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教育I ALLCIRCLES
|2019年第02期
中国人性的善与恶
—评小说《太阳黑子》
李佳晴
摘要:随着《烈日灼心》在中国的热映,须一瓜的原作----卜说《太阳黑子》也备受关注。学界不乏
研究者,文章主要从中国人性的角度,从作品中挖掘其善与恶观念。
关键词:中国人性;善与恶;烈日灼心;太阳黑子
《烈日灼心》的上映,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大多数观众是冲着里面的实力派阵容而走进的影院,这部电影也当然不负众望地获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该片三位男主角邓超、段奕宏、郭涛与导演曹保平共举金爵奖杯,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奇观。主演邓超在这部剧钏足劲证明了自己的演技,让主角辛小丰这个形
象深入人心,以至于我后来再看邓超的喜剧,都有点出戏,还恍惚看到“辛小丰”的影子。观影后,更多的观众目光投向了电影改编前的须一瓜的原著小说《太阳黑子》。
—、故事梗概
这本书围绕的这一桩案件,讲述了关乎人性的一个深刻主题。三个男青年在经历一桩灭门惨案后,奇迹般的没有被抓到,他们共同抚养一个叫“尾巴”的孤儿,在经历改变他们一生的案件后,也扭转了他们的命运走向,带着偷天换日的秘密,苟且地过了七年,三人努力工作,远离人,不社交不娶妻,过着拮据的生活,一起抚养“尾巴”。三个爸爸一个女儿,本该继续逃脱现实,可是警员伊谷春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看似平静的现状,由此揭开了这段罪恶滔天的往事的面纱。而书中最精彩的看点,是辛小丰他们三个并未真正的杀人,却阴差阳错的承担下这一撞灭门惨案。在开始,辛小丰等三人并不知道画家家族的遗传心脏病史,女孩死于心脏病突发而并非,而三人在案发后合伙“杀了”第四人,对画家一家的愧疚感,和杀死杀人犯的罪恶感交杂,以赎罪的心情收养了这家里的最后一个生命一
还在襁褓中的尾巴,从此开始了一段本不属于三人的大逃亡。
二、中心矛盾冲突
首先,三个逃犯的自我救赎。主人公辛小丰身为逃犯,没有被制裁却做了警察,多年兢兢业业,低调不
出风头,却每一次为了抓捕犯人拼尽全力,甚至不去考虑牺牲生命的后果;杨文道因为自己身上的命案不敢接受刑警伊谷春妹妹的示爱,而谎称自己是同性恋;智商超高的陈比觉在命案时与辛小丰争执从山坡跌落瞎了一只眼,并从此装疯卖傻来掩饰逃避。其次,“怪癖者”的自我宽恕。他们为了躲开人的视线,去山下租房,却碰到了故意将房子租给逃犯,窃听后收集证据揭发的房东卓生发,他仇视罪恶,孤僻怪异,认为“窥探他人的恶来自我宽恕”。再次,爱恨间的纠缠不清。而最出彩的地方是伊谷春和辛小丰两人之间的心理微妙变化走向,伊谷春从欣赏、怀疑,到自己一步一步解开这段尘封七年的悬案面纱,他对辛小丰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由挣扎演变成最后的不舍。对于这段微妙关系的演变,电影和书中给我的感觉不同,电影中如果是对下属的关爱甚至是惺惺相惜,在书中却更为复杂。最后,宿命与解脱。伊谷春问邓超:“你还恨我吗?”将这种宿命感推向最高点,这个刚硬而称职的警察,在面对自己亲手揭晓的谜底时,显然有了自己的内心立场,而面对辛小丰,他并不像是宿命的审判者,而更像是温柔的解脱。而伊谷夏最后替三人作伪的挣扎,对比将真相大白视为解脱的三人,更带着不能逆转的悲怆。
三、小说《太阳黑子》中所表现的中国人性的善与恶
这是一部相当细腻饱满的小说,故事层层递进、抽丝剥茧。每个人物都独立丰满,值得玩味,而关于人性,也是一次百转千折的拷问,作者须一瓜让读者从这本书中非常有代入感,当代小说作品中,犯罪题材屡见不鲜,而作者须一瓜法制记者出身,显然他更熟悉社会底层案件和人民生活,但在这本书中,他
的侧重不是案件的发展,而是人心的走向,灵魂的拷问。当警察伊谷春带着疑问解开谜团的时候,相信让大多数人都带着一丝包庇的心情,不希望这个谜底被揭穿,而是永远平静下去。对于读者来说,这不是一桩没有落地的灭门案,不是苍白的纸上记录,而是随着作者清晰的脉络去探寻人物的内心层次。罪不至死,却又主动赴死,出于自我救赎,出于对七年暗无天日的躲藏的厌倦,也想还尾巴一个正常的生活,善与恶,善从何处终了,而恶又由从何来,如果我们是当事人,我们又会如何选择。
伊谷春说,“我很喜欢法律。我觉得法律,是人类发明的最好的东西了。没有它,我们都是野生动物。我们天生比所有动物都坏。要制定出好法律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不折不扣地遵从它、执行它。不论在哪一个环节,我们血管里的野性、兽性、惰性都会伺机钻出来,占法律的便宜。一部好法律,一部人人遵从的好法律,决定了这个社会的进化步伐。”
人性的善恶,也许并没有大是大非,而正如这本书的名字,《太阳黑子》更像讽刺,在灼灼白日下,人性的善恶是否能经得起考验,善恶的界限又在哪儿,也许只有等经历后,才能给出答案。
【参考文献]
【1]曹保平,吴冠平,罗攀,娄磐.《烈日灼心》四人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O15(Z1).
[2]熊英."被灼伤"与"被裹挟"一一兼谈《烈日灼人》与《深度灼伤》【J].四川戏剧,2015(9).
[3]赵一荻.罪与赎—
—简评电影《烈日灼心》[J].戏剧之家,2015(19).
[4]孙承健.《烈日灼心》:一次"中心消解"式的银幕探索[J].电影艺术,2015(6).
[5]王哲.还不完的救赎—
—评电影《烈日灼心》[J].戏剧之家,2015(24).中国悬案
作者单位:李佳晴,盘锦市辽东湾实验高级中学。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