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生态学
名词解释5*4分=20 区别与联系4*5分=20 简答题5*6分=30 论述题2*15分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系统生态学(p3):是指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发展与演替,以及人为影响与调控机制的生态科学。
3、生物多样性(p68):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包括了多个层次样性,主要是: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4、冗余种(p82):在一些落中有些种是冗余的,这些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丢失,同时,对整个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5、生物地化循环(p143):矿物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圈之间以及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物质循环。
6、信息(p163):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信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formation”。狭义是指通讯系统中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等的传送,用来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广义上可理解为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各种方式、状态的表达。
7、价值流(p194):是指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把自然物流变成经济物流,价值就沿着生产链不断形成、增殖、转移,并通过交换关系实现其价值。这种商品生产的价值形式、增殖、转移和实现过程,就是价值流动过程,称“价值流”。
8、生态系统的演替(p297):是指生态系统随时间的变化,一个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类型的生态系统所替代的过程。
二、区别与联系(结合书本)
1、食物链与食物网(p26)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通过营养采实现的,即通过食物链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食物链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主要有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两大类型。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是单条、孤立出现的(除非食性都是专一的),它们往往是交叉链索,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net structure),即食物网(food web)。
①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象体现。
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
②各生物成分间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
③食物链和食物网还揭示了环境中有毒污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2、关键种与优势种(p77)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居的地位不同,一些珍稀,特有、庞大的对其他物种具有不成比例影响的物种,它们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消失或削弱,整个生态系统就可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物种称为关键种。
优势种是指落中对其他物种发生明显的控制作用的物种。优势种主要识别特征是它们个体数量多,体积大或者生物量高,生活能力较强。落中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
关键种与优势种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影响远大于其多度所显示的。换句话说,所谓关键种是一个对它所在的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相对于多度而言是非常不成比例的物种。
3、铆钉假说与冗余假说(p84)
Ehrlich(1981)提出了铆钉假说(rivet-popper-hypothesis)。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个物种比作一架精制飞机上的每颗铆钉。任何一个物种丢失,同样会使生态过程发生改变。该假说认为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都具有同样重要功能。一个铆钉或一个关键种的丢失或灭绝都会导致严重事
故或系统的变故。
Walker(1992)首次提出了冗余假说。指出,生态系统中物种作用有显著的不同;某些物种在生态功能上有相当程度的重叠。从物种的角度看,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作用是不同的:一种是起主导作用的,比作是公共汽车的“司机”,而另外一个是那些被称为“乘客”的物种。若丢失前者,将引起生态系统的灾变或停摆;而丢失后者则对生态系统造成很小的影响。
促使一个生态系统的灵活性,增加冗余种是很重要的。它不但抵御不良环境,而且它提供了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短时间看,冗余种似乎是多余的。但经过在变化环境中长期发展,那些次要种和冗余种就可能在新的环境下变为优势种或关键种,从而改变和充实了原来的整个生态系统。因此,不能忽视那些冗余种的存在。面临生存的危机时,最好的途径是保护所有物种的长期共存。
4、环境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p122)
环境异质性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实。在生态系统不同地点之间存在着差异是生物流动、迁移的基本原因。异质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无的异质性如生态系统内,有的地方有食物,
有的地方一点食物也没有。这是资源嵌块性的同义词。一类是性质上的异质性。指同一时刻,同一资源在质量上的差异。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包括了多个层次样性,主要是: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环境异质性增加,环境复杂件越高,生物落复杂,生物多样性就越高。
5、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p204)
(1)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由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绿植物的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也称第一性生产。
(2)次级生产: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亦称第二性生产。
6、分解作用与矿化作用
动、植物和微生物死亡以后,它们的残株、尸体就要成为其他生物有机体的物质资源。将残株、尸体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物的逐步降解过程,就称为分解作用。
分解时,无机的营养元素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称为矿化作用。
分解的意义主要在于维持了全球生产和分解的平衡
三、简答题
1、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与作用(p20)
生态系统的成分可概括为非生物和生物两大部分。或者分为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图2-1)。
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而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即三大功能类。
(1)、生产者是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包括所有的绿植物和某些细菌,是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成分。
(2)、消费者是不能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质的生物。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这些是异养生物。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对初级生产物起着加工、再生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起着积极作用。
(3)、分解者都属于异养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这些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连续地进行着分解作用,把复杂的有机物逐步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最终以无机物的形式回归到环境中。
2、生态系统的建模步骤和环节(p33)
步骤:1.明确目标、对象 2.确定系统结构,进行总体设计 3.建立数学模型
4.模型的检验 5.灵敏度分析 6.使用和实施
建模步骤可归纳为建模的三大环节,即识别、估计和检验。
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特征(p35)
概念: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10个特征:1.以生物为主体,具有整体性特征 2.复杂、有序的层级系统
3.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 4.具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
5.受环境深刻的影响 6.环境的演变与生物进化相联系
7.具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 8.具有一定的负荷力
9.具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 10.具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4、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性能的四条基本原则(p40)
(1)消费者在生态系统的功能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性能是客观的存在。
(2)系统服务性能与生态过程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它们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
(3)自然作为进化的整体,是生产服务性功益的源泉。
(4)自然生态系统是多种性能的转换器。
5、物种流的概念与特点(p105)
物种流:是指物种的种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物种流主要有三层含意:
①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
②物种种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格局和数量的动态,反映了物种关系的状态。如寄生、捕食、共生等;
③生物落中物种组成、配置,营养结构变化,外来种和本地种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对物种增加和空缺的反应等。
物种流的一些特点
(1)迁移和入侵 (2)有序性(order) (3)连续性 (4)连锁性
6、生物入侵概念与入侵物种的生态过程(p107)
在适宜气候、丰富食物营养供应和缺乏天敌的抑制条件下,得以迅速增殖,在新的生境下得以一代代繁衍,形成对本地种的生存威胁。这称为“生物入侵”。
入侵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①侵入,是指生物离开原生存的生态系统到达一个新环境;②定居,是指生物到达入侵地后,经过当地生态条件的驯化,能够生长、发育并进行了繁殖,至少完成了一个世代;③适应,是指入侵生物已繁殖了几代。由于入侵时
间短,个体基数小。所以,种增长不快,但每一代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④扩展,是指入侵生物已基本适应生活于新的生态系统、种已经发展到一定数量,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并且有快速增长和扩散能力。
7、物质循环的特点(p144)
(1)介质多样。物质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存在明显的差别。
(2)涉及的元素众多,形态变化大。物质循环涉及的元素众多。在不同条件下,铜有7种形态。形态不仅决定该元素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稳定性,而且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
(3)有多种化学作用。物质在循环中不断氧化、还原、组合、分解,在过程中常受到温度、湿度、酸碱度以及土壤母质等物理化学性质的作用,而影响物质的转化过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