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吴 琼(景德镇市图书馆) 朱文旋(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
高岭土,是世界闻名的制瓷原料,因最早发现于景德
镇市浮梁县瑶里镇东埠村高岭山而得名。高岭土的发现与
利用,极大地提高了瓷器在窑室高温下的耐火性能,减少
了瓷器在高温烧造时的变形率和废品率,是软质瓷向硬质
瓷过渡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是世界陶瓷史上的创举和里
程碑。本文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对高岭土的始掘年代、产
地变迁及对外传播等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阐释,试图为当
今古陶瓷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高岭土的始掘年代
关于高岭土开采的起始年代,目前分为“南宋说”和
“元代说”两种学术观点,在学界尚未形成共识。为此,
笔者专程去高岭村调查,在众多史料中意外发现在明朝天
顺四年版高岭《何氏宗谱》中发现一条关于高岭土始掘年
代的参考资料,其记载如下:
“第四四世,召一公,初开高岭磁土”,“公开创高
岭,故业磁土者,庙祀之”。由此可见,何召一系高岭土
的最早开采者。遗憾的是
该宗谱中从未提及何召一
的生卒年月。如果知道或
分析出何召一的生卒年
月,高岭土的始掘年代就
会浮出水面。于是,笔者
继续从何召一家族的迁徙
史上寻线索。
明天顺四年高岭《何
氏宗谱》又载:“第三四
世茂公,字宗智,以文
学仕唐武宗会昌间。初
任河南通判,次任太平通判,有文武之略,巢乱诏封,招
讨有功,初令妻子居黄墩,同汪、许二总督巡行宣、歙、
池、饶,道经浮东白水乡新正俨坑之地,遂家焉……后长
孙叔信迁居玉岭,即俗称高岭,故玉岭派以叔信公为始祖
也。”从上述谱牒看,高岭何氏宗族的始祖何茂公曾仕于
唐武宗会昌年间,几经迁徙,最终安家于浮东白水乡新正
俨坑。后来,何茂公的长孙何叔信又举家迁居高岭,成为
高岭何氏的始祖。
那么,何叔信是何时迁往高岭的呢?民国十三年高岭
《何氏宗谱》记载:“第一代,叔信,始迁高岭;第九
代,召一,殁葬中村往后灰仓,丁向。娶冯氏,殁葬于龙
冈肥株树上头,丙向。子四:贵三、贵六、贵七、贵九。
公开创高岭故业磁土者。”叔信的先祖何茂公仕于唐武宗
会昌年间,即公元841~846年,按照“撰谱三十一年为一
届,人生三十年为一世”的古代惯例进行推算,叔信迁于
高岭的时间应该在唐末,即公元900年左右。而何召一是叔
信之后的第九代,按上述方法推算,何召一“初开高岭磁从文献看景德镇高岭土历史文化
收稿日期:2020-11-02
民国十三年版《何氏宗谱》
高岭土采掘矿洞遗址陶瓷文化
25
土”的年代应该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
“无巧不成书”。近几年在景德镇湖田、落马桥等南宋窑址地层中新发现一批瓶、觚、炉等米黄釉瓷器。其器型之高大,为前朝所不见。经现代科技检测,这批南宋地层出土的米黄釉瓷胎中含有较高的Pb 2O 3成分,高岭土含量达到16~19%。所以说,高岭土早在南宋就运用于瓷胎中。
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推认高岭土始掘年代为南宋绍兴年间,即公元1131~1162年之间。
二、高岭土的产地变迁
元代至明万历年间,麻仓山成为景德镇高岭土的重要开采地。
麻仓山位于高岭村东北、东埠村以东地区。这里高岭土资源丰富,而且品质优良,延续开采了两个多世纪,为元、明两代皇宫用瓷的烧造提供了上乘的制瓷原料。
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记载:“饶州御土,其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据刘新园、白焜《高岭土史考》考证,文中的“御土”就是麻仓山出产的高岭土。因为麻仓山的高岭土质量优良,对瓷器烧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元代官窑——浮梁磁局将其控制,公布为“御土”,禁止民间开采。至明代,御器厂承袭元制,继续对麻仓土实行垄断,列其为“官土”。明嘉靖三十五年版《江西大志•陶书》载:“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但是,到了明万历年
间,麻仓土开始枯竭。清乾隆七年《浮梁县志•陶政》载:“万历十一年,管厂同知张化美见麻仓老坑土膏已竭,掘挖甚难,每百觔加银三分。”从此,麻仓土消失在文献记载中。
