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
中国故事富强篇(明)
盛世基业
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领义军推翻元朝统治,登上皇位,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经过多年战争,朱元璋终于赶跑了元朝统治者后,中原大地留给他的是一片凋敝。元朝末年的官场腐败、对各路起义军的整顿、中国大地尚未统一,都是朱元璋面临的问题。
朱元璋登基之后,首重农桑、学校,也就是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教育。此外,朱元璋还抓法制建设,在洪武年间形成了一部《大明律》,成为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法典。同时,朱元璋还建立各种职能部门,比如说在中央建立了中书省,在地方建立布政使司,还有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军队用卫所进行管理,土地用黄册来进行管理,每个居民发给户帖等。
澄清吏治也是朱元璋重点抓的一项工作。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没有固定的用人制度,一旦进入和平治国时期,随意选拔人才的办法就行不通了,必须要建立制度。人才从哪里得到呢?一个就是从学校培养得到,一个就是通过科举制度得到。在朱元璋登基的前一年,他就宣布国家开科取士,也就是开设科举,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朱元璋延用了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通过乡试、会试、殿试来选拔人才,充实国家的官
僚队伍。朱元璋有一个绝活,就是让百姓监督官员。朱元璋下了一个指示,天下各个关口道路一律不得阻挡进京告状的,谁要阻挡,“以邀截实封论处”。也就是说谁要阻挡这些官员进京告状,就如同扣押给皇帝的奏章。朱元璋通过这些措施,来保证官员队伍的清廉。
同时,朱元璋还抓了一些大案和要案。例如洪武十九年的“郭桓案”,郭桓
是户部侍郎,勾结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贪污粮饷。这个案子的动静太大了,《明史·刑法志》和《明史·食货志》记载,经过这个案子的打击和整顿,“天下中等以上人家,破产大半”。因为他们都搅入到郭桓的案子里,有的直接是行贿受贿的参与者,有的窝藏嫌犯,有的通风报信,有的知情不报。朱元璋对这些参与到郭桓案子当中的人,一律实行了严厉打击。
朱元璋在完成统一战争的同时,要巩固内部的秩序,从而发生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胡惟庸案”中,朱元璋处死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中书省。“蓝玉案”中,朱元璋处死了蓝玉及其同党。这两个案子,杀了几万人之多。朱元璋采取了快刀斩乱麻的一系列手段,处死了很多曾经打天下的功臣宿将,换来了明朝初期的迅速。
虽然朱元璋治乱世用重典,但是他却也讲宽容。首先,对于被推翻的元朝宗室、官员,只要能支持、认可大明朝,朱元璋就不动他们。其次,朱元璋尽管鼓励百姓告官,但不鼓励百姓之间互相告状,在百姓之间,他提倡“相周相恤”,也就是互相要帮助。而且朱元璋很注重推行教化,一个办法是实行乡饮酒礼,
也就是每年到秋收或者是到年初,地方长官召集本地的百姓吃一顿酒,年长者居上,依年龄、次序排座位。在这个场合,要让当地的学生或者是有文化的人来读《大诰》、读《律》,也就是宣讲国家的法令。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方式,让基层老百姓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同时,朱元璋还编制了一个“教民榜文”,贴在大街小巷,教民榜文当中有几句关键的话,要安排人走街串户,定期到处宣讲,这几句话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业,不做非为。”也就是要孝顺父母,尊敬长上,邻里和睦,当父母的要把自己的孩子管好,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这些手段深入基层,使民风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奠
定了明朝走向盛世的基础。
文以治国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经营下,拉开了大明盛世的序幕,巩固的江山、清廉的队伍、的国家、和谐的社会,富足的国库、充实的府库、稳定的周边,如果照此走下去,大明走向盛世指日可待。但是,盛世之路遇到了曲折。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撒手人寰,朱允炆继位。登上皇位不久的朱允炆就遇到了一场大难,这就是“靖难之役”——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带兵造反,要夺取皇位。
朱元璋所建立的江山是君主制的政权,他希望朱家的子孙世世代代继承他的江山,也希望朱家的子孙保住江山。朱元璋在将皇子派往各地戍边时,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如规定亲王不可以有过多的军队,不
