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RESEARCHGUIDE
天下有情人 原唱总第27期
2008年第8期
SerialNo.27
No.8,2008摘要:贷款风险分类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核心。目前,中国建设银行推行的十二级贷款分类带来信贷管理
方面重大的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从分类标准、方法、流程和权限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深入调查建行新分类的变化,利于把握国内贷款分类细化的趋势,有利于合理评估新的贷款分类。
关键词:信贷管理;12级贷款分类;中国建设银行;贷款风险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70-04
收稿日期:2008-03-23
作者简介:孟钊兰(1956-),女,山东潍坊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研究;邵洪选(1979-),男,广东茂名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研究。
建行十二级贷款分类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孟钊兰,邵洪选
(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兰州730020)
通过提高信贷管理效率降低信贷业务风险一直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采取的贷款五级分类是我国各银行信贷管理的基石和信贷风险管理的依据,维系着信贷资产的质量和银行的竞争力。然而,贷款五级分类仅是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一个初级阶段,存在分类体系比较粗放、过多依赖主观判断和不能准确反映风险分布状况等实践问题,远不能满足商业银行进行有效贷款风险管理的需要,理论界和业界纷纷推崇细化的多级分类方法。
目前,中国建设银行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结合本行的特点正在推行细化的十二级贷款分类方法。建
行某支行作为建行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支行,其十二级贷款分类状况一定程度反映出建行在西部基层银行的分类现状,可以作为建行整体情况的一个缩影。本调查报告就是在对该支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
平野绫事件
(一)分类标准
在内部评级体系中,为避免集中性风险,通过细分贷款收窄预期损失的波幅,更为精确地观察贷款质量变化过程,由此,对贷款风险分类也提出了:正常贷款至少分为6—9级、不良贷款至少分为2级的贷款细分要求。从而,多级分类的划分应与五级分类成对应关系。该支行的十二级分类标准基本符合内部评级法要求,是在五级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细化的。正常类划分为4级
(正常一级、正常二级、正常三级和正常四级),关注类划分为3级(关注一级、关注二级和关注三级),次级类划分为2级(次级一级和次级二级),可疑类划分为2级
(可疑一级和可疑二级),损失类仍为1级。而各级别的定义则以原标准的各项指标为基础而重新定义。
在具体应用上,该支行主要设置了十二级分类的各级参考特征,结合定义最终确定所属类别。参考特征主要从借款人偿债能力、
任桥梁徐璐盈利能力、资金的流动性、行业前景、海外融资能力、
贷款记录、信用记录和信用评级等。例如,具有如下特征的可归为正常四级:借款人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较强,经营净现金流稳定且完全能够满足债务需要;处于行业中游地位,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行业优势不明显,但财务状况稳定,负债适中;借款人在建设银行一直能够正常还本付息,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足额偿还的不利因素;借款人在建设银行信用评级为BBB级。
(二)分类方法
该支行的新分类方法是在客户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前的客户分类主要有公司类和零售类,分类方法是围绕这两类信贷资产来设置。但在从五级分类到十二级分类过渡过程中,它们都可分为直接进行分类认定和非直接分类认定两种情况。
