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武植和潘金莲
下面是本人根据CCTV《走遍中国》栏目组播放的《武松兄弟与清河县》整理出来的一篇文字。
我把它作为日志发表在这里,想法有四:
一是对待文艺作品里的人物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应该有所区分,不可等同。
二是说明“猜疑是人际关系中的”,古今皆然。武大盟兄弟的无端猜疑与不理智行为,使武、潘两家蒙受不白之冤五百余年,就是一例。
四.欠债终归是要还的。古语有“父债子还”之说。施耐庵老先生采信不实之词,虽然以其如椽生花之笔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水浒传》,却也极大地伤害了武、潘两家,欠了武、潘一笔重债。五百年后,他的后裔还是来偿还了。施耐庵的教训应予汲取,施胜辰替祖先还债的精神值得赞扬!
我觉得还有两点应该深入调查:
一.武松既然也是孔宋庄人氏,武氏家族中是否还有武松的后人?他们是否也有家谱?有无相关记载?
二.武大郎的生卒年月,在其《墓志铭》和武氏家谱里总该有所记载吧。这对确定武植的生活年代应是一个佐证。
走遍中国:《武松兄弟与清河县》解说词
河北省的清河县,据说是梁山好汉武松武二郎的故乡,而在清河县的民间,500多年来一直流传着跟武松有关的多种传说。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坟墓至今仍完整保存,而武大郎的身高超过一米八,决非《水浒》上所说的“三寸丁”。更奇特的是,真实历史上的武大郎,据说也不是什么卖炊饼的货郎,而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他知识渊博,曾经考中明朝的进士。而翻出武家的祖传家谱,武大郎的夫人竟然真的是姓潘。只不过,真实历史上的武松,虽然和武大郎都是清河县孔宋庄人,却并不是武大郎的亲弟弟,因为弟弟武松是宋朝人,哥哥武大郎却是明朝人。就这样,年龄相差270多岁,生活在不同朝代的两个男人,在《水浒传》里做了兄弟,而且是年纪小的当哥哥,年纪大的反而降为弟弟。一米八的帅哥成了身高不到一米的侏儒,身份也由县太爷变为卖烧饼的货郎,那位默默持家的贤妻良母潘金莲,则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有名的出墙红杏。这就是本集节目要细细讲述的曲折故事。
画外音:武松外号行者,又名武二郎,是《水浒传》的主角之一,及《金瓶梅》的重要配角。传说他是陕西大侠铁臂周侗的弟子,民族英雄岳飞的师弟。他武艺高强,恩怨分明,是梁山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彩的人物,在在梁山上排名第十四位。根据《水浒传》的描写,武松的故乡在河北广府清河县孔宋庄。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武松的故乡孔宋庄。
记者:听说武松是你们这个村儿的?
孔宋庄一老人:反正听老人们说是这个村儿的。
记者:他们说什么,怎么说的?
老人:这个村儿叫孔宋庄,原来的时候这个十字街上有个关帝庙,庙里有一口大钟,大钟上刻有武松的名字,这是一。再一个就是有个供案上烧香的铁香炉,上面有武松的名字。
画外音:在清河县还保留有大量跟武松有关的地名,比如武松街、武松公园,甚至还有武松醉打蒋门神的地方、快活林,因此清河县还有一个别名——中国武松文化之乡。
赵杰清河县政协副主席:武松在清河县的传说很多,尤其是武松没有离开清河县的时候,就是走向江湖之前,大部分是这种传说,也就是《水浒传》上没有的传说,《水浒》故事之前的传说,从武松出世、武松斗恶霸、武松大闹东岳庙等等。
画外音:接下来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武松从清河县打死了恶霸,出去躲案子。几年以后回到清河县寻兄,没想到在山东与河北交界的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老虎。武松因为打虎而出了大名,并应邀当了县衙里的捕头。但武松的志向绝不在于当衙门里的捕头混饭吃,他只是想在县城里先一份工作,把生活安顿下来以后,再他那失散多年的哥哥武大。他从小就没有了父母,是武大一把屎一把尿地把
他拉扯大的,应该说武大在武松心中有父亲的影子。武大是一个长兄如父的典范。
根据《水浒传》里的描写,武大和武松是同胞兄弟,武松身高一丈八尺,武大郎则个子很矮,人送外号“三寸丁”、“谷树皮”。
那么武大郎究竟是不是侏儒呢?此事竟然有古墓为证。原来在清河县城的城郊一直保存着武大郎的明朝古墓。武大郎在清河县是名人。武大郎的时代距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只有五百多年,武家又是清河县的大家族,这座古坟就保存下来了。几百年来一直有武家的后人坚持守墓。
记者:您是好几代为武植守墓的吗?
