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方杂志》文章札记一则
《国际联盟议会之感想》一文,成文时间点距离中国“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与“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点很近,可以反映当时作者所代表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人士对于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被后世渲染与舆论导向或话语系统渲染的程度较低,立足当时语境进行翻译、校注与阐释,具备鲜明的时效性与第一手资料的可信性。
中国悬案标签: 语境;翻译;校注;阐释
1翻译与校注
十二月十八日,国际联盟第一届议会闭会[2]。本届会议,历时三十四日。重要的议案有:设立国际法庭案、取缔贸易案、准许奥地利、保加利亚等国加入国际联盟案。从表面来看:那么此次会议所取得的成绩不可以不说很好。但从实际方面而讲,联盟可以有效的[3]促进和平的决议案,实在很少。这里最使我们感到遗憾的事情是议会行动完全受理事会的牵制。换言之,即是受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四个大国的牵制。小国在议会中没有自由动议的能力;在本届议会,第二个显而易见,使我们感到遗憾的是事情是,联盟对时局的真实困难没有稍微加以
注意,比如:各处正在酝酿战事的形势、中欧方面新签订的国际条约,议会在其中没有稍加考虑。调停战事与审定条约是国际联盟最重要的任务。但是议会白白地认为以上这些并不是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议会对于当前的问题都没有考虑。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联盟实力的薄弱。阿根廷代表说联盟会议的所作出的行为动作,就好像把房子盖在沙土上。这句话的意味深长啊。
我们国家出席联盟会议能获得良好的結果,全都凭借顾维钧等人的努力。本届理事会,今年非常驻委员的名额仅有四名,中国却占据其中之一[4]。这样便可以使中国一年内可以与五大国一样一同掌握行政权。这样的举动,至少可以使中国增加国际荣誉。其次,山东问题的解决也比较乐观的现象。议会对于我国民众的意愿志向,已经比较了解。将来《中日悬案》在无论是在国际法庭还是第二届议会上提出,一定能得到大多国家方面的赞同。唯一获得强而有效的外交,没有一个国家不把内政作为后盾的。我们借鉴别的国家外交地位的提高,再谈论而考虑到自己国家内政的情况,那么又不禁感到心痛啊。
2理解与阐释
2.1作者对国联的矛盾与复杂之心理。
第一段,作者对国联第一届议会的作为是批评的,其间虽有“成绩良然”之褒奖,但深层之讽刺与不满之意味,不禁跃然纸上。转引阿根廷代表“直如筑屋于沙”之语便可见一斑。但是作者并非一味批评,第一段与第二段中,其对国联还是充满希冀的。可是,希冀与现实之间却存在着矛盾。他提出国联应以“调停战事与审定条约是国际联盟最重要的任务”。这与当时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中国当时正处于北京政府执政时期,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山东问题是当时国人尤为特殊关切之大事,这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还我青岛”、“还我山东”之口号铺天盖地。首当其冲,北京政府肩负着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同时面对日本的咄咄逼人与声势滔天,再加上中国国力之衰弱。所以作者并未对北京政府抱任何之武力或外交之希望,只是寄希望于第三方势力,即国联的介入与帮助,希望国联能够担负起“调停战事”与“订立条约”的责任。但是令作者惋惜的是国联并没有担负起“调停战事”与“订立条约”之重任。作者之思想大概能够反映当是有见识的国人对国联的看法与评价。一言以蔽之,即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便是国人当时对国联存在着“既爱又恨”的复杂矛盾的思想包袱。
2.2作者对中国外交隐含之看法。
这篇文章具备针砭时弊的特性。“惟实际外交,无不当以内政为后盾”之语,乃是对北京政府
之讽谏,简言之意,即为“弱国无外交”。此文第二段,大力褒扬顾维钧等人的外交成果,但细读之下,又别有一番意味。比如“此举至少……增加国家荣誉,……将来山东问题或《中日悬案》……提出,必能得多方面之赞同”。此中,作者对顾维钧等人的外交评价是“增加国家荣誉”,并非提高国家地位。言下之意,顾维钧等人的举措,当下并无实际意义。作者只不过为了政府的颜面而不得不称赞罢了。作者也指出顾维钧等人的成果对“将来”山东问题或《中日悬案》的“提出”而收获“多方面赞成”,而非“解决”而“多数国家的同意”。“将来”二字,颇有深意。换言之,此举于当下山东问题与《中日悬案》的解决并没有实际意义。文中不仅一次使用“颇”字,如“颇获良好结果”、“颇呈乐观之现象”,根据“颇”字在中国古汉语字典中的解释,在副词中,“颇”字为“稍微、略”的意思。可见,作者对其外交成果所能达到的有效作用不是十分感冒。
文章第二段的最后两句,留给世人思忖的空间更大。笔者将其翻译成现代白话文是“唯一获得强而有效的外交,没有一个国家不把内政作为后盾的。我们借鉴别的国家外交地位的提高,再谈论而考虑到自己国家内政的情况,那么又不禁感到心痛啊”。这是对前面中国所取得的外交成果的再一次讽刺。“惟实际外交,无不当以内政为后盾”,这同样是作者的外交观点。但是作者又说:“言念内政,则又不禁心痛”。此意何居?作者是想表达对中国内政堪忧,所以
没有所谓的“实际外交”,即有效的外交。国家没有内政作为后盾,外交地位怎么会提高呢?这进一步说明顾维钧等人取得的成果根本没有使得中国的外交地位有所提高。
3结语
此文“项庄拔剑舞,其意在沛公也”,其最终为讽谏当时的北京政府,也反映了国人在19世纪20年代的主流思想,即修善内政,富国强兵,则获得有效外交,提高国家地位。当时大多数国人虽然看出了国联的种种弊端与真实面目,却又对其有心存侥幸与怀抱希望的心态。不然作者不能把“中国入席非常任理事国”一事而不吝笔墨书写。可见,国联在当时的中国人心目中尚有一定地位。
参考文献
[1]罗罗(胡愈之).《东方杂志》,1921年18卷,第1期,第1号,第4页。罗罗系胡愈之先生笔名。
[2]文中所指第一次议会,并非是国际联盟第一次会议,而应是在日内瓦总部,国际联盟第一次全体大会。
[3]笔者将原文中“实际”翻译为“有效”。现代语言中的“实际”应该指“真实的事物、客观存在的情况”,但文中“实际”,应指“有效”。
[4]“中国于第一届国联全体大会中取得了非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一说有疑。国联的理事会最初有四个非常任理事国,即比利时、巴西、希腊及西班牙,并没有中国。
作者简介:李赫,男,1993—,天津市人,单位: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史研究生;南京农业大学学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