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复习要点
交通是指人们或人们借助某种运载手段,通过某种运动转移的方式,实现人或物的空间位置移动的社会活动过程,即系各种运输活动的总称。如果从广义上讲,交通还包括了邮电和通信。
5E是指:法规,工程,教育,环境及能源
交通事故的分类:1.后果分类:(1) 轻微事故(2) 一般事故(3) 重大事故(4) 特大事故2.原因分类1)主观原因(1) 违反规定(2) 疏忽大意(3) 操作不当,2)客观原因
3.交通工具分类(1)机动车事故(2)非机动车事故(3)行人事故
交通安全:是指在交通活动过程中,将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
(1)有损失(2)可接受
一,我国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有哪些?1、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行为2、交通基础设施供应不足3、车辆性能欠缺4、我国交通安全管理体制的缺陷
二,交通事故的定义是什么,其构成要素有哪些?我国对交通事故的定义: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构成交通事故的基本要素(1)车辆(2)道路: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厂矿、企业、机关、学校、住宅区内不具有公共使用性质的道路不再此列。3)在运动中:即在行驶或停放过程中。4)发生事态:即发生碰撞、碾压、挂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象。(5)损害后果:道路交通事故必须有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损害后果发生,这种后果不包括间接的损害后果,且为物质损失。(6)心里状态是过错或者意外,心里状态是过错或者意外即指事故是出于人的意料之外而偶然发生的时间,当事人的心里状态是过失。
三:交通事故的特点。(1)随机性(2)突发性(3)频发性(4)社会性(5)不可逆性
四,交通安全三要素。1)驾驶员2)道路环境3)车辆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一事故死亡人数多,二事故数及伤亡人数呈高速增长趋势,三高速公路事故率大大高于普通公路
第二章
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一,简述影响驾驶员反应的因素及其影响机理?
影响驾驶员反应的因素分为两个方面:1)客观刺激物(光、声,颜,大小,速
度,对比度等)2)驾驶员自身的特性(视力,听力,小脑的运动能力等)
···1)刺激与反应2)年龄和性别与反应3)情绪和注意与反应4)车速与反应5)驾驶疲
劳与反应·6)饮酒与反应·····
二,驾驶员的心理特性有哪些?
驾驶员的心理特征1.感觉与知觉1)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头脑中引起的反应。与驾驶行为有关的最重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平衡觉、运动觉等。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类型。空间知觉,大小,形状,距离,体积,方位。
行车、超车、会车都要依靠空间知觉,正确的空间知觉是在驾驶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上的知觉,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加速时,驾驶员可能会低估自己的速度,减速时可能会高估自己的速度。其准确性随工作年龄而增加。时间知觉。·····2.注意:注意就是人们心理活动对
一定事物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对象的指向性;二是意识的集中性。注意的分配,驾驶员还应当有
很好的分配注意的能力,以便同时接受几个信号、完成几个动作····3.情绪与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如人的喜、怒、哀、乐就是各种形式的情绪和情感。已形成的情感往往制约着情绪的变化,而人的情感又总能在各种变化的情绪中得到表现。
三,试述疲劳驾驶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及预防对策?
1)驾驶疲劳及其产生原因
a、产生疲劳的原因 a1.睡眠睡眠不足;睡眠时间不当;睡眠质量
不高。 a2.身心条件关键词:身体状况,年龄大小、性别、经验多少、技术高低、性格等。年轻人、年长者、驾驶技术熟练者a3.驾驶操作过程中的因素(1)信息量(复杂的交通系统);(2)心理紧张;(3)行车时间点;(4)运行时间 a4.生活环境等外在因素,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工作业绩等。b、疲劳驾驶时的症状:生理表现。可见症状:全身感到疲乏、头晕头痛、两腿发软、哈欠;不可见症状:心率、心电图、脑电图等。实际驾驶过程中:视野变窄、漏看错看信息。
c、预防疲劳驾驶。c1.保证充足睡眠。c2.控制连续驾驶时间:每持
续驾驶100公里或两小时就应该停车休息10~15分钟,让大脑皮层有恢复的时间;1天不要超过8小时;每周驾驶时间不要超过44小时。c3.适时进行心理、生理调节。(1)改良车内环境;(2)间断听音乐(30min);(3)及时调整情绪。c4.正确选择饮食,不宜:吸烟或喝咖啡、高糖食品;
宜:碱性食物。c5.慎服药物常见药物:催眠药、药、抗组织胺药、抗感冒药、抗焦虑药、降血压药、抗生素。 c6.警惕三个危险时段(1)11:00~13:00 ;(2)17:00~19:00 ;(3)01:00~05:00
2)驾驶疲劳对安全行车的影响,疲劳会使驾驶员的驾驶机能失调、下降,给安全行车带来不利影响。
四试说明超速行驶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及对策。?
