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简答问答题加名词解释
药剂学简答问答题:
1.试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A卷考题)(十分重要)
答: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1)将弱酸弱碱制成可溶性盐。将含碱性的基团的药物如生物碱、奎宁、、普鲁卡因等,加酸制成盐类,以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
(2)引入亲水基团。难溶物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可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如维生素B2水中溶解度为1:3000以上,而引入-PO3HNa形成维生素B2磷酸酯钠溶液溶解度增加300倍;
(3)加入助溶剂。难容物加入助溶剂可因形成络合物、复合物等而增加溶解度。碘加碘化钾可以形成络合物KI3而增加碘在水中的溶解度;
(4)使用混合溶剂。混合溶剂是指能与水任意比例混合、与水分子能形成氢键结合并能增加他们的介电常数,能增加难溶物溶剂的那些溶剂。如洋地黄毒苷可溶于水和乙醇的混合药剂中。
2.简述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或者表面活性剂根据分子组成特点和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分为哪几类?各举1-2例说明。P32(十分重要)
答:表面活性剂系指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加入少量就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作用的是阴离子部分,带有负电荷,包括高级脂肪酸盐,一般外用;硫酸化物(SDS),乳化性强,主要用作外用乳膏的乳化剂;磺酸化物,去污力强,为优良的洗涤剂。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起作用的是阳离子,其分子结构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五价氮原子,故又称季铵化物,水溶性好,酸碱溶液稳定,只能外用,有苯扎溴铵。
③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同时具有正、负电荷基团,具有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的特性,天然的有卵磷脂,可作注射用乳化剂,脂质微粒制剂的辅料;还有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④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解离,其分子中构成亲水基团的是甘油、聚乙二醇和山梨醇,构成亲油基团的是长链脂肪酸或脂肪醇以及烷基或芳烃基等,它们以酯键或醚碱相结合。包括脂肪酸甘油酯,用作W/O 型;多元醇型,包括蔗糖酯,脂肪酸山梨坦(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商品名为司盘,用作W/O型,聚山梨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商
品名为吐温,是常用的增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润湿剂,O/W 型;聚氧乙烯型,包括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卖泽Myrij ,较强水溶性,O/W 型和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苄泽Brij ,较强亲水性质,O/W 型;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泊洛沙姆Poloxamer,普朗尼克Pluronic,增溶作用弱。
3、乳剂存在哪些不稳定现象,并分析每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十分重要)
答:乳剂存在的不稳定现象有:分层、絮凝、转相、合并与破裂、酸败。
①分层: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造成的;
②絮凝:乳滴的电荷减少,ζ-电位降低,使乳滴聚集而絮凝;
③转相:由于乳化剂的性质改变而引起;
④合并与破裂:乳滴大小不均一,使乳滴聚集性增加而合并,进一步发展分为油水两相称为破裂;
⑤酸败:受外界及微生物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等变化引起。
4.简述热原的性质、热原的污染途径及除去热原的方法。(A卷及B卷考题)(十分重要)答: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它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热原=内毒素=脂多糖。
热原的性质:①耐热性;②水溶性;③不挥发性;④滤过性;⑤吸附性;⑥可被化学试剂破坏;⑦超声波等也能破坏热原。
污染热原的途径:①经溶剂带入;②从原辅料中带入;③经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等带入;
④经制备过程带入;⑤灭菌后带入;⑥经输液器带入。
除去热原的方法:①容器上热原的除去,可用高温法或酸碱法;②水中热原的除去,可用离子交换法、凝胶过滤法、蒸馏法、反渗透法等;③溶液中热原的除去,可用吸附法和超滤法。
5.什么是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它们的特点?有什么不同?释药机制包括哪些,并给予具体说明?(十分重要)
A.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机体内缓慢释放药物,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浓度的制剂,药物的释放多数情况下符合一级或Higuchi动力学过程。
