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解理论视角维度下的诗歌翻译研究
摘要:以兰盖克(Langacker)的认知识解理论中的视角为理论基础,分析汉诗的英译。该研究深入探讨了视角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可表现为:视点、指示词、移情、主/客观性、以及图形背景等多个方面。研究发现视角理论揭示了言语者的心理情感、心理距离等心理方面,为诗歌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视角;视点;移情;图形-背景
枫桥夜泊古诗翻译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Lakoff、Langacker以及Johnson。不同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语言的认知研究,提出了意义识解的各种机制即意象分析的不同维度。识解的维度主要包括:选择、视角、详略度。语言学与翻译研究一直以来就关系紧密。因为翻译研究首先关心的是语言,翻译的过程是译者的一个认知过程,符合一般认知规律,它必然与认知语言学交织在一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多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在译学中的应用。国内将兰盖克的认知识解理论应用于诗歌翻译的研究有:一,以整个认知识解理论为框架研究诗歌翻译。
如陶静、谭业升。二,从认知识解的某一维度出发分析诗歌翻译。如王寅研究过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1]。周路路的也曾探讨过翻译中的详略度[2]。此外从2010到2011年王明树分别从认知突显、详略度等不同的维度发表了多篇关于诗歌研究的论文。从以上回顾不难发现以认知识解的视角维度为框架剖析诗歌翻译的文章尚不多见。本将从视角维度的多个方面出发,即视点、指示词、移情、主/客观性、以及图形背景等,全面深入的探析诗歌翻译。旨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分析汉诗英译,通过分析证明认知识解的视角理论揭示了译者的心理情感、心理距离等心理方面。因此该理论对译文的分析是可行的、有效性的。
一 认知语法的视角观
兰盖克认知理论中视角这一维度是识解运作中最显而易见的方面。视角牵涉着识解者与被识解事件间的相互关系,指人们对事件进行描述是所持有的特定的角度。首先,视角维度对于空间事物描述的不可或缺性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个物体都有它存在的空间位置,人们或仰视或俯视亦或平视。在对此物体进行描述时,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识解视角。此外,视角维度还有广义上的含义。即除了物体本身所处的时空位置有视角外,人们识解过程中通常
还有一些建立在人们已有知识、态度、信仰和情感之上的视角。根据Cruse和Croft[3]的观点,广义上的视角反映我们在世界中的所处(situatedness)这一哲学术语。所谓的所处不仅指在空间、时间上的自我定位,还包括在认知的、文化的情景中的自我定位。概括起来,视角在诗歌翻译中表现为视点、指示词、移情、主/客观性、以及图形背景。总之,人们时时刻刻都处在一定得位置中,并从一特定的视角去识解。
二 古诗英译中的表现
(一)视点
视点可以通过有利位置(vantagepoint)和取向(orienta tion)这两个概念来理解。有利位置是指观察一个情景时所处的位置Avantagepointisthepositionfromwhichasceneisviewed[4]。比如,说话者边走边观察路边的某一建筑是,他会看到建筑的不同的面。这就是由于他的有利位置在变化。从不同的有利位置识解场景时就会有不同的取向。取向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基于事物在空间中的自然取向或由于文化、传统被人们约定俗成了的取向。
另一种是基于识解者在此时此刻实际看到的取向。例如,说话者倒立着看到有人在放风筝。他可以说(a)Thekiteisabovethehouse.(b)Thehouseisabovethekite.(a)是以人们习惯的自然的这种地表在下的垂直|水平取向来识解此场景。(b)忽视了人们传统的习惯,直接以说话者当时看到的实际情况为取向来识解房子与风筝的相对位置。
视点在翻译中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以张继的《枫桥夜泊》[1]中的两句为例。
原文: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丁祖馨译:AttheHanshanTempleoutsideSoochowtownAmidthenighttollarrivesaboatupthestream许渊冲译:Beyond theGushu WallstheTempleofColdHillRingsbellswhichreachmyboat,breakingthemidnightstill丁译将视点定位于客船,客船是主体,译文表达的识解方式是客船在钟声中到岸。A boatarrivesupthestreamamidthenighttoll.许译则是以钟声为视点,钟声是主体,译文表达的识解方式是
声传到客船。Ringsbellsreachmyboat.两本译文的视点选择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