所谓超速行驶,是指车辆的行驶速度超过一定道路条件所允许的行车速度,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高速行驶。①超速行驶使车辆发生机械故障的可能性增加,造成机械故障事故。
②超速行驶过程中,如遇紧急情况,驾驶员往往措手不及,多为恶性事故。(#)③超速行驶使驾驶员视力降低、视野变窄、判断力变差,加重交通事故造成的后果。④超速行驶时,驾驶员精神紧张,极易疲劳。⑤超速行驶使驾驶员对相对运动速度的变化估计不足,影响整个驾驶操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⑥超速行驶使车辆的制动距离增长,⑦在弯道上行驶时,车速越高,横向离心力越大,车辆就会驶入别的车道或发生车辆倾覆。
五,请分析驾驶员、行人和骑乘者的交通特性?
行人特征1.行人的交通特性,行人的交通特性是由行人的心理特征决定的,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①行人决定是否开始横穿道路的主要依据是自己与驶近的汽车间的距离。②行人结伴而行时,在从众心理支配下,往往互相以对方为依赖,忽视交通安全而导致事故。
③多数行人横过道路时,只注意一个方向的交通车辆。④行人的自由度大,在行人走捷径心理的支配⑤部分行人对汽车性能不甚了解,
自行车(摩托车) 骑乘者特征1.骑乘者的交通心理特征。1) 胆怯心理。2) 侥幸心理、从众心理(冲灯)。3) 排他心理4) 超越心理5) 单干心理(离散心理):逢空即穿,见慢就超,有缝就挤,曲线行驶。
知识点:1视力也叫视敏度,是指分辨细小的或遥远的物体或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视敏度的基本特征在于:辨别两物体之间距离的长短。视力分为3种:1)静视力:人和视标不动的状态下检查的视力。2)动视力:人和视标处于运动时检查的视力。3)夜间视力:夜间视力与光
线亮度有关,亮度加大可以增强夜间视力
第三章
一.汽车安全性分为:被动安全性和主动安全性。1) 汽车被动安全性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汽车本身减轻人员受伤和货物受损的性能,又可分为内部被动安全性和外部被动安全性。2) 汽车主动安全性是指汽车本身防止或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汽车制动性、行驶稳定性、操纵性、动力性及驾驶员工作条件等。
二、汽车操纵稳定性及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包含:1)操纵性:指在驾驶员不感到过分紧张、疲劳的情况下,汽车能遵循驾驶员通过转向系及转向车轮给定的方向行驶;2)稳定性:指汽车遇到外界干扰时,能抵抗干扰而保持稳定行驶的能力。
三,操纵稳定性包含的内容及评价
1.稳态响应
2.瞬态响应
3.回正性
4.直线稳定性
5.转向轻便性
6.抗侧翻能力等
四,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主要途径,操纵稳定性与汽车的转向系、行驶系、轮
胎及车辆的空气动力学密切相关。途径:1)增加轮胎的侧偏刚性,2)转向主销后倾和内倾3)减小前轮前束值,4)加装转向助力装置。
汽车的制动性主要从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和制动汽车的方向稳定性三个方面来评价。
制动距离与制动踏板力,路面附着条件,车辆荷载,行驶车速等有关
五.影响制动性能的因素及改善措施:(一)提高制动效能(二)提高制动效能的恒定性(三)提高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性能,排水能力,轮胎的耐磨性等都与轮胎花纹有关,轮胎花纹形式有:普通花纹(花纹接地面积大耐磨性好,附着性较好,适合在比较清洁,良好的硬面路面上使用),越野花纹(花纹接地面积小,与地面的附着性能好,越野能力强,适合于较差的路面或无路地区使用),混合花纹(综合性能好,适应能力强,既能适应良好的硬路面,也能适应碎石路面,雪泥路面和松乱路面,附着性优于普通花纹)。
轮胎与汽车安全行驶相关的特性有:负荷,气压,高速性能,侧偏性能,水花效应,耐磨耐穿孔性等。
汽车被动安全是指发生事故后,汽车本身减轻人员受伤和货物受损的性能。
一次碰撞:汽车与外部事物之间的碰撞
二次碰撞:乘员玉汽车内部结构的碰撞
减轻乘员伤害的结构措施:安全车身,安全座椅,吸能转向柱
减轻乘员伤害的安全装置:安全带(两点式,三点式,四点式)安全气囊
第四章
线性:是立体描述道路中心线的形状
道路线形设计原则:1从行驶力学考虑,汽车行驶时应安全、迅速、舒适;2从地形地质条件上应经济合理;3驾驶员的视觉和驾驶心理应反映良好;4与交通环境及沿途景观相协调;5整体的线形保持较好的连续性。
道路设计构造的基本要求:1道路设计应尽量满足车辆运动特性和驾驶员心理效应的要求,2道路设计、
建造也应当尽可能扩展道路的安全空间,并且通过对道路网的调节和合理设计使道路环境更加“宽容”,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3清晰醒目的行车方向。4足够的视距。5行车期望。
