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伯格家族 隐形富豪
作者:罗 声
来源:《英才》2009年第10
        19世纪90年代,沃伦伯格家族控制的企业市值占整个斯德哥尔摩股市的40%,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瑞典国民生产总值的1/3
        论财富数字,沃伦伯格家族或许比不上瑞典首富、宜家老板英格瓦·坎普拉德,但若论对整个瑞典经济、政治的影响力,沃伦伯格家族绝对是瑞典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
        这个家族的历史比瑞典皇室贝尔纳多特家族还要悠久。19世纪90年代,沃伦伯格家族控制的企业市值占整个斯德哥尔摩股市的40%;该家族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瑞典国民生产总值的1/3。著名传记作家凯迪·马尔顿将沃伦伯格家族称为最成功的资本帝国典范。
        有人说,在瑞典商界,没有哪件事情没有沃伦伯格家族的参与。事实上,不仅仅在瑞典,很多全球大公司的背后,都有着沃伦伯格家族的身影:从欧洲最大电力工程公司ABB到全球最大滚珠轴承制造商SKF、从家电制造巨头伊莱克斯到医药企业领头羊阿斯利康、从航空公
SAS到造纸公司STORA、从萨博战斗机到爱立信手机……甚至连运营北欧地区最大的联合证券交易市场的0MX集团,在2007年被纳斯达克收购前,也是该家族旗下的产业。
        这些全球一流的大公司们,每年为沃伦伯格家族贡献超过250亿美元的收益。
       
        航海者的眼界
       
        历代接班人几乎都有航海经历,冒险精神和丰富的阅历是他们必备的素质。
        1816年,安德·奥斯卡·沃伦伯格出生在瑞典洛克森湖畔的一个书香门第。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小安德倍受宠爱。但他对读书不感兴趣,一心想要当水手。15岁那年,安德登上了一条开往美国的航船,开始了海上漂泊。
        17岁时,安德的父亲去世,他开始帮助母亲打理遗产,其理财天分开始显露。他没有让母亲把钱锁在保险箱里,而是鼓励她向亲朋好友们放贷,每月收取5.5%的利息。放贷生意一
直做得很红火,1846年,安德又继承了父亲的一部分股份,于是摩拳擦掌,准备做一项大的投资。
        由于热爱航海,安德看好造船业和航运业的发展前景。他的第一笔正式投资是专门在连接斯德哥尔摩和哥德堡的约塔运河上从事航运的蒸汽船。这项投资为安德挣了一大笔钱,也为沃伦伯格家族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年少时的航海经历影响着安德的一生。在他看来,一辈子待在一个地方的人,眼界不可能开阔,思想自然保守。后来,沃伦伯格家族的历代接班人几乎都有航海经历,冒险精神和丰富的阅历是接班人必备的素质。
        40岁时,安德创办了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在那之前,瑞典是不允许私人经营金融业的,但安德说服了议会,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成为瑞典第一家现代银行。安德将银行吸收到的存款投资到自己看好的行业,比如造纸、机电、铁路等。
        那正是瑞典的工业化刚开始起步的年代,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为急需资金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财务支持,同时,也借机成为众多企业的股东。
        1886年,安德去世,将家业交给长子纳特,4年后,三子马库斯也加入了家族生意。纳特的兴趣不在商业、而在政治,他后来成为了瑞典外长,而马库斯则是著名的商业奇才。
        兄弟二人刚接手时,家族投资的许多工厂都处于亏损状态。马库斯做的第一件事是重组家族控股的矿用车生产商阿特拉斯。当时,这家公司资产100万克朗,负债却高达400万克朗,还以每年50万克朗的速度亏损。马库斯成立了一家名为新阿特拉斯股份公司的新公司,新公司以100万克朗的价格买下旧公司,同时接收了近300万克朗的债务。新公司开张后,立刻关掉了旧公司两家亏损的分厂,将钱集中投入到一家效益较好的分厂。在这番并不复杂的重组后,阿特拉斯重新焕发了生机,后来成为世界领先的工具生产商,现在仍是沃伦伯格家族的重要产业之一。
        马库斯做的另一笔漂亮的买卖,是把家族旗下一家经营困难的铁矿公司卖给了规模比自己大得多的SKF轴承公司,但他要的不是现金,而是SKF的股票。众所周知,SKF现在也成了沃伦伯格家族控股的企业。
        1927年,马库斯的两个儿子雅各布和小马库斯(昵称多迪”)成为家族第三代掌门人。多迪是家族历史上另一位著名的商业天才,他以强硬的作风出名。
        在接掌家族生意前,多迪当过炮兵军官,还曾是瑞典国家网球冠军。二战期间,他代表瑞典政府同英、德两国进行商业谈判,这次谈判充分显现了他的商业才华,也提高了沃伦伯格家族在瑞典乃至整个欧洲商界中的地位。
        多迪是执掌家族生意时间最长的一位掌门人。直到1982年去世后,他的次子彼特继位,担任家族核心机构——银瑞达的董事长,正式成为第四代掌门。
        1996年,彼特退休,他的儿子小雅各布和侄子马库斯(昵称赫斯基”)接手,成为第五代掌门人。
        比起他们的父辈来,小雅各布和赫斯基受过更国际化的教育:前者拥有沃顿商学院的MBA学位;后者则获得了美国乔治敦大学的科学学士学位。但二者仍然具有典型的沃伦伯格家族性格,尤其是小雅各布,他继承了祖父强悍的个人意志,并牢牢记着祖父的训导:在那些重要的时刻,你能依靠的永远只有你自己。
        小雅各布热爱高山速降滑雪、每天清晨在健身房锻炼,同时,也很努力地工作。他说:总会有人说,你能有今天,只是因为你生在了沃伦伯格家族里。他们这么说我已经习惯了,反驳他们的唯一办法就是拼命工作,以证明我比他们更优秀。
       
