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
蜈蚣[毒]
拼音名称:
WuGong
别名:
天龙、百脚、吴公、百足虫、千足虫、天虫、千条腿、蝍蛆。
科属:
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全体。
产地:
主产于湖北、浙江、湖南、安徽、河南、江苏、陕西等地,以湖北、浙江产量大。野生或饲养。
性味: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
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中成药:
共有92种中成药使用蜈蚣:追风壮骨膏天和追风膏拔毒膏通心络胶囊脑心通胶囊前列回春胶囊玄七通痹胶囊清肠通便胶囊参藿温肾胶囊子仲益肾丸等。
应用:
2、用于疮疡肿毒瘰疬结核。本品以毒攻毒,味辛散结。以本品同雄黄、猪胆汁配伍制膏,外敷恶疮肿毒颇佳,如不二散;与茶叶共为细末,敷治瘰疬溃烂;若以本品焙黄,研细末,开水送服,或与黄连、大黄、生甘草等同用,又可治毒蛇咬伤。
3、用于风湿顽痹。本品亦有与全蝎相似的通络止痛作用,可与防风、独活、威灵仙等祛风、除湿、通络药物同用。
4、用于顽固性头痛。本品搜风通络止痛,可与天麻、川芎、白僵蚕等同用,久治不愈之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
配伍效用:
1、蜈蚣配伍川乌、草乌:蜈蚣通络止痛;川乌、草乌祛风散寒止痛。三药伍用,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较剧者。
2、蜈蚣配伍钩藤、僵蚕、朱砂:蜈蚣祛风定惊;钩藤清热息风止痉;僵蚕合蜈蚣以祛风痰、止抽搐;朱砂安神定惊。四药合用,有息风化痰镇痉之功效,用于小儿痰热急惊及破伤风证。
3、蜈蚣配伍全蝎、白附子、僵蚕:白附子主要祛头面之风痰;僵蚕善祛经络之风痰;蜈蚣合全蝎则增强祛风解痉之功。诸药合用,有祛风化痰之功效,用于中风口眼 斜。
用法用量:
煎服,1~3g。研末吞服,每次0.6~lg。外用适量,研末或油浸涂敷患处。
注意事项: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忌服。
采收加工:
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炮制工艺:
1、蜈蚣:取原药材,除去竹片及头足,用时折断或捣碎。
2、焙蜈蚣:取净蜈蚣,除去头足,用文火焙至黑褐质脆时,放凉。
贮藏储存:
贮于干燥容器中,密闭,防潮,防霉,防蛀。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组织胺、溶血蛋白、甲酸、胆甾醇及氨基酸;外皮含有硫键的蛋白质及δ-羟基赖氨酸。蜈蚣油中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十六碳烯酸等脂肪酸。
2、药理作用:
(1)止痉作用:止痉散(全蝎、蜈蚣)每天1g,连服1、3、9天后,对卡地阿佐、士的
宁、烟碱的半数惊厥量引起的小鼠惊厥均有对抗作用,在同剂量时蜈蚣对抗上述3种药物的惊厥效价比全蝎高,而对盐酸性惊厥则无效。
(2)抗真菌作用:蜈蚣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表皮癣菌、紧密着芽生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抗肿瘤作用:蜈蚣水蛭注射液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它能使小鼠的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蜈蚣水蛭对小鼠肝癌瘤体的抑制率为26%,属于微效,对网状内皮细胞机能有增强作用,但长期应用对肝脏有损伤。化癌丹(含昆布、海藻、龙胆草、全蝎、蜈蚣、醋炒大米等),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
3、毒副作用:蜈蚣含有二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可引起溶血作用,并能引起过敏反应。大量蜈蚣能使心肌麻痹,并能抑制呼吸中枢。曾有报告,蜈蚣注射液肌肉注射后10分钟,部分病例有灼热感,面部轻度潮红,头昏头胀等,大都在1~2小时内消失。亦有报告,服含有本品的汤剂,每日9g,3天后出现头昏乏力,尿呈酱油,诊断为溶血性贫血。亦有应用本品致全身出现过敏性皮疹和过敏性休克的报告。本品中毒的
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无力,不省人事,心跳及脉搏缓慢,呼吸困难或面潮红,尿呈酱油,体温下降,血压下降等。
中毒救治:
(1)用2%~3%碳酸氢钠溶液洗胃,然后服用活性炭。
(2)迅速冲服制马钱子末0.5g,以对抗毒素。根据病情3小时后可重复给药1次。
(3)酌情补液,并给予维生素C。
(4)其他处理:肌肉注射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亦可酌情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呼吸困难时可给予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等。
(5)中草药:a.茶叶适量,泡水频服。b.人参(另炖)、五味子、甘草各9g,附子12g。水煎2次,混匀,2次分服。每次间隔4小时,连续服2~4剂。
临床应用:中草药名称