平面线形可分为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一.直线对行车安全及驾驶员心理的影响
(1)长直线线形对行车安全及驾驶员心理的影响:车辆在长直线上行驶常常会导致驾驶员
反应迟钝、感知力下降,同时降低调节车辆状态的能力,驾驶员会潜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加速前行,心理上放松警惕;会使驾驶员的动视力下降,有效视野范围大大降低,能够清晰识别交通标志标牌的能力也大大下降;在长直线上驾驶时间过长还会产生催眠现象。(2)短直线线形对行车安全及驾驶员心理的影响:这种线形组合,由于驾驶员不能够很直接的判断出下一步的路线走向及操作而产生急躁不安的情绪。
平面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1)极限最小半径。圆曲线半径采用的最小极限值。当地形条件很困难或受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采用。此时应设置最大超高。(2)一般最小半径。汽车依设计车速能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小半径,是设计时建议采用的值。(3)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道路曲线半径较大、离心力较小时,汽车沿双向路拱(不设超高)外侧行驶的路面摩擦力保证行驶安全所采用的最小半径。
平曲线线形对行车安全及驾驶员心理的影响:平曲线半径较小造成的行车视距不足,超高不适造成的车辆行驶失稳等。
缓和曲线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汽车由直线段驶入曲线段,其转弯半径由无限大(直线)变为某一定值(圆曲线)。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需要在其间设置缓和曲线段。曲线段还存在超高、加宽问题,由直线段的路拱、定宽路面改变为超高、加宽,也需要缓和段来实现其间的过渡。视距是驾驶员开车向前所能看见的车道中心线的长度,从车道中心线上规定的视线高度,能看到该车道中心线上高为10cm的物体顶点时,沿该车道中心线测得的长度。
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停车视距=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
超车视距:指的是在双车道道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起,至可见对向来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不等速超车视距,等速超车视距)(超车要预防前面的被超车突然变更车道或突然刹车。)
错车视距:汽车在行驶中发现同迎面车辆在同一车道上行驶,而从来车左边绕至另一车道并与对面来车在平面上保持安全距离时,两车所行驶的最短距离。
事故率随视距的增加而降低。道路纵断面线形上的视距不足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比平面线形上的视距不足的影响更大。交通事故分类
路肩是指行车道外缘到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作用:增加路幅的富余宽度,保护和支撑路面结构,供临时停车使用,为公路其他设施提供设置场地,汇集路面排水。它包括硬路肩,土路肩
交通标志主要分为主标志和辅助标志。主标志分为指示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路标志,旅游区标志和道路施工安全标志。而辅助标志是附设在主标志下,其辅助说明作用的标志。
防眩设施就是防止夜间行车受对向车辆前照灯眩目的人为构造物。功能:消除对向车前照灯的眩光影响,保护驾驶员的视觉健康,美化道路环境。
视线诱导设施是指沿车行道两侧设置,用于明示道路线形、方向、车行道边界及危险路段位置,诱导驾驶员视线的设施。
第六章
事故调查内容:
1对事故相关人员的调查2对事故相关车辆的调查3事故发生道路的调查4事故发生环境的调查5事故现场痕迹调查6事故发生过程调查7事故发生原因调查8事故后果调查9其它调查
调查方法:人工方法;仪器方法;鉴定方法;实验方法;录像方法
事故现场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车辆、人员、牲畜及其他事物、痕迹、物证所共同占有的空间和时间。
事故现场的特性:1现场的整体性和形成过程的阶段性;2现场存在的客观性和现场状态的可变性;3现场现象的暴露性和因果关系的隐蔽性;4现场的共同性和具体现场的特殊性
事故现场分类:1原始现场,2变动现场,3伪造现场,4逃逸现场,5恢复现场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的措施:1立即停车2保护现场3抢救伤者4报警5协助