在公司类信贷资产中,对于符合损失类特征的信贷资产可直接认定为损失类;对于低风险信贷业务,能够按照建设银行规定条件和程序办理的低风险信贷业务,本金利息均未逾期的,可直接认定为正常一级。不符合低风险业务条件和程序办理的,或虽然按照条件和程序办理但本金或利息逾期的信贷业务,按实际风险状态进行分类。在非直接分类认定中,有项目法人和小企业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与一般公司类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之分。前者通过初始分类级别确定,风险因子调整、风险缓释措施调整、监管要求调整和综合调整五个步骤实施风险分类;后者通过初始分类级别确定,风险因子调整,监管要
求调整和综合调整四个步骤实施风险分类。
在零售类信贷资产中,对于符合损失类特征的一般零售
一、建行十二级分类的内容
贷款和微小企业贷款、信用卡透支、助学贷款(包含无担保国家助学贷款)可直接认定为损失类;低风险信贷业务的直接分类与公司类相似。对于不符合直接认定条件的零售类信贷资产,通过确定初始分类级别,还款意愿因子调整、业务合规性因子调整、风险缓释措施调整和重大事项调整五个步骤实施风险分类。
(三)分类流程
该支行的分类流程分为分类准备及初分、认定、审批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整理、收集信贷档案资料。相关人员收集债务人的基础信贷档案资料,包括借款人的客户评价报告(项目评估报告)、贷后检查报告、借款人和担保人的最新财务报表及其他财务信息、抵押品评估报告和借款人偿还记录等,为风险分类作好准备。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整理信贷档案,查询一般公司类客户预期损失信息或小企业客户评价信息,撰写分类背景材料,填写分类工作底稿,提出初分意见(部分分类采用机器评级结合人工分类)。第三阶段,主要是对分类资料和初分结果进行审核认定,对不符合分类要求的
分类资料和信息,要求相应部门及时补充完善。第四阶段,主要是该支行分类审批组对分类认定的审批,对审批权限内的,确定分类结果并填写审批意见;超过该支行审批权限的,逐级上报至有权审批行认定审批。而各阶段规定应及时对分类材料中反映的信贷经营、管理问题和风险隐患提出整改意见或预警提示。
(四)分类权限
其实,该支行的公司类和零售类信贷资产分类权限全部归属于上级分行;并且单户金额3000万元以上、上级分行综合调整中拟上调级别的信贷资产和新增损失类信贷资产分类审批权上收总行。该支行所采取的十二级分类是在上级分行的授权下进行的,对于新办理的信贷资产业务和风险程度发生明显变化需立即调整分类级别的信贷资产的实时分类进行明确规定,并要求在三个工作日内报有权审批行进行认定审批;对拟实时上调分类级别的信贷资产,要求在有权审批行下达批复后方能上调相应分类结果,防止初分上调的随意性。
建行信贷资产的多级分类虽起步晚,但以美洲银行等国际大银行的分类方法为参考,进展比较顺利;而该支行恰恰是在总行的领导下和上级分行的指导下,初步建立起十二级分类的体系。该支行的十二级分类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国际已经接轨,但在具体设置中还隐藏着很多问题,要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新分类标准具体应用难
与五级分类相比,该支行的新分类标准十分细致、具体,相邻两级之间的跳跃性缩小,能够准确反映支行信贷资产风险分布状况。同时,相邻各级的区分度也在变小,它们的定义比较相似,文字的区别难于在实践中把握,可能带来分类的随意性。例如,在正常一级和正常二级定义中,对借款人的经营实力和财务实力的比较用“雄厚”和“很强”来区别,对抵御和承当风险能力用“极强”和“很强”来区分,其他各项指标也
只采用程度副词“极”和“很”来界定,而不同的人对这些程度副词的理解是不同的,在把握上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往往造成分类结果因人而异,因人而定,随意性不可避免。
目前,该行可能已注意到此问题,在这次调查中,发现该行设置一些参考特征来帮助应用。作为具体应用的指导,参考特征应该是特别具体,容易判断。而该行所采取的各级分类的特征概括性很大,也存在相邻两级相关指标只用程度副词来界定的问题,其最大的亮点是把各级分类与信用评级挂钩。然而,客户信用评级只是作为IRB两个维度中的一维,另一个维度——
—债项评级所考虑的要素不充分,并且所有的参考特征中许多指标是客户评级中的变量,可能造成重复设置指标,其体系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有待改进。
(二)客户分类不细