能干预王城以外的事,不得擅自进京等。朱元璋建国后,北元问题仍是他的心腹之患,为了抵抗蒙古,他把年长得力的几个儿子都派往北方边境一线,这些亲王在对抗蒙古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培养起了自己的势力,其中最有能力的就是朱棣。朱允炆想到皇叔有可能会威胁自己,所以他继位之后开始着手削弱亲王势力,这反而激发了朱棣夺取皇位的欲望,于是他从北平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役”,仅仅当政四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在这次中不知所踪,留下千古悬案。
纵观朱允炆,并不是一个失败者,他在位的四年还是颇有建树的。朱允炆号称继承祖制,敬天法祖,他立志维新,推广德政。朱允炆一上台就提出,平反一些被错误处置的官员。在民生方面,朱允炆也采取了一些德政措施,比如限制僧道占田。朱允炆请官员给他直截了当地提意见,撤销了一些巡检司、招抚司、招讨司等,还合并了一些机构。朱允炆实行宽政、以德治国,极大地缓解了朱元璋时代的政策高压,因此深受当时人民的拥护。所以当他被自己的叔叔逼下皇位,
中国悬案
不知所踪时,整个社会舆论以及后世史官们都对朱允炆抱以极大的同情,而“靖难之役”也就成为明成祖朱棣一生无法洗脱的污点。
朱棣登基之后,他提出以儒家治国的方针。首先是内阁制度的逐渐确立。朱棣把一些文臣如杨荣、杨士奇这些人笼络到自己身边,平常在宫廷里议政,这就是后来内阁的雏形。
其次,在朱棣统治期间,使科举制度走向正轨,他还按照朱元璋的办法,继续兴办学校。现在在甘肃、
贵州这样很边远的地方,仍然完好地保存着明朝初年建立的学校。不仅在汉族地区建立学校,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建立有学校;不仅在老百姓生活的地区建立学校,在军队的卫所里边也建有学校。所以明朝的学校,是有史以来最完备的。
远迈汉唐
朱棣继位以后,编过一本书叫《圣学新法》,内容是讲究帝王的治国之道。朱棣学习的榜样是唐太宗,唐太宗时期唐朝疆域广阔,明成祖时期同样是疆域广阔。
明成祖对于周围采取了怀柔政策、羁縻政策。但是,还有一些蒙古皇室的势力一直想恢复元朝的统治,对这些人明成祖采取征讨的办法,曾经“五出漠北”。就是明成祖亲自带兵五次攻打蒙古,明朝的武力给蒙古地区巨大的震慑,很长时期之内,北部边境得以安宁。朱棣还加强了明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九年,朱棣派太监亦失哈到东北地区巡视,建立了奴儿干都司。朱棣对于西域也加大了管理和控制,明朝在哈密设立了哈密卫,安排元朝宗室安克帖木儿做了忠顺王。在南方地区,明政府在现在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普遍建立土司,管理当地。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开设贵州,当时贵州只是湖广、四川、云南的一部分,明
成祖时期在这个地方设立了一个布政使司,这就是贵州建省的开始。在西藏、四川,以及西部地区,明朝建立了有朵干指挥使司、乌司藏指挥使司,封佛教领袖为国师、大国师、灌顶国师,还请哈立麻这样
的宗教领袖到京城,由朱棣亲自接见,给予大量赏赐。所以在永乐时期,明朝的疆土范围比洪武时期大大地扩大了。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朱棣命令工部尚书宋礼负责疏浚大运河,使得大量江南的物资运到北方,保证了北京的供应和边防的需要。
明朝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国力达到了鼎盛,此时的欧洲才刚刚走出中世纪的阴霾,走向文艺复兴,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陆还未被发现。而屹立于东方的大明帝国,则是一片繁荣富庶。朱棣继位以后,继承了太祖朱元璋对于周边国家的政策,提出“天下一家”的原则,同时提出要与邻为善。在明成祖永乐年间,还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那就是郑和下西洋。
后人在郑和的家谱中,发现了一封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朱棣交给他带给西洋藩王和头目的饬书,其中写有朱棣之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昭告天下,大家应该一起享太平之福,不要打仗,不要纷争,建立一个强不凌弱、众不暴寡的天下。《明史·成祖本纪》如此评价朱棣:“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也就是说朱棣到了晚年,他的威德覆盖到了很远的地方,四方宾服,三十多个国家都跟明朝有朝贡关系,明朝在这个时候,达到了全盛。
朱棣在第五次北征的时候,死在回程的路上,他的儿子朱高炽仓促继位。朱棣生前看不上朱高炽,因为朱高炽长得肥胖,上马都很困难。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之后,批评朱棣所做的一套是好大喜功,所以他一继位就采取了全面收缩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