公安机关交管部门处理交通事故的紧急措施1组织抢救受伤人员2在现场周围设置警戒线3指挥驾驶人、乘客等人员在安全地带等候;引导勘察、指挥等车辆依次停放在警戒线内来车方向的道路右侧。
现场勘查的内容:1)时间调查(2)空间调查(3)身心调查(4)后果调查(5)车辆与交通环境调查
现场勘查项目有以下几项:(重点)1痕迹检验2车辆检验3道路鉴定4当事人身体状况检查5人体伤害鉴定
事故痕迹是指事故发生前后,留在现场的各种印记和印痕。大体上可分为路面痕迹、车体痕迹、物体痕
迹及散落物等。在事故过程中遗留下的各种痕迹是进行事故分析的最重要依据。(路面痕迹,车体痕迹物体痕迹和散落物)
路面痕迹主要是指遗留在现场路面上的轮胎痕迹和搓划痕迹。(轮胎痕迹;搓划痕迹、沟槽痕迹;)
交通事故处理程序是指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在处理交通事故中必须遵守的法定程序和制度,即处理交通事故的操作规程。交通事故处理程序包括(重点)1立案2.事故调查3.责任分析,事故认定4裁决处罚5赔偿调解6另外还可根据简易程序进行处理。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分类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
第七章
计算题:一辆质量为1800kg的小轿车与一辆质量为2500kg的小货车迎面正碰,结果使小货车倒退,从碰撞点至最后停止位置留下了2.5m的刹车拖印,而小轿车也继续往前运动了一段距离,从碰撞点至最后停车位置留下了1.3m的刹车拖印。据事后调查,确定碰前小货车的车速约为40km/h,试估算小轿车碰前的车速。已知μ=0.70。
解:已知两车的质量和滑行距离分别为m1、m2和l1、l2。
设碰前两车的车速分别为v10、v20;
碰后两车的车速分别为v1、v2 。
根据动量守恒有:m1v10+m2v20=m1v1+m2v2.
根据能量守恒有:0.5m1v12 =mgμl1
0.5m2v22=mgμl2
联立以上三式得:
v1=4.2(m/s);v2=5.9(m/s);
v10=100(km/h);v10=82(km/h) 。
道路交通事故力学特点:1)碰撞事故由三个不同且连续进行的过程构成2)汽车碰撞接近塑性碰撞3)碰撞过程中可将汽车当作刚体处理4)等速对碰问题—相当于固定壁碰撞5)事故中车内人员受伤主要原因—碰撞减速度
第八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指标主要有: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动态指标。
绝对指标是用来反映事故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体规模和水平的统计指标。我国目前在交通安全管理上采用的绝对指标有:交通事故次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即交通安全四项指标。
事故增长率:定基增长率:是定基增减量与基期统计数的比率环比增长率:是环比增减量与前期统计数的比率。
[例8-1] 某高速公路一年间共发生交通事故80次、伤50人、死亡20人,其长度为60公里,全程年平均日交通量为6000辆/日,试计算其事故率。
[解] 根据式(8-6),该高速公路的事故率(Rv1)、受伤率(RV2)和死亡率(RV3)分别为:
(2)百万辆车事故率
式中:RM —1年间百万辆车事故次数或伤、亡人数;
D —全年交通事故次数或伤、亡人数;
M —全年交通量或某一交叉口进入车辆总数。  一般用百万辆车事故率计算交叉口的交通事故率。
[例8-2] 某交叉口一年间共发生交通事故12次、伤亡7人,每天进入该交叉口的平均日交通量为5000辆,试计算其事故率。
[解] 根据式(8-7),该交叉路口的事故率(RM1)、和伤亡率(RM2)分别为:
(次/百万辆车)
(人/百万辆车) (3)人口事故率
式中:RP —每100万人的事故死亡率;
D —全年或一定时期内的事故死亡人数;
P —统计区域人口数。  每100万人事故死亡率多用于国家或国际地区级的统计区域。若应用于某一城市,则多采用10万人口为单位,即每10万人事故死亡率。
(4)车辆事故率
式中:RV —每10万辆机动车的事故死亡率;
D —全年或一定期间内事故死亡人数;
V —机动车保有辆。  上述算式中,亿车公里事故率基本上包括了交通安全的人、车、路三要素,作为国际上的指标是合理的,应用于不同地区间也有较好的可比性。
综合事故率 9.60365
600060108081=⨯⨯⨯=V R  (次/亿车公里)  1.38365600060105082=⨯⨯⨯=v R    (人/亿车公里)  2.15365600060102083=⨯⨯⨯=V R    (人/亿车公里)
610
⨯=M D R M 6.63655000101261=⨯⨯=M R 8.336550001076
2=⨯⨯=M R 610⨯=P
D R P 5
10⨯=V D R V 410⨯=VP D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