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26日河南洛阳市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材料:
1.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年轻的视角窥视古老故宫的深处,通过 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庙堂”与“江湖”的互动,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文物修复师的日常生活与修身哲学。2016 年年初,《我在故宫修文物》 在央视首播,豆瓣评分高达 9.4,之后迅速在以二次元文化著称的 B 站上走红,点击量超过 200 万,累计有逾 6 万条弹幕评论,呈现出超越电视播出时的火爆景象。
近年来,纪录片纷纷从小屏幕搬上了大银幕。《我在故宫修文物》也不例外,
在网络上爆棚之后,又成功登上贺岁档大银幕,与诸多大片同场竞技。
《我在故宫修文物》没有过山车般的剧情,没有大牌明星也没有“小鲜肉”。 就是这样一部波澜不惊的片子,却在 70 后到 00 后的朋友圈里被频频转载,捧红了高墙内的这师傅,也捧红了修了一辈子文物钟表却没几个人知道的王津师傅, 引发了“故宫网红”等一系列文化现象。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中心研究员刘刻说:“观众不是不喜欢纪录片,而 是一直以来,纪录片没有抓住观众的心。”《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萧寒坦言,很多年轻观众被故宫文物修复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所打动。这种 坚持和耐心,正是当下最缺失的。正是这部作品所挖掘和呈现的工匠精神拨动了年轻人的心弦。
微鲸副总裁陈黛蓉说:“作为平台方,我们从不忽略小众文化,因为很多热
门主流文化现象都曾是小众文化;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需要有好作品的引领,
《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纪录电影的精品,具有市场引领作用。”
专家们认为,《我在故宫修文物》成功借势新媒体成为“网红”也不是偶然
现象,这其中包含着制作方对内容全面的评估、对创作真诚的态度。
工匠精神不仅存在于故宫的文物修缮过程中,也存在于纪录片的创作中。正
是因为这样的精神,打动了互联网上的观众,引发了舆论的关注。纪录片创作者
王冰笛认为:“只有好的内容,才会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很好的二次传播。”
早在 2010 年,《我在故宫修文物》主创团队就已开始关注这一隐于宫墙内且
身怀绝技的匠人体,10 万字的田野调查报告,4 个月集中拍摄,100 小时素材,
7 个月重新剪辑推出电影版,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中国纪录片人的“匠心”。“能
够把片子拍得如此从容,因为影片主创与文物修复师们是一样的人。”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说。也正是这样的精神、这样的生命质感,深深打动了
央视美女记者走红互联网和院线的观众,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好的故事、高质量的影片,为《我在故宫修文物》在新媒体平台崛起打下了
基础。萧寒认为:“相较于其他类型影片而言,纪录片的创作靠的就是情怀。这
部影片中感动观众的就是真实朴素的情怀。”
2016 年,是新媒体纪录片播出的井喷之年。“互联网+”模式下,纪实影像的
全网点击量已达 49.4 亿次。在相关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各大视频网站开始发力,

紧抓新的发展机遇,开发优质便捷的纪录片平台。观看量过亿的纪录片项目批量 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纪录片越来越多,新媒体已成为纪录片不可或缺的传播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宁认为:“新媒体环境也为纪录
片发展带来了足够多的机遇,网络视频的发展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它 以多种方式为纪录片做支撑,通过互联网营销、互动营销等手段不断创新纪录片的传播形式,让更多的用户更频繁地接触纪录片。”
去年,乐视推出的《传家》系列纪录片大受好评,在央视纪录频道等电视平
台播放后,逐渐成为等社交媒体的新宠,同时还催生了一批以生产与传播微
纪录片为主的。这些借助于公众平台到达观众的微纪录片以短小 精悍来适应当下碎片化传播的传媒生态,甚至和电商合作,到了与商业对接直接变现赢利的入口。“新媒体已成为纪录片繁荣发展与市场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 新势力。”李宁说。
