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古诗翻译
入境入画品诗意 内引外联悟诗情——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古诗词的讲解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出现恐惧心理,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古诗词讲解中,教师过分注重背诵和生字教学,将理解诗词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学会了生字,但是对诗词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改正不足,提升教学效果。
1.
设置情境,想象画面,品出诗意
1、带入情境,描述画面
带入情境需要立足于古诗词的具体表达内容,教师用语言描述画面,或者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引发学生联想,或者通过对古诗词内容的分析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调整学生课堂状态,将学生的思维转换到古诗词的意境中,满足学生的乐趣和学习情绪。
在教《春晓》时,教师通读古诗后可以发现诗中借助了很多意象来表达诗人的个人感情,而这些意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且多为生于自然、长于天地的事物,如鸟啼、风雨、落花,诗人借这些清丽的事物,向学生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而古诗的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又体现了诗人对花期短暂、花朵飘零的惋惜之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将诗中的意象描述出来,鼓励学生回想生活经历,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个人情绪会在自我想象中不断扩大,从而对诗词形成更为强烈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精神享受,通过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2、.优化情境,形象感染
古诗词特有的美感是帮助教学优化情境的前提。小学时期的古诗词大多语言凝练,富有较强的画面感,便于教师在古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形象的感染,使学生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运用中更真切地体验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
在讲《清平乐 村居》一词时,教师可以将上下阙进行整合分析,将整首词翻译为一幅一个平常家庭安宁融洽的日常生活画面,诗人以白描的手法在词中融入了声音和彩,整首词语言
生动直观,词风清新淡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配上曲调柔和的乐曲,为学生创设想象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词中有着明确教学任务要求的词汇或单字理解,教师可以借助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出,如“相媚好”“亡赖”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个人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认识,在调动形象的感官思维时也可以启动抽象的逻辑思维,双向结合所达到的效果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范围。
3.拓宽情境,训练感觉
拓宽情境首先需要训练学生的感觉并培养学生的个人直觉。训练感觉是指引导学生的听、看等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感官在教师的引导下变得更加敏感,帮助学生发现周围世界隐藏的美好,为日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打下基础。只有在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下,学生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创造。因此,教师运用拓宽情境教学法可以选择与自然或者生活事物关联较多的古诗词,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让学生不断进步。
如《咏鹅》一诗,此诗简短,彩描写贯穿全诗,还富有鹅的体态及动作描写,学生在朗读之后基本就可以明白诗中所蕴含的情景,因此教师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培养学生感官意识,让学生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直觉体会。
二、内引诗文,外联生活,感悟诗情
1、同类对比,触类旁通
比较教学法是古诗词教法中的一种,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应用,可以让古诗词教学大放光彩。教学中可以将同题材或同主题的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这比让学生单独理解某首诗歌的主题效果要好很多。
《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两首古诗中同样有“霜”有“枫”,但却寄予了作者不同的心情,前者是一份欣喜,教学时可以突出一个“爱”字,我们可以让学生进入角想象,“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作者,在这深秋时节独自漫步在山林之中,观赏这被秋霜打过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你想说些什么?”由此让学生感受作者对于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的喜爱之情;而后者作者则寄予的是一份忧愁,教学时可以突出一个“愁”字。相传张继作此诗是在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他驾一叶小舟到姑苏外漂泊途中所写。此处的教学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走入意境,“看着‘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听着‘声声乌啼、瑟瑟秋风与低沉的钟声’,作者独自在孤舟之上久不能寐,想到自己考场的失意,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从而紧紧
牵动学生的心,引发学生对作者“愁”的深深体悟。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都是展现景物的诗歌,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这些诗歌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说说这几首诗歌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首先提出了共同点,认为:“这几首诗歌都很形象化地展现了山水美景,写得惟妙惟肖,让人仿佛亲眼看到了景物一般。”“那么,它们在表现手法、修辞等方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学生认为:“《饮湖上初晴后雨》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西湖比喻成一位美丽的女子,模拟了它像人一样,梳妆打扮的情境。《望洞庭》运用了比喻,用‘白银盘里一青螺’将原本很大的景物缩小了,让人感觉景物十分精致。《望天门山》则基本白描,没有运用什么特别的手法。”学生在对比中,赏析的品味也有所提升。
2、联系生活,运用诗词
古诗词多来源于诗人的真实生活,能够体现诗人当时的真实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充满欲望。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一篇描写诗人回故乡的情景的诗。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理
解诗词的写作佳境。“少小离家老大回”,什么是少小、什么是老大?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具体理解这句诗,儿童或者更大一点的时候离开了家乡,是什么原因促使离开家乡的?为什么回来?回来做什么?如今回来的情形又是什么样?当年的小孩在今天的小孩子眼里是什么形象?村里的孩子怎样和诗人打招呼的?说明了什么?乡音和鬓毛都说明了什么?这样激发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顾,回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重拾往日生活的精彩片段,更好地感悟诗词意境。
当学生发现古诗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相关联,在生活中用得上,当自己的某种感受可以用一句古诗来表达,兴趣自然会产生。所以在教学中,执教者最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古诗的内容,合理地使用视频、照片图片等媒体,运用读写结合、口语交际等方式,让学生运用古诗描述自己的生活场景或者情绪。
3、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效果
教科书只是凭借,里面收录的古诗文也是有限的。教师如果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把握古诗文的文化内涵,就要注重课外扩展,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多收集、多交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将古诗文学习的相关资料准备充分,以便对古诗文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多运用。古诗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探访古人的文化情怀,与诗人的情感对话,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多开展班会、晨会、诗歌朗诵比赛等。例如:春天来了,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以“感悟春天”为主题的赛诗会,让学生挑选与春天有关的优美诗句,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学生可以在欣赏春天美好时光的同时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古诗词凝聚着我们古圣先贤的心血和智慧,是我们优秀文化中的精华所在。古诗词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思想信息,古诗词的学习是提高国人的文化认同和人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作用尤为突出。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让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妙趣横生,是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永远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