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知识——蛤蚧
药材名称:蛤蚧
别名:对蛤蚧、蛤蚧于、仙蟾、蛤解、蛤蟹、蚧蛇、大壁虎
采收加工:每年5-9月捕捉,捕后将其击昏,挖去眼球,除去内脏,用竹片撑开胸腹壁,用纱布擦干血液。然后用2条扁竹条将四肢平行撑起,再用长于蛤蚧全身1/2的扁竹条将头尾轻轻撑直,用文火烘干,将大小相同的2只合成1对,用线扎好。
药用部位:去内脏的全体
产地: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科:壁虎科
原植物:蛤蚧
为壁虎科中最大的一种,全长30cm左右,体长与尾长略相等或尾略长。头宽大,略呈三角形,吻端圆凸;耳孔椭圆形,约为眼径之半;上唇鳞12-14,第1枚入鼻孔。
眼大,突出;口中有许多小齿。通身被覆细小粒鳞,其间杂以较大疣鳞,缀成纵行;腹面鳞片较大,略呈六角形,四肢指、趾膨大,成扁平状,其下方具单列皮肤褶裂,除第1指趾外,均具小爪,指间及趾间仅有蹼迹。
有肛前窝20余个,尾基部较粗,肛后囊孔明显。躯干及四肢背面砖灰,密布橘黄及蓝灰斑点;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腹面白而粉红斑。
蛤蚧药材性状:
'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吻部半圆形,吻鳞不节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中间被额鳞隔开,上唇鳞12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呈灰黑或银灰,有黄白或灰绿斑点散在密集成不显着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除前足第1支趾外,其余均有钩爪;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尾细而坚实,微显骨节,与背部颜相同,有7个明显的银灰环带。全身有橙红斑点,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散有紫褐疣鳞,腹部鳞片方形,镶嵌排列气腥,味微咸。
中草药名称优等品以体大、体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
蛤蚧【伪品】
蛤蚧药性:'味咸,气平,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敛血止嗽,利水助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