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时期,马就是人类的重要伙伴,在狩猎、畜牧、征战、行旅、农耕等物质生活中
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马的善走、强壮、有力、既驯服又独立的特征,使人们对马产生了极其崇拜的心理。基于此,又形成了“以己度马”“以马及人”“以马及物”的精神文化现象和绚丽多彩的马文化。马文化渗透于民间百姓的生活中,通过代代相传,积淀为具有鲜明特的节日风俗、神话传说、艺术娱乐等。
马的文化象征意义
马在十二生肖中位居六畜之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极高的地位,这与它积极进取的文化象征意义密不可分。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马”字进行了生动地描绘:“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高昂的马首、颀长的脖颈、飘逸的马鬃、健壮的四肢、洒脱的马尾、光滑的马皮、高大的身躯,充分展示出一种气势强劲、彪悍雄武的精神和气质。正因如此,马具有了神性,它能上天入水,驰骋纵横。《穆天子传》说周穆王曾驾驭八骏西巡,登昆仑山,见西王母。晋王嘉《拾遗记》对八骏重新命名并且勾勒出“天马”的传神形象:“(穆)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踰辉,毛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
翅。”《山海经·北山经》也对天马进行了形象地刻画:“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这或许就是“天马行空”一词的来源吧。
传说中的龙马则是龙头马身的神兽,它身居黄河,驮图出河,献给伏羲,伏羲凭此而演绎八卦。《隋书·经籍志》有《瑞应图》,上说:“龙马者,神马也,河水之精,高八尺五寸,长颈,胳上有翼,旁有垂毛,鸣声九音,有明王则见。”古人也以为“马八尺以上为龙”,此龙马即骏马,如唐李世民《咏饮马》:“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此处即将骏喻为龙。与马有关的俗语
所有这些描述都传达出马所具有的一种神采骏逸、昂扬奔腾、威武雄健的精神,因此《周易·说卦》说:“乾为马。”无论是虚拟的天马、龙马还是现实的骏马,它们都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在游牧民族的史诗中,骏马以驰骋草原、气势不凡的形象出现,如藏族的《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因此,《周易》以附乾卦,使“乾”所蕴含的健壮勇武、强大有力等诸多抽象意义形象化。
考古资料证明,四五千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时期,野生的马已被驯养。它们一方面不失其
勇武豪迈之气,另一方面又增添了通晓人性之情,自此以后,马成为与人类生死相依的亲密伙伴。
性情温驯的马善解人意,甘为人类负重驾辕、效力沙场,成为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如春秋时期齐桓公之贤臣管仲利用“老马识途”的特点走出困境,后人以此比喻经验丰富的人熟悉情况,能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战国中期赵武灵王进行军队改革,提倡“胡服骑射”,以一人一骑为单位,较之战车作战,灵活自如,为军队快速取胜铺平道路。
马任劳任怨、赤胆忠诚之举常常受到人们的褒扬。古代文献中不乏记载着人和马之间建立深厚情意的感人故事。《三国志》中有赤兔马,它原是吕布坐骑,毛赤红,神骏威武,时人咏叹:“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免。”后被曹操所得,赠与关羽,从此赤兔马伴随关羽南征北战,战功显赫。关羽被害后,赤兔马也郁悒而死。刘备的坐骑的卢也是一匹善解人意、挽救主人的宝马良驹,《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个惊心动魄的“马跃檀溪”的故事。这种爱马情结在古乐府诗《爱妾换马》及梁简文帝萧纲、唐代张祜等人的作品中皆有所体现,这些“人不愿舍马、马不忍离人”的故事在古代比比皆是。
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也流传着许多人与马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如蒙古族马头琴的传说
和满族民间故事《花莫利》,后者说的是一匹名为花莫利的骏马为人们建立战功的动人事迹。
对马的祭祀与崇拜
祭祀马神是古代社会对马崇拜信仰的一种表达方式,马神信仰可上溯到先民的动物崇拜,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马神崇拜出现在周代。《周礼·夏官·校人》已有祭祀马神的记载:“校人掌王马之政……春祭马祖,执驹;夏祭先牧,颁马攻特;秋祭马社,臧仆;冬祭马步,献马,讲驭夫。”马祖,据说是马的祖神,这与生殖崇拜有关,与天上的星宿天驷星或房星相应;先牧,传说是养马的创始人,被后人奉为司牧神;马社,发明以马驾车的人;马步是给马降灾的马神。如此名目繁多的祭祀与马有关的人或神,反映了农业社会时期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至今从各地现存的地名中也不难到祭祀马神的遗迹,如旧时北京城有马王庙、马神庙和马祖庙等。
自古以来,各代官府大都设有祭祀马神的制度,特别是明代皇帝朱元璋大力发扬前朝祭祀马祖、马神等古制。据《明史》记载:“司马、马祖、先牧、神庙以春秋仲月中旬,择日南京太仆寺官祭。”而且明代马政规定组织马户专门替官府养马,被称为“编民养马”。正因为统
治者推行祭祀马神的古礼,所以祭祀马神在民间也是蔚然成风。
民间认为马神又称水草马明王,俗称马王爷,是司马之神。传说马王爷原型为西汉大臣金日磾。他是匈奴休屠王太子,身高八尺二寸,相貌威严,武帝时随浑邪王降汉,担任马监,后升为侍中驸马都尉。民间据官名及容貌特征,将他描绘成三目四臂、恐怖狰狞的马神,因此俗语用“不知马王爷几只眼”来讽刺他人不知深浅。北京广渠门内的马神庙即供奉这种画像,农家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祭祀。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岁时》引《新燕语》说:“南中于岁之六月二十三日恒祭炎帝,而都城内外骡车夫,皆醵钱以祭马王。” 骡车夫常年从事的工作是赶骡车或马车,运客送货,所以也希望得到马神的佑护,企盼生意兴隆。从现存的碑刻材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旧时北京城朝阳门内东四牌楼的马市、驴市的“众善弟子”都在朝阳门外的东岳庙举行祭祀马神的活动,而西四牌楼西马市内的“众善弟子”则在西四大街的真武庙内定期祭祀马神。之所以祭祀马神,皆因“凡都城里外畜马之家,悉赖其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