在分类方法上,内部评级法要求贷款分类的第一步就是客户分类,要做好客户分类,首先要根据公司的大小、所属行业、地区、风险特性、有无抵押等多种标准进行客户分组。客户分组越细,风险评级的准确性越高。目前,该支行的客户评级(包括授信)基本沿用五级分类的方法,仅区分公司类和零售类贷款,新分类方法也只在公司类贷款中作项目法人、小企业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和一般公司类信贷资产风险的分组,零售类则没有细分。这可能是由于客户分组越细,管理成本也越高,该支行需要在成本和准确性之间寻求平衡。这样难免不同类型的客户评级(授信)采用的基本是同一个模型、同一个公式、同一套方法,但是公司类和零售类贷款内部由于客户差异,按照相同的分类方法和标准难以准确分类,特别是按照单一的分类矩阵对全部零售类贷款进行分类,合理性明显存在问题。毫无疑问,如果客户的分类存在问题,建立在客户分类基础之上的贷款分类也必然存在问题。
(三)分类流程设置比较粗糙陈纪匡
一般来讲,信贷资产的分类标准和方法直接制约着分类的流程,分类的细化要求工作流程更加仔细、详尽,这对分类的准确性和操作风险的防范都是有益的。该支行的工作流程从初分、认定、审批及意见几个环节来设定,体现“分”与“审”分离原则。但其流程的设置基本跟五级分类的相同,对新分类标准和方法的变化没有做特别的强调和改动,只是大概说明。
(四)分类权限上收与分类自主性矛盾加大
新分类标准实施前,上级分行给予该支行的分类认定审批权限很大,由于分类标准和方法缺乏定量方面的刚性指标,难免会出现存在人为调整分类结果、造成分类偏离度较大的问题,历次毕马威审计和外部监管检查中有较为突出的反映。而实施新分类后,上级分行将公司类和零售类信贷资产分类权限全部上收,该支行只能在授权范围内分类。这好像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是缺乏定量分析时的随意性,而另一则是定量分析时的权限减少,这可能与采用新标准时定量分析不充分有关。但是,分类权限的收缩在长期内对定量分析的应用是不利的,影响其分类的自主性,两者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大,此问题不能忽视。
(五)权责划分和部门协调难度加大
该支行的风险十二级分类以及内部评级法是一个系统
二、存在问题
工程,其工作流程涉及信贷、风险管理等多个部门,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和协调的难度明显加大。其突出表现在作为分类关键部门的信贷部和风险管理部。一方面,信贷部除了分类准备和初分外,还要以信贷讨论作为必要的沟通,提供讨论所需的各项基础资料,充分披露分类所需各种信息,对基础资料的真实、完整、及时性负责,并列席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审批会议,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分类审批组提出的整改意见或风险提示进行落实;另一方面,风险管理部除了认定和审核分类结果外,还要及时向经
营部门反馈分类审批结果,对分类过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贷款分类迁徙状况及信贷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及时督促有关机构(或部门)防范化解风险或落实整改,并跟踪监控,同时,根据工作需要,按规定向上级或本级有关部门报告(提供)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假如这里能够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以及明确划分其责任,无疑对新分类标准的应用是极大的推进。
(六)定量分析不充分
胡梦周女朋友
该支行在推进内部评级法的工程建设中,不断采用定量的手段来进行风险资产分类。2006年6月,该支行已完成公司敞口内部评级,7月开始建设零售敞口的内部评级系统,信贷资产的初始分类级别(G0)的客观性得到很大提高。但这对原始数据的积累和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分类的准确性可能受到影响。比如,据该支行风险管理部介绍,他们在计算个别客户违约概率过程中,必须先采用logit模型、主成分分析模型和层次分析模型(AHP模型)等计算出不同组的客户违约概率,常常出现不是数据不充分就是模型应用条件不符,要不就是结果不显著,造成个别客户违约概率的准确性不能保证。不难看出,该支行的评级模型缺少历史数据以及基于历史数据的统计方法的支持,在指标选择及指标的权重设置方面缺少科学依据,大大影响了分类的准确性。
同时,该支行为了提高从五级分类到十二级分类的效率,简化流程,实行直接分类和非直接分类的分类方法,造成初始分类级别(G0)沿用五级分类的打分思路,主观判断成分较大。例如,该支行在
对中小企业的初始分类中规定,以分类时点处于有效期内的借款人客户信用评级结果为依据确定,而该类客户信用评级是要通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分标准表》来确定的,此表就是典型的通过客户经理主观打分来确定评级结果的表现。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该支行当前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明确界定分类标准和强化参考指标体系