明万历十一年以后,景德镇高岭土开采活动集中在高岭山。明崇祯十年(1636年)刻印的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记载:“土出婺源、祁门两山:—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文中准确而生动地记录了高岭土和瓷石的产地、特性以及配方。这是目前发
现的最早记载“二元配方”的历史文献。
明万历中期至清乾隆后期是高岭山开采高岭土的
“黄金时期”。《玉岭冯氏宗谱•冯光发传》记载:“土名麻石坳等处之山,被婺邑在山搭蓬厂数百,人数千余,强取磁土。”这期间高岭土的产量年均超9000吨(见刘新园、白焜《高岭土史考》),足见当年高岭山生产规模之大,矿工数量之多,产量之高。但是,自清乾隆59年以后,高岭山开采业逐步走向衰弱。
虽然高岭土开采业没落,采土量骤减,然而,清嘉庆年间开始真实记述高岭土开采业的历史文献比以前增多,其中重要文献有清代蓝浦撰写、嘉庆20年(1815年)刻印的《景德镇陶录》、清代无名氏的《南窑笔记》以及清光绪末年刘锦藻的《清朝续文献通考》等。
三、高岭土历史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高岭土的发现与利用,促进了景德镇陶瓷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书商的极大关注,高岭土相关的文章和著作逐年增多,并在欧亚大陆广为传播,其中,重要文献有《天工开物》《中国陶瓷见闻录》和《中国——我的旅行和研究》。
1、《天工开物》在海外的传播
《
天
工
开
物》,江西奉新科学家宋应星撰写,明崇祯十年(1636年)刻印,是全世界首部专门记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南宋米黄釉兽耳瓶
南宋米黄釉龙耳花觚
元代高岭土开采地——麻仓山
2020·第5期 总第189期
26
技术的历史文献,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
书。”它分为《陶埏》《乃粒》《乃服》《冶铸》《佳
兵》等18篇,其中,《陶埏》篇真实而形象地记载着景德
镇制瓷原料瓷石、高岭土的产地、特性及配方,成为最
早把景德镇高岭土传向海外的文献。
该书在海外的流传经历波折。它原刻印于明末,却
在清代的中国大地上消逝得无影无踪,直至300多年后
的民国初年在日本到其日文版,并在欧洲发现有英、
俄、德、法等国家的译文。后来才在法国的国家图书馆
到了明代《天工开物》的原始刻本。
《天工开物》一书在海外影响极大,例如:
1694年,日本学者见原盖轩在《花谱》及1704
年的《菜谱》二书中将《天工开物》列为参考文献。
1771年,日本书商柏原屋佐兵卫出版的刻本《天工开
物》,既是日本第一个该书的翻刻本,又是第一个该书的
外国刻本,成为了17~19世纪日本家喻户晓的科技读物。
1869年,儒莲和法国学者商毕昂将《天工开物》中与
手工业相关的篇章全部收录在《中华帝国工业之今昔》一
书内,并在法国巴黎出版。
1964年,德国学者蒂路把《天工开物》前四篇译成德
文。
1966年,美国博士任以都将《天工开物》译成题为
《宋应星著:17世纪中国的技术书》英文版。这是《天工
开物》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
随着《天工开物》在海外的广为流传,记载于《天工
开物》中的景德镇高岭土及“二元配方法”早在清代早期
就传遍了欧亚大陆。
2、昂特雷科莱与《中国陶瓷见闻录》
《中国陶瓷见闻录》是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汉名
“殷宏绪”)在清康熙年间撰写的关于景德镇制瓷工艺和
社会状况的两封长信。
昂特雷科莱出生于法国里昂的一户贵族家庭。清康熙
三十七年(1698年)7月,他受法国耶稣教会指派抵达广
州,在江西鄱阳和景德镇定居20年,其中在景德镇居住了
7年。在景德镇期间,他一边传教布道,一边向当地教徒
打听和了解景德镇制瓷工艺情况,尤其关注景德镇制瓷原
料的配方。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9月1日,他在饶州
府的所在地鄱阳撰写了第一封长信。信中在介绍高岭土的
性能时说:“精瓷之所以密实,完全是因为含有高岭土。
高岭土可以做瓷器的神经。”他把该信寄给了印度传教会
会计奥日神父。之后,该信以《中国陶瓷见闻录》为题刊
载在《耶稣会传教士写作的珍贵书简集》(第12期)上,
震动了整个欧洲。昂特雷科莱是第一位向法国、也是第一
位向欧洲介绍高岭土的人。
康熙六十年(1722年),年近六旬的昂特雷科莱应欧