        坏运道好机会
       
        家族创始人安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好生意总是在坏运道下做成的
        1916年,由于瑞典法律禁止银行拥有公司股权,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被拆分成斯安银行和银瑞达投资集团。之后,沃伦伯格家族主要通过银瑞达持有其他公司股权。
        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全球很多富豪有超过半数的资产被卷走,但银瑞达的股价仅仅下跌了~成。
        这样的幸运并非第一次眷顾沃伦伯格家族。事实上,这个家族一向善于在低迷的世道中掘金。家族创始人安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好生意总是在坏运道下做成的
        19世纪80年代,瑞典经济经历了一次衰退,当时,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的许多客户陷入流动性危机,为了挽救他们,银行对一些企业进行债转股,借此成了一大批瑞典公司的
股东。
        20世纪2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有超过1/3的瑞典公司面临倒闭。沃伦伯格家族又趁势收购了一批亏损企业,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斯特拉。当时,阿斯特拉是瑞典国有制药企业,由于亏损严重,它将被出售,售价只有象征性的1瑞典克朗,但要承担100万克朗的债务。沃伦伯格家族果断地买下了它。60小生意做什么好多年后,阿斯特拉成为北欧最大的制药公司,每年为银瑞达带来超过30亿美元的收入;1998年,阿斯特拉与英国制药公司捷利康合并,合并后的阿斯利康成为世界第三大制药集团,并跻身全球500强。
        本次金融危机,或许是沃伦伯格家族的又一次投资良机。事实上,由于有充裕的现金储备,当2008年全球股市低迷时,银瑞达的确在不断增持旗下各家公司的股票。这样做,不仅能够降低持股成本,还能保持旗下公司股价和自身资产的稳定。
       
        双重股权制
       
        双重股权制让看上去似乎并不那么富的沃伦伯格家族掌握着瑞典经济的命脉。
        在当年还是一名水手的时候,安德就去过美国新奥尔良,亲眼目睹了当时美国的金融危机。危机没有吓倒安德,反而让他对金融、证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后来进入金融证券行业后,安德总结了一条原则:控制一家公司,不必拥有其大部分股票,只要成为其主要股东就行。这一直是沃伦伯格家族历代掌门人严格遵守的一条原则。
        当然,沃伦伯格家族之所以能够顺利执行这条原则,也与瑞典股市的特殊结构有关。瑞典政府对股市实施了一种特殊的AB双重股权制度:A股不能流通,但享有董事会的选举权;B股可以流通,但只对现金的流通与红利有表决权。因此,尽管B股的数量一般要远远大于A股,但只要掌握了A股,便能牢牢地控制住企业。
        目前,瑞典有超过23的上市公司都发行这类股票。对企业来说,这样做能够确保瑞典的企业掌控在瑞典人自己手里;对政府来说,这样做能保证这些自家企业更多地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安排投资,能支持政府的高福利计划。
        银瑞达自然也实行双重股权制度。沃伦伯格家族拥有的A股占银瑞达全部股票的不到25
%,但其拥有的投票权却超过50%。在爱立信,沃伦伯格家族的股份享有10倍投票权,因此,尽管它仅持有爱立信全部股票的5%,却拥有38%的投票权。在伊莱克斯,有段时期,沃伦伯格家族仅持有4%的股份,却拥有94%的投票权。
        由于拥有的股份在绝对数量上并不是很多,因此,沃伦伯格家族从未在任何富豪榜上出现过,它看上去似乎并不那么富,但却掌握着瑞典经济的命脉。
       
        两项继承权分开
       
        “长期投资的原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某个行业的前景看上去会长时间低迷时,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抛掉。
        彼特·沃伦伯格曾说: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会轻易放弃暂时出现问题的企业。一旦选定核心业务,沃伦伯格家族所做的大多是长期投资。
        2002年,银瑞达的两项核心投资——爱立信和ABB同时出现了问题,前者深陷亏损泥潭,而后者甚至已经面临破产。银瑞达的股价一度被腰斩。
        这时候,沃伦伯格家族选择的方式不是放弃所谓的不良资产,而是花费17亿美元不断增持这两家公司的股票,并花大力气改善经营。不久后,爱立信、ABB和银瑞达的股价开始一路回升。
        不过,长期投资的原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某个行业的前景看上去会长时间低迷时,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抛掉。
        19世纪30年代,由于看到其他形式的能源拥有更广泛的前景,沃伦伯格家族卖掉了旗下几乎所有的煤和焦炭业务。
        1946年,马库斯出手了所有铁路业务,转而进军航空运输业。他在给弟弟的一封信里说,这意味着从过去向未来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