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
                ——中国功夫电影
关键词:
功夫电影 成就 现状 “中餐外卖” 运作 重生
摘要
中国本土诞生的功夫电影,是中国电影中最主要的几类之一。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滋润出的功夫电影,曾经异军突起,风靡全球。不仅为功夫电影打开了好莱坞市场,也为华语电影走向世界做出表率。然而,今日的功夫电影不仅丢掉了往日的光环,甚至到了濒临死亡的境地。中国的功夫电影往日为何辉煌,今日缘何凋敝,应如何走出这个困局。本人将自己的所知所想写在后边的正文里,仅供参考。
正文:
中国民间有源远流长的四个梦:武侠梦、清官梦、明君梦、神仙梦。侠客能够挥剑上阵、匡正
扶弱、拯世济难,自然深受百姓欢迎。侠客为了义气可以置王法于不顾,把江湖作为一个不受王法束缚的天地,想建立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当然,江湖并不纯洁,有时风波险恶,侠客在其间进退两难。表现行侠仗义等思想的功夫片成为百姓要求伸张正义的一种方式,功夫片是侠义传统的一种发展。
关于功夫电影的概念,到现在谁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有人把武侠片、武打片、武术片放在一起总称为功夫片。我个人觉得:武侠片,应该理解是古代的、侠客的那种;武打片,可能是现代的;功夫片,包括武侠和武打。
中国的功夫电影从诞生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中国大陆的第一部功夫电影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神秘的大佛》(198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主演:刘晓庆 葛存壮。) ,而香港的功夫电影出现的就比较早了。
但是,无论是大陆的,还是港澳台的 ,功夫电影所经历的大致是相同的,其经历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第一阶段,小试牛刀。刚开始受到华语世界的热捧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无论是票房上的,还是人气上的。第二阶段,登峰造极。并且刚开始在好莱坞也取得了很可人的成绩。第三阶段,日落西山。虽然一直在好莱坞混着,但已远没有刚开始的锋芒毕露,既被好
莱坞抛弃,也被华人圈淡化。现在,更是惨淡,一无票房二无人气,偶尔有凤毛麟角的作品出现,很快就会被人们淡忘。
正是鉴于中国功夫电影的这种步履维艰的处境,在这儿小谈一下功夫电影的过去,现在,以及应如何经营才能让其走出困境。主要从三部分探讨功夫电影。
                   
  辉煌的过去
不断交融的社会、全球化的经济、多样化的政治、日新月异的科技等诸多因素共同造就了中国功夫电影的辉煌!
中国功夫电影的辉煌应从李小龙说起,是李小龙将功夫电影推向了国际。20世纪70年代是李小龙的疯狂年代香港武术师、演员、导演李小龙集西洋拳、空手道、合气道、跆拳道、咏春、北少林等各门功夫于一身,潜心苦练,自创截拳道。他以不凡的身手、爱国者的形象主演了《唐山大兄》、《精武门》和《猛龙过江》,对外国拳师充满仇恨与愤怒,赋予功夫片以新的内涵,让人感到新鲜振奋、扬眉吐气。1973年,李小龙猝死于片场,功夫电影
前所未有地抓住了票房,并最终成为美国电影中一个崭新的类型。美国文化学者戴维·德瑟(David Desser)说,他将那个年代的北美李小龙热定义为美国文化史上一个扑朔迷离的阶段。其实在李小龙之前,已经有华语功夫片在北美市场上发行。第一部广泛发行的是罗烈的《天下第一拳》,美国几千家影院上映。同时期还有一个出生于台湾的香港有什么好看的喜剧片打女,叫茅瑛,拍了一系列功夫片,部分在美国也有发行。然而红起来的只有李小龙一个人。时至今日,如果你在街上随便拉住一个美国人,让他说一个华人影星的名字,最有可能的还是李小龙,接下来则是成龙和李连杰。这三个名字奠定了40年来好莱坞对华语电影的兴趣格局。事实上,70年代之后,美国人就一直在寻李小龙的继承人来填补其去世留下的利润增长点的空缺,香港的动作导演和动作明星顺理成章进入了他们的视线范围。
功夫电影在好莱坞取得如此好成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 事物的新鲜性。刚进入好莱坞功夫电影就以其独特性迅速的征服了美国观众。功夫电影是以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文化姿态”打进美国的。文化的冲击性往往是极其强烈的,一旦被认可那取得的效果也是无法预测的。有观众就有市场,美国黑人是功夫电影的主要观众。无论是李连杰还是成龙,他们在好莱坞票房成功的第一部电影都是与黑人演对手戏。都
知道在美国,成龙和李连杰的巨大市场的主力是黑人,好莱坞的制作人把它叫做都市市场,基本意思就是黑人观众。中国的功夫电影也紧紧的抓住了黑人市场,并尽可能的吸引白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