控释制剂:系指药物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的制剂,一般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其特点是释药速度仅受制剂本身设计的控制,而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B.特点:优点:①减少服药次数,提高了顺应性;②释药徐缓,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发生;③缓、控释制剂可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④可按要求定时、定位释放,更加适合疾病的。不利的方面:①灵活性较差;
②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③设备、工艺费用昂贵。
C.六点不同:主要目标不同,释药类型不同等。
D.一、溶出原理:减少药物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溶出速率。
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3、控制粒子大小
4、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5、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高分子骨架中
二、扩散原理:药物释放以扩散作用为主有以下几种:
1、水不溶性膜材包衣的制剂,零级释放。
2、包衣膜中含有部分水溶性聚合物,接近零级。
3、水不溶性骨架片:符合Higuchi方程
缓控释方法:1、增加粘度2、包衣3、制成微囊4、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剂
5、制成植入剂
6、制成药树脂
7、制成乳剂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四、渗透压原理:渗透泵型片剂的释药速率与PH无关,在胃中与在肠中的释药速率相等。接近零级;由于膜内外的渗透压差,药物的饱和溶液由细孔持续流出。
五、离子交换作用
6.什么是经皮给药系统?其吸收途径包括哪些,影响因素包括哪些,请给予具体说明?该类药物的特点?药物经皮吸收的促进方法包括哪些,请给予具体说明?(十分重要)
A.经皮给药系统(TDDS)或经皮系统(TTS)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的一类制剂。
B.药物经皮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有两条,即经表皮途径和经附属器途径。
①经表皮途径:是指药物透过表皮角质层进入活性表皮,扩散至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此途径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经表皮途径又分为细胞途径和细胞间质途径,前者系指药物穿过角质细胞到达活性表皮,而后者系指药物通过角质细胞间类脂双分子层到活性表皮。
②经附属器途径:即药物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吸收。对于一些离子型药物或极性较强的大分子药物,经附属器途径就成为其透过皮肤的主要途径。
C.特点--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②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停止用药。
D.生理因素:①遗传种属;②性别、年龄;③皮肤的条件、状态和温度;④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⑵剂型因素:剂型、基质、pH值、药物浓度与给药面积、透皮吸收促进剂;
⑶药物性质:①分配系数与溶解度;②分子大小及脂溶性;③pKa;④熔点;⑤分子结构。
E.促进方法:有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药剂学方法。
①常用的化学促透方法包括应用经皮透过促进剂和离子对。经皮透过促进剂是增强药物经皮透过性的一类物质。包括:N--甲基吡咯烷酮:具有较广泛的促透作用,对极性、半极性和非极物均有一定的促透作用,具有用量低、毒性小、促进作用强等特点:二甲基亚砜:可被皮肤吸收,促透作用需要高浓度:表面活性剂: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蔗糖脂肪酸酯类、聚
氧乙烯脂肪醇醚类和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等。
离子对:离子型药物难以透过角质层,通过加入与药物带相反典范电荷的物质,形成离子对,使之容易分配进入角质层类脂。
②物理方法:离子导入:利用电流将离子型药物经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进入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超声导入:利用具有高能量和高穿透率的超声波促进药物经皮透过的方法;微针:刚好能穿破表皮。
③药剂学方法:主要借助于微米或纳米药物载体,包括微乳、脂质体、传递体、醇脂体、囊泡、纳米粒等,以改善药物透过皮肤的能力。
7.片剂中常用的辅料有哪些?每一类各举几例。(十分重要)
辅料系指在片剂处方中除药物以外的所有附加物的总称,亦称赋形剂。
①稀释剂:亦称填充剂。淀粉:性质稳定,最常用;糊精,乳糖;预胶化淀粉:多功能辅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压性、润湿性和干粘合性,崩解作用;MCC(微晶纤维素),多功能,填充剂,干燥粘合剂,崩解剂。
药学是学什么的
②润湿剂与粘合剂:
A.润湿剂:乙醇,常用浓度为30%--70%。
B.粘合剂:淀粉浆、HPC(羟丙纤维素)、HPMC(羟丙甲纤维素)、CMC--Na(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PEG、PVP、EC(乙基纤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