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评课
教师在谈话导入后,引入了甲骨文的塞字,让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字,后又引入篆文和楷体的塞字,教师书写,这一过程为后面学习这首边塞诗做了铺垫,教师点拨字义,引出“塞”这个词, 为您推同时引出课题,这一导入过度自然流畅。
解题后,教师带领同学们朗读诗文,在读中感悟,晦涩的词语适当点拨,这就顺其自然的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顿悟诗文,这要比一句一句的翻译讲解诗意来得更加自然,分层次朗读,第一层读懂字音,第二层读出情感,第三层读出画面,读出画面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在整堂课的朗读声中,让我看到了画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教师点拨:暗,遥望,玉门关,楼兰这几处词语,恰到好处,既不显得啰嗦,又留有余地的给孩子们想象空间。
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介绍了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让孩子们对边塞诗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要比大量的背景介绍更有效果。教师选择在讲完诗文后再介绍作者王昌龄,值得我学习,我平时上课时经常是先介绍作者,反而让孩子们觉得来得突兀。了解边塞诗人,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文本的内涵, 继而,配乐诗朗诵,让孩子们得到感情的升华,从读通文本,到读透文本,到读出画面,完整的诠释了古诗教学。
课程最后拓展学习,凉州词,枫桥夜泊,绝句,为今后的古诗学习做铺垫 这节课在文本解读的道路上给了我一个示范和探索的方向,整节课,丝毫不做作,让我感觉到很舒服,完全没有反复试课预演的痕迹,也没有大量让学生表演的痕迹,就是通过几个层次的朗读。
优点:教学设计合理,语言表述能力好,条理清晰,生动有趣,板书规范,符合教学要求。
缺点:课上学生互动少,语速快,可由学生解决的问题由老师替代了,拖堂时间长。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古诗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枫桥夜泊古诗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