1、:蜈蚣去头足,焙干,研末内服,每次3条,日服3次,连服1个月,停药休息1周。空洞型12例,用药3个月后,经X线透视证明空洞闭合者2例,缩小者6例,无变化者4例,对肺组织破坏广泛者效果较差。〔《陕西中医》1983;(6):6〕
2、脑血栓形成:白花蛇、蜈蚣各1条,全蝎10g,制成散剂内服。首次发作的脑血栓形成患者47例,痊愈24例,有效17例,无效6例。〔《吉林中医药》1989;(4):15〕
3、面神经炎:制蜈蚣2条(不去头足),朱砂1.5g,研末混匀,等份分为2包,为一日量,每日早晚以防风10g沸水浸泡送服。朱砂累积用量达30g后应改为每日0.5g,孕妇忌服。38例,15日内治愈者28例,30日内治愈者8例,无效2例。〔《湖南医药杂志》1981;(2):16〕
4、面瘫:蜈蚣2条,防风30g。以防风煎汤送服蜈蚣末,每日晚饭后服1剂。2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痊愈16例,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1例。〔《山东中医杂志》1986;(3):26〕
5、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风湿性关节炎:蜈蚣、细辛各20g,白花蛇30g,当归、白芍、甘草各60g。共研细末,以白酒2000ml浸泡密封10天后备用。每日早晚各服30~40ml,小儿用量酌减。25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风湿性关节炎7例,结果:显效8例,好转3例。服药后均未出现任何副作用。〔《福建中医药》1988;(4):13〕
6、慢性骨髓炎:蜈蚣60g、淫羊藿30g、肉桂10g,研成细粉过100目筛备用,每日20~30g,分2~3次温开水送服。52例,痊愈20例,显效16例,好转11例,无效5例。〔《中医杂志》1983;(12):35〕
7、腮腺炎:银朱6g、蜈蚣2条。如局部发热者可加黄连、黄柏、栀子各3g。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外敷局部。60例。对急性淋巴腺炎或其他无名肿毒亦有效。〔《中医杂志》1965;(10):46〕
8、疮疖痈疽:生熟地黄各9g,蜈蚣7条,焙干存性研末,以麻油调匀,洗净患处后用本药涂敷,每日3次,轻者1~2周可愈,重者1月可愈。忌食辛辣之物。〔《浙江中医杂志》1957;(6):271〕
9、无名肿毒:活蜈蚣2条,红花5g,加75%酒精500ml浸泡7日后使用。用棉签蘸药液涂患处,每日3~5次,3~10天为1疗程。600例无名肿毒(其中手指炎236例,毛囊炎168例,急性乳腺炎35例,外痔12例,痈26例,蛇咬伤3例,虫咬伤92例,牙髓炎23例,外伤感染5例),结果:痊愈560例,显效23例,好转12例,无效5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9):566〕
10、带状疱疹:蜈蚣1份,蛇蜕1份,香油8份。先将蜈蚣、蛇蜕炒黄研极细末,再加香油调匀备用。用时摇匀,将药液均匀涂患处,日3次。24例,皆在用药5天内痊愈。〔《国医论坛》1992;(2):32〕
11、急性蜂窝组织炎:蜈蚣1条,全蝎、南星、天麻、白芷、防风各3g,羌活6g,鸡矢白6g(焙干研末另包),为1日量,先煎药去渣,再放入鸡矢白末,加黄酒1杯,分3次内服。必要时成人可加倍服用。数十例,效果良好。〔《中医杂志》1962;(10):23〕
12、银屑病:蜈蚣5条,乌梢蛇、乌梅、石榴皮、红花、三棱、莪术、木香各20g,紫草、黄柏、银花藤各30g,放入砂锅,以菜油500g,浸泡2小时后,以文火煎至发黄微黑
时,用纱布过滤,每日外搽皮损处1~2次,搽药后用手摩擦5~10分钟,使局部微微发热为度,1月为1疗程。65例,临床治愈41例,好转18例,无效6例。〔《辽宁中医杂志》1989;13(5):27〕
13、鸡眼:干蜈蚣30条、乌梅9g,焙干研末,加菜油适量,以油浸盖药面为宜,浸泡7~10天即可。使用时先用1%温盐水浸泡患处15~25分钟,待粗皮软化后剪去,外敷本药适量,用纱布包扎,每12小时换药1次。87例,结果:痊愈71例,有效15例,无效1例。〔《陕西中医》1983;(4):24〕
14、乳汁潴留性囊肿:蜈蚣20条,血余炭3g,核桃仁40枚,各研细末,并和匀,等份分为20包,每次1包,日服2次,黄酒或温开水送下。11例,全部治愈,无1例复发。〔《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2):4〕
15、阳痿:蜈蚣18g,当归60g,白芍60g,甘草60g,共研细粉,分为40包,每次半包至1包,早晚各1次,空腹用白酒或黄酒送服,15天为1疗程,忌生冷、气恼。737例,近期治愈655例,好转并持续者77例,无效5例,服药后一般3~7日见效。〔《中医杂志》1981;(4):36〕
16、阴囊湿疹;蜈蚣10条,土元、地龙各6g,均烤干研极细粉末,加香油适量调匀成糊状油膏。先用苦参30g,地肤子、蛇床子、白藓皮各10g,黄芩15g煎水洗患部后,再将油膏外涂。可用于各类阴囊湿疹。用上法曾一多方医治无效之顽癣,以上述外洗药加苍术10g,煎水洗患处,然后外搽油膏,1日3次。三天后丘疹消退,渗液停止,连用7天而愈。〔《新中医》1986;(9):8〕
17、消化道癌症:蜈蚣晒干研末,每日用量为2~3条,分3次服;或以100条蜈蚣制成200ml注射液,每日用2~4ml,于病灶基底部浸润注射。胃癌7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2例;食道癌11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2例。〔《山东医刊》1957;(4):1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