为了在实际应用中对新分类标准不产生理解偏差,首先要对新标准的各级分类的具体含义尽量用定量的指标来界定,不能用定量方法处理的要详细说明应用要点,加强相关人员这方面的学习和交流;其次,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完善参考特征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做到各个参考指标选取科学,内容完整,对原标准反应灵敏,特别是对客户信用评级的应用,要充分理解内部评级法两个评级维度和客户评级的根本内涵情况下具体采用。
具体而言,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把握分类标准。第一,宏观上要考虑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应包括宏观经济风险和地区风险两个指标。第二,中观分析应从产业政策、行业生命周期、供求关系、竞争状况和行业地位来展开,它介于宏观和微观分析之间,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微观分析要以宏观和中观分析为基础,以客户评级为核心,从客户竞争能力、信贷记录和财务风险三个方面来设置模型。其中,宏观和中观以及客户竞争能力和信
贷记录属于定性范畴,可用细化的打分手段来加以衡量,而企业的财务风险完全可以用统计模型来计算和确定,例如,主成分法。
(二)采用科学方法细化客户分组
应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做法,先对客户进行细致的分组,准确的获取各项数据,结合科学的统计方法和技术,再运用到贷款分类中去,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精确度。如在选择影响企业违约概率的财务指标时,应首先根据银行以及学术研究机构的经验,选择大量的财务指标,然后,利用历史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技术,从中挑选出判别能力强的指标。在非财务因素指标的选择上,同样是运用多元回归技术,从大量非财务因素指标中挑选出判别能力强的指标。当然,上述方法的实现依赖于历史数据的积累,实践中应逐步积累足够的历史数据,为今后统计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打下基础。
(三)明确分类的工作流程
分类流程是新分类标准应用的关键环节,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该环节的流畅。基本思路是工作流程的每一步都要与新标准的方法相一致,甚至比新方法更详尽。在此过程中,该支行应该认真对比五级分类方法与新分类方法的联系与区别,出可以保留的程序和需要新增的程序,在总结五级分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基本思路全新设置工作流程。当然,更应该对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合理的预期,研究后把它写进工作流程中,以便明确指导分类工作的开展。
(四)争取更多的分类权限和培育分类自主性的激励机制分类权限的收缩主要是指审批权限,并由此衍生出其他权限的限制。的确,相对于新分类标准实施前,基层银行的分类自主性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他们努力采用先进方法确定的分类结果可能遭到否定,因为上级分行所采用的方法不一样得出分类结果不一致,即使他们的分类结果更准确,这样,他们部分分类方法的尝试得不到肯定,还加大管理成本,从而抑制分类方法的创新。然而,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只要能够与上级分行保持良好的联系和沟通,不但新方法有可能得到认可,还可能得到指导和推广,因而得到上级行的更大支持,促进分类探索的进一步发展。前面工作流程强调评级部门沟通的重要性,其实,该支行跟上级行的沟通也同样重要。同时,这些只是过程,目标应该是建立起分类自主性的激励机制,主要是支行内部相关部门的激励,因为解决该支行的历史贷款的动态管理才是问题所在,有必要为十二级分类体系建立起不断发展的长期机制。至于怎样建立激励机制,应
三、改进建议
(下转93页)
参考文献:
[1]TheNewBaselCapitalAccord,CP3,Baselcommittee[R].April,2003.[2]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M].北京:中国金
融出版社,2003.