武氏后人武书常:对!我父亲在这个地方呆了十五年。老父亲去年八十二岁去世啦。父亲临终遗言就告诉我,因为我是哥儿俩,他说,因为咱们这个老祖宗在水浒传里被写得一塌糊涂,一事无成。咱们现在挖掘了古墓,通过咱们的家谱和一些历史资料到了一定的证据。武植墓这个样是1996年重新修建的。46年破过一次棺,1967年破过一次。为了便于参观,修成了现在这个墓道。原来没有这样,原来的墓里是个悬棺,这个悬棺的形状与现在这个不一样,这是1996年复制的一个棺材。
为什么复制一个棺材?因为1946年开过一次棺,1967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破坏过一次,这是1996年我们老武家集了资以后又重新修的这个武大郎坟。
画外音:1996年武家后人为重修武植墓,将坟墓挖开。令人惊喜的是,在坟墓中发现了武植较为完整的小腿骨。据小腿骨长短测算武植的身材应在一米八以上,决非《水浒传》上所说的“三寸丁”。刚出土时对武大郎的骨骼是拍了照片的,可惜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照片都丢失啦!
徐超,文史学者:他这个大墓,我看着的时候,是在大墓的最底下铺的砖上,摆着比较长的骨殖,比较长,大概是一米八以上,用草席子盖着,我打开草席子看了看,丈量了一下这个腿骨,根据这个推算估计身高在一米八以上。
画外音:光是从身高考察,武大郎的形象与《水浒传》的描写的形象完全两样,更奇特的是,真实历史上的武大郎,据说也不是什么卖炊饼的,而是一个好学的青年。他知识渊博,还曾经考中明朝的进士,
武书常:武大郎就是我们的始迁祖,他是从山西那个地方迁过来的。我们这个家谱上就说,始迁祖武大郎是从山西迁过来的。潘金莲是他的夫人,我们的老祖先,这是千真万确的。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我们老武家都没否定过。
在小说《水浒传》里,武大郎的名字是和潘金莲联系在一起的,
画外音:翻出代代相传的发黄了的家谱,武大郎的夫人果然真的姓潘。
武氏后人武书常一边翻着家谱一边说:“先祖武四老(武植),因为我们是小辈,不能直呼祖先的名字,
所以家谱里写成先祖武四老(武植),老祖奶奶是潘金莲,潘氏。这是我们原始的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部真实的家谱。
画外音:在武家,还有一种特殊的悬挂氏家谱。几百年以来,每逢重要的节日,武大郎和潘金莲夫妇俩的画像,被后人隆重地请出来,悬挂在堂屋中央,顶礼膜拜。清河县武家后人坚信,武植的妻子潘氏是清河县黄金庄人氏,是一名大家闺秀。而武大郎最先只是在潘家打工的一个长工。
武书常:一开始迁过来之后,就在我们邻村潘家的染坊里当学徒。他不怕吃苦,吃苦耐劳。白天学习染布的手艺,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他习文练武。在习文练武和学徒过程中,他刻苦认真,比较用功,也比较灵活,所以这就得到了潘家老板的赏识,就把他们家的大家闺秀潘金莲许配给了武大郎。当然武大郎也不负众望,进京赶考,一举取得了进士的资格,才到了山东聊城地区的阳谷县做了县令。
画外音:武植的《墓志铭》里写道,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尤喜诗书。中年居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
清河县的黄金庄聚集着两千多名潘姓居民,与清河县武家聚居的孔宋庄只相隔一条河。自从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传开以后,两百多年以来,武潘两家互相不再通婚。
金绒羊绒公司老总潘福顺:我是潘家的潘氏子孙。历史上有这么一说,但是事实究竟怎么样很难说。因为我们家族里有个家谱,流传了七百年了。一会儿我带你们看看这个家谱。可以说这个武大郎和小说《水浒传》上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画外音:潘福顺取出来潘家珍藏了七百年的潘氏家谱——《清河县黄金庄潘氏世系谱》,遗憾的是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不上族谱。我们翻遍家谱,也不能得到与潘金莲相关的有价值的线索。不过黄金庄的潘家和孔宋庄的武家,数百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那样的故事,暗示着两大家族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纠葛。
徐超:潘金莲这个人物,在实际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与武家那孔宋庄和黄金庄关系的传说。
武书常:一个是武潘通婚不通婚,再一个是老武家人到这边来卖菜,不收地头税。这边的老人们都知道。
徐超:大家都说,到老亲家地盘上来了,不要钱。这是一个流传的真实的故事。再一个就是黄金庄凡是说大闹狮子楼,涉及到潘金莲的故事,在黄金庄和武家那边,说书的、唱戏的,这些故事都不能在那里出现。要在那里出现就把你打跑了。据说有一年,一个唱小戏的,是隆尧一个秧歌剧团到清河来演出,还有一个说河南坠子书的也说这样的故事,都叫当地人给打跑啦,连饭也没人管。
画外音:经过对武大郎故乡的调查,问题出来啦,武大郎既不是“三寸丁”、“谷树皮”的矮个子,也不是卖炊饼的货郎,他的老婆潘金莲更不是水性杨花的妇女,而真实历史上的武松,虽然和武大郎都是清河县孔宋庄人,却并不是武大郎的亲弟弟,年纪也比武大郎足足大了两百七十多岁。
徐超:关于武松这个人物,要按照小说上的武松,从北宋末年就已经有了这个人物。从《大宋宣和遗事》三十六人赞里边行者武松、铁打的武松、武松线头,这些故事里头已经有这个人物,宋江等三十六人。所以他们武家那边一口咬定,“俺老爷爷是从山西迁来的!”这就一下子定啦,那只能是永乐年间。永乐年间和北宋末年相差两百七十年。这两百七十年,一个武松,一个武大郎如何成为亲兄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小说和实际生活中这一连串的重大反差?
