篇
三十三、中医路之亮剑篇(上) 三十四、中医路之亮剑篇(下)
2009年秋天,一个病号开着小轿车过来就诊,进门后看了看我,笑着说:“这么年轻的中医,水平能咋样?你看看我有啥病?”很多病人都认为中医应该是年迈的老者,因为我年轻,测试我诊疗水平的事情时有发生……
我看了看病人,头发稀稀拉拉的,头皮油光可见,眼圈发暗……我没有切脉,只是看了他几秒钟,然后告诉他,“你平时经常头昏、心情烦躁、腰部酸痛……”
病人吃惊地看着我,问我是如何知道的。我笑了笑,“你的脸上、头上不是写着吗?”接下来是诊脉、开药……
每天我都在为病人切脉、望诊、解释病情、辨证用药,这些知识是太爷从小教给我的,从我幼年开始,他用他的方式,为我走上中医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将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中医,他老人家付出了晚年全部的心血,在临终前仍不忘告诫我行医的准则……
在中医的路上能够走到今天,我要感谢的是太爷他老人家,还有系统传授我中医知识的大学老师、教给药知识的药农朋友以及开启我中医感悟之门的世外高人,更应该感谢我的亲人朋友及那些信任我的病人,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今天我抽出时间完成这篇传记式的中医入门讲述,既是我多年的心愿,也是对朋友们的感谢。同时也是对太爷他老人家的告慰,愿老人家九泉安息,含笑着,看我走过每一步行医之路!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有的人物均在生活中有原型。他们或是我的师长,亦或是我的朋友,甚至有神龙不见首尾的异士,当然更多的是支持我的患者。书中大量医案,均采用临床中的真实案例,对药物的论述,绝无半点妄言,处方用药及结果力求真实,对中医理论的阐述尽量通俗易懂,希望对于中医爱好者、在校医学生以及医学工作者有些帮助……
从书中可以看到我所怀念、所感激、所尊重以及所要记住的所有人的影子,但是本文仍是一部传记体的中医入门讲述。这本书是以现实中我的成长经历为模板,记录一个传统中医师的成长过程,希望我的成长过程能够给所有喜爱中医的人以鼓励和借鉴。
但明吾心,吾心足已!
……学医可不是玩的事,得好好学才能救人,不然会把活人治成死人……
只要按照我说的学,一定能学好,而且学好后也很好玩……
我的太爷是家乡有名的草医,给人和猪牛看病,在当地人缘很好,也很有威望,他很想将自己一生的医术流传下来,可惜自己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一个是我奶奶,一个是我姑奶奶。我奶奶是大女儿,最终留在家里招了上门女婿——我的爷爷,而爷爷年轻时好赌成性,偌大的家业输得所剩无几,几百上千亩的板栗山最后输得只有两块了。庆幸的是给我太爷添了四个孙子和一个孙女,我父亲老大,继承了太爷手艺的一部分,即给牲口看病,一本《牛马经》加上太爷的实践经验,将父亲造就成了一方有名的兽医,太爷的其他孙子一个学了木匠,两个当个教师,成了国家干部,眼看一生苦心研究的医术将要带进黄土,年迈的太爷常常叹息……
1975年的秋天,随着我的出生,太爷看到了希望!
从我满月开始,太爷便天天抱着我在村前村后转,唱着我还听不明白的中医歌谣,将毕生的心血慢慢地灌输到我稚嫩的脑海中。随着慢慢地蹒跚学步到能够四处跑着玩,跟在我后面的总是我的太爷,气吁吁地跟着我,口中喊着:“东娃子,慢点跑,小心有蜈蚣!”欢笑声在太爷的担心中四处散开。
我依稀记得三岁那年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村头李家的儿子涛涛不听话,李叔打了几下,结果涛涛突然面苍白,手脚发凉,出气困难,慌忙中来太爷,太爷拽着我,向李家跑去。
到他家时,李叔的老婆站在门口,“怕是不行了,娃子脸白得像张纸,出气困难!”
太爷说,“别急,让我看看!”
涛涛躺在堂屋的凉床上,看上去出气很困难,太爷切完脉,让李叔拿来两根缝衣针,然后倒上半碗酒,将针在酒中洗了洗,在涛涛的两个手腕内侧上一点各扎了一针,然后用大拇指在胸口反复推,几分钟后,涛涛的脸有了血,出气也顺畅了。
太爷回头对李叔说:“娃子气性大,以后教育要注意方式,刚才差点就气昏死了!”
李叔点头称是,在一连串的道谢声中,太爷带着我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我问太爷,“为什么缝衣服的针能救人?”太爷笑着说,“不是针救人,是针扎了穴位救人,刚才扎的是内关穴,这个穴位能调理胸部的气机,我手推的是膻中穴,此穴为气海,涛涛是生气后,气郁在胸中,气顺了,病就好了。”
太爷用手摸着我的头问:“想不想学救人的本事?”我说:“想学想学!好玩吗?” 得好好学才能救人,不然会把活人治成死人!”
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觉得死人可怕。
看来学救人的本事是一件不好玩,而且会遇到死人的事情……
太爷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只要按照他说的学,一定能学好,而且学好后也很好玩。听到很好玩,我便闹着要学救人的本事。太爷爽朗的笑声响彻山谷!
太爷的医学知识是其上辈传给他的,记得太爷说上辈人中有深悉阴阳五行八卦的先生,不仅给人看病,还顺便帮人看风水,但长时间流传下来,也失传了不少,现在想来,也许是几次革命将他们革怕了吧。而最终留给太爷的只有几本医书加上一些常用的效方(也就是农村常说的秘方),而太爷经过努力的继续学习和求教,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包括切脉诊病、药性整理、特效方剂、疾病预后、愈后调理等,但是如何将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向一个只有不到四岁的小孩灌输,还要不让小家伙感到枯燥,太爷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思索着……
1980年秋,记得我刚满五岁。太爷带我到山上放牛,一边走一边指着山上的花花草草说,这些都是药材,多好的药材啊!
我好奇地问:“什么时候开始教我学习救人的本事?”
太爷笑着说:“别急,慢慢来,你看前面那片刺藤上面一个个红红的,咱们叫‘蜂笼罐’,就好像装满了蜂
蜜的小罐子,可甜了!不过上面有刺,摘的时候要小心。”
我闹着要吃。太爷摘了一个颜深红的,擦掉了上面的刺,掰开后抠掉里面的籽,然后将果肉放到我的嘴里,甜丝丝的,虽然水分不是很多,但真的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