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PS:红为关键词
1.洛阳纸贵:晋代 左思 三都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
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2.不容分说(无确凿出处):
元·武汉臣《生金阁》三折:“怎么不由分说,便将我飞拳走踢只是打。”[1]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3.巧立名目(无确凿出处):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三·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乃星使临工,以为巧立名目,不容申辩。”
明·李开先《闲居集》:“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
4.追本溯源:
石三友《金陵野史·圆明园与基泰工程司》:“说到这八座模型,追本溯源,不能不提到北洋政府时的总长朱启钤。”
5.首当其冲:
“首当其冲”原为“当其冲”,出自《汉书·五行志上》:“郑以小国摄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意思是说郑国是个小国,身处晋、楚、吴三个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困难,一旦国与国之间有冲突,首先要遭殃的就是郑国。
6.耳熟能详
出处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解释:指听得烂熟,可以详尽复述出来。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指听得多了 。
7.无所顾忌
《晋书·陶侃传》:“称肆纵丑言,无所顾忌,要给诸将,欲阻兵构难。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5]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
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9.无所不至
、《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0.不堪设想
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内地膏脂;年年如些剥丧;岂堪设想!”
11.冰山一角(无典)
12.绘声绘: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必使山情水性,因绘声绘而曲得其真;务期天巧地灵,借人工人第而华传其妙。”洛阳纸贵的典故
13.应接不暇 王子敬
晋朝时期,王子敬喜爱游山玩水,一次对人描绘山的景说:“从山阴道上走过时,一路上山光水交相辉映,使人眼花缭乱,看不过来。如果是秋冬之交,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14.噤若寒蝉 杜密清廉 批评刘胜
汉朝时期河南尹杜密为官清廉,依法办事,因得罪了宦官而免职回到颖川老家,他对国家大事还十分关心,批评刘胜太守退职回家对政事不闻不问,像寒冷天气下的蝉一样,只顾保全自己。汉灵帝时期,杜密重新被启用。
15.评头论足
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个好颜,那个好大度,评头品足,少不免要乱哦几句诗出来了。
16.感同身受
《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
17.一念之差
122335曾慥《类说》卷四十七引《遁斋闲览》:“一念之误,乃至于此。”
18.乐此不疲 刘秀 重视国家大事和学识
汉光武刘秀为建立东汉政权,东征西战,历尽艰辛。刘秀登基后,为巩固政权,改善黎民百姓的生活,他非常重视发展生产,提高国力。他每天很早上朝,处理国家大事,很晚散朝回宫,还要与文武公卿们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商量和处理一些问题,稍有空闲,他还要伏案读书、批文。每天很晚才能休息。他的儿子刘庄,见父亲每天如此劳累,心中很不安。刘庄便劝刘秀说:“父王争战半生,如今临朝秉政,又如此操劳,儿臣实在放心不下,儿望父王效仿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使生活更悠闲、宁静。”
刘秀听罢,说:“皇儿之心,为父要以理解。只因我乐此道,不为疲也。”这话的意思是:我自己乐于这样,也不觉得疲劳。
19.拍手称快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又见恶姑俱死,又无不拍手称快。”
20.功败垂成 谢玄 淝水大战 错失良机
东晋大将谢玄在叔叔谢安的指挥下取得了淝水大战的全面胜利,迫使前秦王苻坚逃回关中,谢玄乘胜追击,收复了北方的大片领土,就在北方快要统一的时候,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听信谗言令其收兵驻守淮阴。
接到皇帝就地驻守的圣旨,谢玄眼看千秋功业胜利在望,却因错失良机,马上功亏一篑,一次次上疏,陈述利害,乃至提出辞呈,均未获准。在挥师回朝途中,终因忧愤交集染病身亡,死时才46岁。[3]
统一北方未遂,人们感叹他是功败垂成。
21.不足为训
出自明·胡应麟《诗薮》:“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解释为不值得作为效仿
的准则。
22.卓尔不
作谓语、定语。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河间献王近之矣。”
23.彪炳千古
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晋弘农太守郭璞诗,宪章潘岳,文体相辉,彪炳可玩。”
24.捉襟见肘 曾子 隐居 一件衣服
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孔子的弟子,学识广博。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虽然逍遥自在,但很清苦。据说,他在卫国居住时,生活十分困苦。他身着的一件袍子,很破旧,是用乱麻做絮,没有像样的面料做袍面。腹中也常常无食,脸浮肿,手和脚上都长满了茧子。经常几日不动火做饭,10年也没有添过一件新衣服。他戴的帽子,好几年没有换新的了,甚至戴帽子时,稍一用力,帽带就会拉断。他穿的衣服破烂不堪,一拉衣襟,胳膊肘就露出来了。
后世常说,孔子有“贤人七十,弟子三千”,曾子是贤人之一,颇受人们尊敬。曾子虽然生活潦倒不堪,但是,他总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史料中记载,他经常穿着不跟脚的破旧鞋子到各地讲学,而且常常高唱着《商颂》,有人形容他的歌声像敲击金石一样洪亮,传遍四方。
25.刚柔相济:
《周易·蒙》:“刚柔节也。”
26.潜移默化
北齐《颜氏家训·慕贤》:“潜移默化,自然似之。”《文明小史》一回:“第一须用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
27.筚路蓝缕 楚庄王 楚晋 楚胜
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国派大夫皇戍[shù]到晋国求援,并称楚人很骄傲,现在出兵可以大败楚军。下军副将栾[luán]书极力反对,说楚王灭庸以后经常教育百姓,不要忘记楚国先君若敖开创基业时筚路蓝缕的生活。晋国出兵,结果被楚军打败
28.不期而遇
出 处 《谷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
示 例 前在公主府内,也是我们妹三十三个先会面;今日不期而遇,又是如此。(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九回) 《开学的日子》老舍:他们都没向瑞宣打招呼,只是微微的一点头,像大家都犯了同样的罪,在监狱中不期而遇的那样。
29.熟视无睹
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30.应运而生
汉·荀悦《汉纪·后序》:“实天生德,应运而生。”
31.扑朔迷离
木兰诗
32.栩栩如生 庄周梦蝶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33.胼手胝足
出自《荀子·子道》:“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
34.不胜其烦
【出处】: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于是不胜其烦,人情厌恶。”烦琐得使人受不了。用法:动宾式;作谓语、状语。
35.宛然在目
宋·张景《飞丸记》第二十二出:“我味此词,描情写意,宛然在目,不让长门洛神。闻得前日易生,他才高八斗,想必是他。”
36.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三国志》裴注的《曹瞒传》
37.毛遂自荐 秦攻赵 毛遂
据《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记载,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平原君打算在其门下食客挑选出二十个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挑选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符合条件。这时,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请求加入前往楚国的行列。平原君问:"你在我门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锥子一样,立刻就会显露出锋利的锥尖。而你在我门下三年了,我却没听说过你有什么表现,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现在自我推荐,就是请求你把我放进袋子里,如果早点有这样的机会,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锥尖而已,而是早就显露出才能,锋芒毕露了!”平原君觉得
毛遂说得有道理,就答应让他一同前往。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会谈,从早上到中午,都还没有结果。毛遂于是持剑走到楚王面前,极力说明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楚王终于被说服,答应赵国愿意出兵援救。于是两国当场歃血为盟,誓守联合抗秦的盟约。毛遂这次不仅帮平原君完成任务,也为国家立下了功劳,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为上宾。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