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城市的雾与霾
汪韬  董棣
①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似乎没有哪座名山不以雾为奇绝。除了这些以雾闻名的风景胜地,在中国还有一座城市也以雾著称,这就是“雾都重庆。而据重庆气象部门统计,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右,到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气象部门说雾少了,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呢?另一份研究结果给出了答案:统计分析表明,重庆的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强霾呈逐年上升趋势。
②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气象学上对雾的解释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一公里的天气现象。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
③我国对于灰霾的科学定义却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02年,中国气象科学家首次将国外文献中
的“Gray Haze”直译为“灰霾”。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给出了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十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天气现象称为雾,相对温度低于80%的为霾。80%~9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
④中国气象局研究员吴兑指出了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我们原来认为重庆是‘雾都’其实是误解。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把重庆误认为是‘雾都’。”
⑤近年来,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2011年10月,郑州连续三天雾气笼罩,早晨能见度更是降到仅有200米左右;2011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贝赛报》有文章指出,“中国的首都正在与伦敦争夺‘世界雾都’称号”;2011年11月,乌鲁木齐一周七天有六天都被大雾笼罩;在微博中以“广州+雾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到四万余条搜索结果。
⑥中国近50多年来雾日和霾日的变化研究表明,大部分地区雾日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这些所谓的雾天增多了,实际上都是霾天增多。霾会造成“雾蒙蒙”之感,是因为它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是因为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家族被称为总悬浮颗粒物,其组成部分中的PM2.5在2011年迅速蹿红。
⑦PM2.5受到如此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是灰霾的元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据调研,PM2.5超标后,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人数要增加1%~6%或7%,高血压病的急诊人次要增加5%。
⑧毫无疑义,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包括华北、黄淮、江淮、江南、江汉、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这些经济和工业较发达的地区,霾日都呈现出增加趋势,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恐怕也很难发生改变。
⑨一位外国摄影师,在中国某地上空拍下了这样一幅照片:浓厚的雾霾将整个城市笼罩得严严实实,只有两个高耸的烟囱从雾霾层中探露出来,烟囱口中还不断地冒着白烟,为下面的雾霾层做着“贡献”。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②③自然段引用了权威的说法并以浅显的文字分别诠释了雾和霾各自的特征,帮助读者对雾和霾形成科学的认识。
B.第④段援引吴兑的话,解释了重庆成为“霾都”的原因,照应第①段,说明了重庆被称为“雾都”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解。
C.由PM2.5组成的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散射,会降低能见度,造成“雾蒙蒙”之感,这些颗粒物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D.第⑨段介绍外国人在中国某地上空拍下的照片的内容,形象地告诉人们,工业污染仍然是造成城市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E. 文章从气象、地理、历史以及医学等多方面科学地探究了霾的形成和一些城市变成“霾都”的有关原因,引人深思。
8.文章多处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分析这种方法的作用。
9.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本文具有怎样的价值意义?请结合文本探究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7.CE
8.第⑦段列举了“10微克/立方米”“1%~6%或7%”和“5%”这些数据;列数据的方法有利于说明PM2.5超标后的浓度变化与心血管系统、高血压病的发病率的密切关联,使人们对PM2.5危害人体健康有科学的认识;列数据使说明准确具体,富有说服力。
9.示例 价值:(1)普及雾和霾的科学知识,纠正了人们以霾为雾的认知错误;(2)使人们认识到霾的严重危害;(3)国家要尽快治理工业污染,重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认识:我们对生活的环境要格外关注;要善于学习,不要陷入习惯性错误而不自知;要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雾霾和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