[3]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外部信用评级与内部信用评级[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该包含对分类方法改进所带来的长期收益(可用机会成本的概念理解)的现值和现阶段的支出费用之间的比较和相关信贷管理的目标、策略。
(五)加强部门的沟通协调及责任分工
分类流程明确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是推进风险分类工作的另一重要环节,同时它也是各部门权责划分的延伸。作为内部评级系统工程的一部分,新风险分类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出更高的要求,动态的风险管理是主要原因。而部门协调配合的根本是协调机制,而其协调机制必须建立在清晰的权责划分之上,相关规定里应该对哪个部门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和哪个部门联系和协调都要明文规定。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结合工作流程的特点和要求,召集相关部门来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后,研究可行的责任分工,避免工作的脱节和重复;第二,在此基础上研究定期和会议特别协调机制,前者解决日常问题,后者召集所有有关部门共同处理出现的辣手问题,同时认定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六)加强定量分析的研究
赵圆瑗
除了加强历史数据的积累外,应多研究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各个环节的整合。当然,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不是越多越好,要考虑管理成本,有效的办法是在研究适应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模型所要求的数据质量和数据条件来设置数据管理,做到有的放矢。而定量分析方法的采用可以借助上级分行的技术支持,尽量采用容易掌握和便于推广的稳定模型,毕竟模型应用的好坏在于相关人员的素质,模型应用的艺术性比科学性重要。定性分析不论是在新标准实施前还是实施后,都有重要的地位,尽管可以采用打分制度来考核,但它们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各自的权重也是不同的,怎样才能作为整体来分析值得思考。一般来讲,可以推广美国运筹学家萨蒂(Saaty)的层次分析法(AHP),该方法支持分析解决一些结构比较复杂、难于量化的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问题,可以与打分制度很好的结合。
[责任编辑张凌]
观点,还内审于企业中,使内部审计由服务于国家审计的附属型向服务于企业型转变。坚持以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完善自我约束为指导思想,要由过去单纯监督转变为监督与服务并举的轨道上来,努力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改革的思路和重建新机制的高度提出建设性意见,把内部会计监督和控制制度落在实处,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才能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有可靠的保证。
2.转变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会计监督是包括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在内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实施审计监督,不仅要监督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情况,还要监督其他部门实施会计监督的情况。为此,今后对单位审计的核心问题是要监督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会计责任履行情况。为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必须转变审计方法。在实施审计时,应采取账户入手,为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不能只局限于同被审计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打交道,应实行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承诺制度,不能只看会计账项和查询会计人员作为审计取证材料,而且必须取得单位负责人对履行会计责任的说明或承诺,真正体现单位负责人的会计主体地位,这是今后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审计工作上,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严格履行监督检查会计行为的法定职责,忠于职守,坚持原则。要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善于运用审计资料对企业履行会计制度中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定性和定
量分析,加强信息反馈,把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寓于监督、服务之中。促进企业规范经营行为,提高经济效益。
3.依法审计,规范会计行为
审计依法监督会计的目的在于使会计工作纳入法律规范,坚持在法制的轨道上充分发挥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参与经济决策的职能作用。因此,在审计监督中,首先,要热情地帮助和支持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状况,为企业经济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其次,要促进单
位负责人强化经济管理,保证企业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制止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的行为。当前,从审计揭露的事实表明,一些少数单位挥霍浪费国家资财,隐瞒、
截留、挪用财政性资金,化公为私、侵占国有资产,破坏国家财政经济秩序的行为还依然存在;一些单位财务管理薄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现象屡禁不止;在一定范围内,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行贿等腐败现象较为严重。内部审计是企业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肩负着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和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任。所以,审计人员必须树立责任感、使命感,依法审计,促进企业规范会计行为。
综上所述,广大审计人员只有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
[责任编辑孙莉艳]
!!!!!!!!!!!!!!!!!!!!!!!!!!!!!!!!
(上接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