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2003年第6期
多元文化下的多重声音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讨会侧记
进入20世纪以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美国文化呈现多元发展态势,美国文学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黑人文学、犹太文学、亚裔文学、印第安文学、墨西哥裔文学等少数族裔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上都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促进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在中国的研究,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于2003年11月6日至8日在四川大学举行了第三届专题研讨会———“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刘海平教授、副会长山东大学郭继德教授、秘书长南京大学朱刚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吴冰教授,及来自全国50多所科研、教学和新闻出版单位的120余位代表。会议主要围绕“美国亚裔文学”、
“美国黑人文学”和“美国其它(土著人、西语裔等)少数族裔文学”等议题展开,60多名代表分别在大会和小组讨论中发言。本次研讨会折射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反映了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林露德、黄哲伦、谭恩美、汤亭亭、任、赵建秀、水仙花、哈金、朱路易等华裔作家成为此次“美国亚
裔文学”研究的重点。研究的切入点也多种多样,后殖民理论、解构主义、新原始主义、社会学视角等均被用来解读这些作家及其作品。北京外国语大学吴冰教授认为华裔美国女作家林露德的历史人物传记小说《千金》成功凸现了一个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作为西部开拓者的华人妇女形象,同时也巧妙揭示了当时美国尤其是西部的史实;南京大学博士生张琼分析了谭恩美文本中蕴涵的新原始主义元素,认为谭恩美灵活地在双重文化代码即原始东方与摩登西方之间转换,因而在作品中彰显了作家文化上的矛盾态度;北京语言大学陆薇副教授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模拟、含混与杂糅”的概念,就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的《蝴蝶君》对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的模拟做了后殖民主义理论意义上的解读。美国华裔身份认同及其根源、文化政治化、后现代创作技巧等问题也是讨论的热点。
应当指出的是,我国学术界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关注,也暴露了我们对其它亚裔美国文学的忽视。缺少了对他族声音的关注,单凭对华裔美国作家的研究并不能窥见“亚裔美国文学”的全貌。
本次研讨会对非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层次的局面。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家湘教授作了题为“从美国黑人文学读者对象的变化看黑人文学的发展”的发言。她根据自己对160多部黑人小说家的作品的研究,从读者角度清晰地勾勒出美国黑人文学从早期的黑奴口述和自传,经哈莱姆文艺复兴、经济大萧条时期,直至民权运动和黑人权利运动以来的发展脉络。北京大学黄宗英副教授对19世纪非裔美国诗歌做了综合性研究,就诗歌创作内容、特点、形式和作用等进行了梳理;四川大学程锡麟教授就赫斯顿自传《道路上的尘迹》中对历史状况的故意隐匿而产生的空白所引起的争议进行了探究。其他代表也在美国黑人文
学与黑人精神、19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黑人修辞策略、黑人形象的嬗变等方面发表了独到的见
多元文化下的多重声音———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讨会侧记
解。
托尼・莫里森、艾丽斯・沃克、拉丽塔・塔德米、兰斯顿・休斯等作家在本次会议上都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研究者在对美国黑人文学的研究中运用了崭新的、多元的阐释角度,例如从精神生态学角度解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寻其生态学意义上的“污染”、
“变异”和“贫困”的社会、文化根源;从语用学所指、合作原则、拒绝语用行为、情景等语用学角度入手分析兰斯顿・休斯的《早秋》等。
在美国其它(土著人、西语裔等)少数族裔文学的研究中,代表们对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表现了普遍的兴趣。山东大学的邹惠玲教授回顾了印第安典仪戏剧传统,分析了其中蕴藏的印第安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和体意识,并详细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印第安剧社”对印第安戏剧的复兴;四川大学袁德成教授与肖安溥教授分别对当代印第安诗人N.斯科特・莫曼德的诗歌精神和印第安小说中的“自我、身份、归宿”主题的表征进行了研究。另外,对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格蕾斯・佩蕾的关注,也表明中国学者对
犹太裔文学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索尔・贝娄、马拉穆德等人,而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会上出现了研究美国墨西哥裔文学的声音,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对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的不足。与会代表认为,应该有更多的学者来关注“美国其他少数族裔文学”的研究,使其更全面、更深入,这样才能构建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的完整框架。
此次研讨会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在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的理论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探索。四川大学的王晓路和石坚教授提出,文化的表征实际上是权利与话语关系的再现,边缘族若要获得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就必须采取非主流的方式对这种表征进行抵抗或颠覆,在清理主流经典遗产、纠正其中的曲解和误读的同时,以自己有效的表征系统进行自身的文化诉求。他们指出,非洲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最为成功,并简要分析了以盖茨和贝克为代表的理论家的学术努力。南京大学张冲教授详细介绍了离散族裔批评的起源、主要理论框架和批评方法,并探讨了将此批评方法用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可能性和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扼要介绍并分析了少数族裔作家及评论家采用的“抗拒式阅读”和“颠覆式阅读”两种阅读策略,一方面肯定这两种阅读策略在经典重构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了其理论盲点和缺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博士生许德金尝试建立一个与小说叙事学框架形成对照的非裔美国人自传叙事学的框架,“并希望应用此叙事框架对非裔美国人自传进行新的解读。”
本届“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讨会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很多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也显现出了目前中国对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这正如王晓路教授和石坚教授在大会主题发言中所指
黄宗英出的那样:“中国的美国文学研究已进行了多年,应当超越平面综述和译介的阶段,深入下去。”
(胡蕾 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