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振文1,吴如嵩2
【摘 要】从学术史的视角,梳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孙子兵法》研究状况及相关成果。重点阐释了这一时期孙子生平与著作背景研究、《孙子兵法》文献研究、《孙子兵法》理论研究、《孙子兵法》普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新成就,并揭示了这一时期《孙子兵法》研究的发展轨迹、总体特点及发展趋势。
【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5
【总页数】19
【关键词】新中国;《孙子兵法》;研究状况;发展轨迹;发展趋势
【孙子研究百年巡礼】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余年间,是《孙子兵法》研究最繁荣,成果最丰硕的时期,也是《孙子兵法》普及和应用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对这一时期的孙子研究状况和相关成果,许多学者曾撰文做出梳理与总结。比如,于汝波、刘庆、吴如嵩的《孙子兵法研究四十年》(载《孙子新探——中外学者论孙子》,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刘庆《孙子兵法研究述评》(载《兵家史苑》第3辑,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吴如嵩《孙子兵法研究综述》(《中国军事科学》,1995年第2期)、黄朴民《本世纪孙子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8期)和《孙子兵法研究一百年》(《管子学刊》,2003年第4期)、吴如嵩《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孙子〉研究》(《中国军事科学》,2004年第6期)、朱玲玲《当代国内孙子研究及其文化解读》(《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等。此外,赵海军《孙子学通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于汝波《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朱亚非《兵圣孙子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赵国华注说《孙子兵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吴如嵩《孙子兵学》(载《洗尽甲兵》,解放军出版社,2013年版)等著作,对这一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情况也都有专题介绍。然而上述论文和著述受时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其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孙子兵法》研究动态的分析不够全面,对相关成果的展示不够周备,大多数成果的时限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对20世
中国悬案纪以后的诸多新成果未能做出详细介绍和点评。其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孙子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及时代特点分析不够深入,某些著作和文章虽然论及这一时期《孙子兵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向,但对其发展过程和规律却把握不足,其阶段性特征揭示不够明确,最终也未能搭建起这一时期孙子研究内容体系的整体框架。其三,某些专题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涉及,如孙子学文献数字化、孙子文化普及和孙子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成果缺乏应有的论证和分析。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学术史的视角出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孙子兵法》研究情况做进一步的考察与探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总结,以便后人更好地把握这一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整体状况。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孙子兵法》研究的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孙子兵法》研究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新时期,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普及工作,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大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步奠基。新中国成立后,孙子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其突出成就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在军队层面,一批身经百战的将
军们积极倡导《孙子兵法》的研究和推广。如,1950 年冬,时任军事学院院长的就大力倡导研究《孙子兵法》,并亲自登台为学员讲解。1958年,叶剑英担任军事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兼高等军事学院院长时,明确提出要加强古代兵书的研究,并指导印发了《中国古代兵法选辑》一书供部队基层军官学习。其二是在《孙子兵法》文献学领域,取得了几项重要成就。如郭化若《今译新编孙子兵法》(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十一家注孙子附今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等,都是《孙子兵法》注解的代表性成果。而杨丙安《孙子集校》(中华书局,1959年版)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对《孙子兵法》进行系统校勘的专著。其三是孙子哲学思想研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1954年4月21日,任继愈在《光明日报》发表《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的因素》一文,开启了孙子哲学思想研究的先端。1957年,湖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关锋的《孙子军事哲学思想研究》一书,该书成为专门探讨孙子哲学思想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此外,港台地区的《孙子兵法》研究也推出了几部优秀著作。如陈简中的《孙子兵法之新研究》(台北友谊书屋,1952年版)、李浴日的《孙子兵法总检讨》(台湾世界兵学社,1956年版)、柯远芬的《孙子兵法讲授录》(台湾世界兵学社,1956年版)、杨家骆主编的《孙子集校》(台湾世界书局铅印本,1962年版)、魏汝霖的《孙子兵法今注》(台湾“国防研究所”中华大典编委会印行《华典丛书》,1963年版)等。
二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曲折发展。“”期间,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许多出版物都是为适应当时的政治形势而作,《孙子兵法》研究成果乏善可陈;但在“”结束后不久,很快就推出了几部较为严谨的学术著作。如郭化若的《孙子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军事科学院《孙子》注释小组的《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齐光的《孙子兵法评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等。特别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确凿证明孙武、孙膑各有其人,各有兵书传世,由此平息了聚讼多年的有关两个孙子的论争,并为《孙子兵法》研究提供了一个最早、最有价值的版本。此后,詹立波、许荻、罗福颐、任继愈、遵信、杨伯峻、吴树平、杨泓、常弘等学者在《文物》与《考古》杂志连续发表多篇文章,或探究竹简本身的文物价值,或讨论孙武、孙膑的哲学思想,或论及二者的生平与著作时代,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另外,在7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的孙子研究呈现相对繁荣的局面,相继推出了一批较有价值的成果。如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台湾中华书局,1970年版)、魏汝霖《孙子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叶麟《白话孙子兵法读本》(宏业书局,1973年版)、郑良树《孙子校补》(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版)、姜馨《孙子兵法引例》(台湾星光出版社,1974年版)、王建东《孙子兵法思想体系精解》(台湾文冈图书公司,1976年版)、陈华元《孙子新诠》(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郑峰明《孙子思想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1977年版)等。
三是改革开放后的全面繁荣。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政治领域的变革与思想文化界的解放,孙子兵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据统计,截至1999年底,国内(港、台地区没有统计在内)共出版有关《孙子兵法》的图书500余部,发表论文1700余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其中,代表性著作成果有:郭化若《孙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子兵法》(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杨丙安《孙子会笺》(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庞齐《孙子兵法探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张文穆《孙子解故》(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吴如嵩《孙子兵法新论》(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吴九龙主编《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钮国平与王福成《孙子释义——附韵读》(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谢祥皓主编《兵圣孙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陈学凯《制胜韬略:孙子的知行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黄朴民《孙子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于汝波主编《孙子学文献提要》(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龚留柱《武学圣典——孙子兵法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李零《吴孙子发微》(中华书局,1997年版)、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1999年版)等,另外还有李世俊等人的《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杨先举《兵法经营十谋》(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等应用性书籍。这些著作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无论是在《孙子兵法》注释校勘还是孙子思想阐发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另一方面,更多《孙子兵法》研究的论文成果见之于报纸杂志,涉及《孙子兵法》文本校勘、思想解读和多学科应用等多个研究领域,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研究成果数量多、学术质量高、成果体裁形式多样、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机构日益健全,这些都标志着《孙子兵法》研究进入了全面的繁荣时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