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语言中“马”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杨炎平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反映.“马”在汉英语言中出现频繁,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由于汉英民族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文化差异,“马”在东西方人心中所引起的心理联想也不尽相同.本文在分析动物形象中“马”的象征意义基础上,探讨了“马”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如何翻译的问题,力求更好地促进民族间语言和文化的交流.
【期刊名称】《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21)001
与马有关的俗语
【总页数】4页(P77-80)
【关键词】汉英语言;文化差异;马;翻译
【作 者】杨炎平
【作者单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030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特性。“马”在汉英语言中出现频繁,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汉英民族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文化差异,“马”在东西方人心中所引起的心理联想也不尽相同。本文在分析动物形象“马”的象征意义基础上,探讨了“马”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如何翻译的问题,力求对两种语言的互译寻求一种指导意义。
1 汉语中的“马”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1.1 “马”在生产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在我国历史上,马在人类生活、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至于人们常用“汗马功劳(great contributions in work)”来评价功绩。可见我国“马文化”在历史上的丰厚程度。我国北方的牧民,生活中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马。吃马肉(horsemeat),喝马奶(mare's milk),是高级营养品,穿的长袍、马褂(mandarin jacket),有马蹄袖(horse-hoof sleeve)和马皮靴(T
he horse leather boots),住的是马皮帐蓬,使用的马灯(barn lantern)和马鞭(horsewhip),骑马代步或坐马车,便是牧民的一种享受。
在频繁接触和细心观察马之后,人们发现马是个庞大的动物,因而凡相对较大的都以马命之。例如,在描绘人长得高大时就有人高马大(big burly,very strong)、高头大马(beefy)。另外,庞大的马可以驮起人们不能背负的重物,力量无穷。人们希望自己也能有那样的力量,于是就有了“马踏匈奴”(Horse Stepping on a Xiongnu Soldier)的力作。
1.2 “马”在战争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我国古代多有征战,马在战争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战马就有唐太宗李世民的六骏,都曾为开创大唐基业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也就有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优美诗句。
马与战争有关的熟语很多已固定成为四字成语,其内涵意义也更加丰富。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声势的成语有“千军万马”(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horses and soldiers)、“兵强马
壮”(well-equipped and well-trained troops with high morale);形容准备战斗或装备情况的成语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Food and fodder should go before troops and horses-proper preparations should be made in advance)、“秣马厉兵”(sharpen the weapons and feed the horses—make active preparations for war);描绘战时动荡不安的景象的成语有“兵荒马乱”(turmoil and chaos of war);有战时统帅作用的“”(follow one's lead);也有战时策马冲在最前面的“一马当先”(takethelead);当然也有战争结束时的“马革裹尸”(die on the battlefield)、“刀入库,马放南山”(put the weapons back in the arsenal and graze the war horses on the hillside—enjoy peace and worry no longer about war)。
显然,马的能战善跑(速度)成为古代战争的重要因素。于是,人们用马来比喻与快速有关的人或物。形容战争获胜迅速的“马到成功”(win instant success);形容时间飞逝的“白驹过隙”(time flies)。
由此看来,马是有功之臣。而我国民间早有崇拜马的习俗。人们对马鸣王菩萨、马神的崇拜就是最好的佐证。画马也是一种表达人们崇拜马的方式。
1.3 “马”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在文学作品中,马最初是以野性的形象出现的,主要表现了马的自然形态和原始野性。但随着人们对马的认识的加深,他们发现马与身边的人、事物、环境和社会层面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也就形成了马的各种隐喻认识。
1.3.1 以马喻男儿
在中国人心目中,骏马之威武雄健正与男儿阳刚英武相契合。成语中常以兴,赞美稳健、勤劳、忠实、勇敢的中国汉子。例如,骏马有美鬃,好汉有美德;骏马蹄子硬,男儿意志强。
1.3.2 以马喻人才
马的刚健、遒劲、凛凛威风往往又成为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所以古人以千里马(swift horse)、良马来比喻有才能的人。众所周知的伯乐相马、九方皋相马、千金市骨的故事,都是马象征良才的有力佐证。相传周穆王常常骑着他的八匹骏马巡游天下。这八匹骏马能超光赶日,夜行万里,个个都是旷世奇才。实际上他们正是周穆王的智能团,辅佐周天子成就了其千秋大业。
人才固然重要,但太多的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才能被埋没,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万马齐喑”(ten thousand horses stand mute—lack of vitality)的局面。当然,也有些俗语反映了人才使用问题。例如,比喻有些单位只想取得好业绩,却不给人才创造好的条件的“又想马儿不吃草,又想马儿跑得好。”(eat one's cake and have it.);形容大材小用的“千里马拉犁耙”(cut blocks with razor)。
1.3.3 以马喻社会地位及政治生活
在中国农业经济体系下,马是比人类低级的动物,它们要受到人类的驱使、奴役,其地位是低下的,“犬马之劳”(serve faithfully like a dog or horse)一词正是马的低下的体现。而在我国马除了用于使役工具外,主要被用作战争工具和贵族的骑具,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并取得了尊贵的地位。于是出现了一些比喻贵族生活奢华、热闹的成语,如宝马香车(fragrant carriage and precious horse——the beautiful carriage of women)、车水马龙(endless stream of horses and carriages——heavy traffic on the street)等。
另外,在古代社会,马被纳入到君主所设计的政治体系中,以体现所预期的政治礼仪效应,成为政治的拟化物,在赐马制中扮演重要的角。马不仅是牲畜,是财富的象征,还意味着
政治地位和政治身价。于是也就有了“走马上任”(go to take office)比喻官员就职;“上马”、“马上”比喻入世;“下马”、“马下”比喻出世、不仕。
1.3.4 以马喻民族精神
在汉语成语中,马还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有“龙马精神”(the vigour of a dragon or horse—vigorous spirit of the aged)的成语,即是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传说中的龙马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在中华民族的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象征。孔子在《易经·乾卦》中说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中华民族的“龙马精神”。
2 英语中的“horse”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2.1 “horse”在生产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