洲瓷器工场及工匠的请求,冒着天寒地冻专程来景德镇,
对制瓷工艺技术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再次考察。康熙六十一
年10月25日写成了第二封长信(即《中国陶瓷见闻录补
遗》),对第一封信中缺失的制瓷工艺内容作了进一步的
补充,介绍了二十多个有关制瓷工艺的疑难问题,为当时
欧洲陶瓷工场解决了许多的疑难病症,促进了欧洲制瓷业
蓬勃发展。后来,该信在《耶稣会传教士写作的珍贵书简
《天工开物》中的高岭山记载
《景德镇陶录》中关于高岭的表述
1735年重新出版的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中国陶瓷见闻录》陶瓷文化
集》(第16期)上刊登。清乾隆六年(1741年),昂特雷科莱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3、李希霍芬与国际通用术
语Kaolin
李希霍芬,生于1833年5
月5日,卒于1905年10月6日,
是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
质学家,曾任柏林国际地理
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
1863~1868年,他在美国加
利福尼亚进行地质调查,发现
了金矿。1869年9月~1872年
5月,他先后近四年在中国考
察,所考察地区达14个省份。在考察的基础上于1877~1912年间撰写出版了《中国——我的旅行和研究》(5卷,附地图集2卷)一书。这是世界上首部系统研究中国地理与地质概况的历史文献。
高岭土是世界上第一种以中国原产地为通用名称的矿物。1896年10月,李希霍芬在瓷都景德镇市瑶里镇东埠村后的高岭山考察高岭土采掘矿洞遗址,并发文专门介绍了景德镇高岭土的情况,该文是欧美地质界以岩石角度介绍景德镇高岭土的第一篇论文。同时,他根据高岭土一词的中文读音,将高岭土译成当今仍然国际通用术语Kaolin。以后西方地质界所用的Kaolin,均来源于李希霍芬。
综上所述,从文献上看,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景德镇高岭土始掘于南宋,由高岭村何氏始祖何召一率先开采。
2、景德镇麻仓土开采于元代,因其土质优良,被元朝官窑浮梁磁局控制,列为“御土”,禁止民窑使用。至明万历年间,麻仓土枯竭,文献中再也没有出现麻仓土的记载。
3、明万历年间至清乾隆后期,高岭土开采业不管是在生产规模上,还是在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但清嘉庆初年以后,高岭山开采业日渐衰微,风光不再。
4、明末以来,尤其在清代,记载于各类文献中的高岭土历史文化在欧亚大陆广为传播,其中,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先行者,最早传入日本,继而传入英、饿、德、法、美等西方国家,震动了整个世界;清康熙年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的《中国陶瓷见闻录》详细记载了当时景德镇社会状况及制瓷工艺,尤其将高岭土的性能及“二元配方”技术传到了欧洲,促进了欧洲制瓷业的蓬勃发展;清同治年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高岭考察,之后撰写了《中国——我的旅行和研究》一书,专门介绍了景德镇高岭土的情况。国际通用术语Kaolin来源于李希霍芬。
瓷都景德镇参考文献:
[1]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
[2]明天顺四年.高岭《何氏宗谱》.
[3]明嘉靖三十五年.江西大志•陶书.
[4]宋应星.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陶埏.
[5]清康熙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中国陶瓷见闻录.
[6]清乾隆七年.浮梁县志•陶政.
[7]蓝浦.清嘉庆二十年.景德镇陶录.
[8]李希霍芬.清同治德国地质学家.中国——我的旅行和研究.
[9]刘锦藻.清光绪.清朝续文献通考.
[10]清.南窑笔记.
[11]民国十三年.高岭《何氏宗谱》.
[12]民国.玉岭冯氏宗谱•冯光发传.
[13]刘新园,白焜.高岭土史考.中国陶瓷,1982,(07).
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
陶瓷文化
2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