2.在最美成都诗词朗诵季中,成都诗词大会设立朗诵亭的消息经成都商报报 道后,引来众多读者关注。据了解,朗诵亭除了设置在杜甫草堂、宽窄巷子以及成都市区重要地标、景区等地方,还将在成都理工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农业大 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大学等全市高校、中小学展开巡回之旅,这个小小的角落等待朗诵者用声音填满。
“再不读诗,春天就老了”
西华大学: 传统文化早已浸润师生心田
朗诵亭将设置于楠苑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的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
是人间的四月天”,西华大学的校园广播中,常能听到播音员为你读诗。而下一
站朗诵亭的川内高校巡回,也将进入西华大学的美丽校园。据了解,诗歌等传统
文化内容早已潜移默化地浸润在西华大学的师生心中,被称为“四川非非主义”
诗人的西华大学老师王学东,在《星星》等诗刊发表诗歌多首;王国巍老师,曾
出版《木阁集》、《雏凤词》等诗集。每年毕业季,师生都会在楠苑举行送别诗
会,亭台水榭、竹影婆娑,充满诗情画意。
从校方获悉,“朗诵亭将设置于楠苑,这里每年都有送别诗会的传统,设置
在这里与校园文化相契合,到时师生都可以来到朗诵亭中诵读经典。”
电子科技大学: 朗诵亭里的四川元素 有利于营造朗读氛围
“朗诵亭如果进到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会选择安置在人流量密集的地方,
比如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地。”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管理委员会的姜昆老
师认为,朗诵亭不仅是一座沟通诗词爱好者、朗诵爱好者和诗词的桥梁,更是提
高全民热爱传统文化的举措。
学生们对朗诵亭持怎样的态度?“在文化节目《朗读者》中看到过朗读亭,
因为我很喜欢诗词,所以迫不及待想尝试在朗诵亭里过把诗歌瘾。”电子科大张
同学介绍,平日自己就喜欢录制小咖秀,“听说这次的设计有很多四川元素,加
上是密闭的空间,朗诵体验感应该会很强。”
“我们有专业的播音团,还参加过各类比赛。期待朗诵亭早日进入学校,因
为这让我们晨读练习朗诵基本功,又多了一个好去处。”读大三的王同学有些激
动地说,“我们团队里有一个‘诗歌百事通’,不仅爱念诗,还自己写诗,他肯
定会成为朗诵亭的‘麦霸’。”

成都大学: 期待能配上毛笔写作
周末多了一个好去处
“我之前看到过,朗诵亭以中国风为设计主题,门窗的装饰都运用了古代建
筑的几何图案,还有丰富的四川元素,站在里面读自己喜欢的诗歌,别有一番韵 味。”成都大学团委书记李维认为,朗诵亭的到来,不仅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更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我们成大喜欢诗歌的学生不少,之前还有学生自己录制小咖秀。在公共场
合学生们也许会羞于表现,但在朗诵亭里,有氛围,空间又私密,学生们肯定会
玩得很尽兴。”李维说,“这种形式很好,每个喜爱诗词喜爱阅读的人,在一个 属于自己的小天堂,用声音和感动去填满,很有爱。”
成都大学的学生们表示,“光朗诵不过瘾,要是能配上毛笔写作就更有韵味 了。”“周末除了图书馆,又多了一个好去处,还能在那里拍照,有意思!”“希
望音效是环绕立体的,配上四川元素的背景图,瞬间觉得自己变身诗人”……
成都理工大学: 学园本就诗情画意 再不读诗,春天就老了
“任癫狂柳絮轻薄桃花,学园本来就是诗情画意的地方,再不读诗,春天就
老了!”这是成都理工大学校友总会号上的一段文字。据了解,朗诵亭即将 来到成都理工大学,用声音和感动填满。
从校方了解到,世界诗歌日的当天,成都理工大学在校师生、校友代表等齐
聚,朗诵诗词,抒发情怀。而理工大学校团委近期举办的诗词文化节一系列活动, 也收到不少师生们原创的诗词:“晓岸枯柳几时秋,伤春别,感离忧。回眸沉醉, 忆往昔同游”;“一声花海掌声鼎,雪山麓下闻者惊”即为其中作品。诗词拥有
超越时代的魅力,记者从成都理工大学了解到,未来朗诵亭在理工大,将成为一
座沟通诗词爱好者、朗诵爱好者和诗词的桥梁。
四川农业大学:
朗读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
已有学生在期待展示自己
“朗诵亭给每一个热爱诗歌、喜欢朗诵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四
川农业大学宣传部张俊贤老师说,“朗读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就像唱歌一样。
其实不在乎普通话是否标准、是否字正腔圆,重要的是情感真挚,愿意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