在清河县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赵杰:武大郎有个八拜之交的盟兄弟。武大郎小的时候家境不行,他的盟兄弟帮了他很多的忙。后来武植做官啦,他的盟兄弟家道中落,又失了一把火,就武大郎去了。这个盟兄弟来到阳谷县,一住半月,只是来的第一天见过武植一面,后来就再也见不到啦,因为武植一直忙于政务,兴修水利,让阳谷百姓赶上播种时节。盟兄弟误以为武植故意避而不见,一气之下就回了清河县。这个盟兄弟非常恼怒,一路之上就贴了丑化武植的许多传单,说武大郎如何如何,说的一些反话。说什么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污蔑武大郎,说武大郎并不是做什么官,而是在阳谷打烧饼等等。他这个朋友就一路贴出
去啦。可等他回家一看,自己家的房子盖起来啦,坏啦,这是不是我的家?是不是媳妇改嫁啦?
他一进门,媳妇把他迎住了。说你不进家发什么愣啊?
他问,这还是咱们的家吗?
他媳妇说,是啊。这都是咱武大哥派人来给咱修的。你不是在那里住着吗,他没跟你说?
他听到这里立马就晕过去啦。醒过来说,哎呀,我把这个事儿做反啦!这个盟兄弟懊悔不已,连忙赶回阳谷去,要把他一路贴的传单全部涂抹掉,但已经来不及啦。这真是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他所捏造的武大郎的形象已经劣迹斑斑,轰动四方,最终被同时代的施耐庵写进了那部传诵千古的《水浒传》中,流传天下。
画外音:在这部千古奇书里,武大郎摇身一变成了不满三尺的侏儒,潘金莲也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并很自然地碰到了花花大少西门庆。于是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特意安排了武大郎被潘金莲毒死、武松杀嫂以及大闹狮子楼、斗杀西门庆等连环段落,这是《水浒传》里对武大郎、潘金莲、武松、西门庆这四个人恩怨情仇的一次总了结,也成了《水浒传》里最富有戏剧性的高潮情节之一。就这样年龄相差两百七十多岁,生活在不同朝代的两个男人,在《水浒传》里做了亲兄弟,而且是年纪小的当哥哥,年纪大的反而降为弟弟,一米八的帅哥成了不到一米的侏儒,身份也由县太爷变为卖烧饼的货郎。那位默默持家的贤妻良母潘金莲则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有名的出墙红杏。
徐超:他刚才谈到的这三个人物,也就是武大郎武植、武二郎武松和潘金莲,这三个人物跟清河有什么关系?跟清河文化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跟运河文化有什么关系?我觉得应该探讨的一个是,小说是艺术形象,有三个人物,清河县历史上也有这三个人物,这两个事情都是并存的。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小说的艺术形象,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里的完全真实,生活上的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但是艺术形象上的真实来源于生活基础。
画外音:今天武大郎陵园前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叫施胜辰,他是河北省的名人。他之所以有名,不仅他是一位有名气的画家,更因为据说他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直系后人。他这次来清河是要代表他的祖先施耐庵,向清河县武、潘两家的后人表达一份歉意。他将这份歉意写成一首诗,裱糊在武植祠堂里,供千万后来人品评。
施胜辰:我说这个《水浒传》啊:杜撰水浒施耐庵,潘武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武植祠里断公案,施家欠债施家还。
我们家的文章是指施耐庵的《水浒传》,贬了人家武家和潘家。数百年后又出来一个画家我施胜辰来褒奖人家。这不是我们家和武家、潘家的故事吗?现在清河县筹建了武植祠堂,施耐庵欠武家和潘家的债,我,施家的后人施胜辰来偿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