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一、背景
新中国成立已60年出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先烈的那段红奋斗历史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在的小学生对那一段历史大都知之甚少,认识模糊。我曾对一些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对那个年代的历史人物已经惊人地陌生——他们知道康熙、乾隆,却不知道、周恩来;知道纪晓岚、唐伯虎,却不知道鲁迅、郭沫若;知道和砷、西门庆,却不知道焦裕禄、王进喜;知道奥特曼、一休哥,却不知道董存瑞、邱少云……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上的一大缺失!常言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作为人类的一种宝贵财富,红精神应当与我们的红政权一样,一代一代被传承下去,作为老师,尤其是作为少先队辅导员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这项工作,加强红精神的宏扬,对少先队员等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二、内容
主要思路: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历代革命者的共同愿望,我们将依托巩义市鲁
庄镇东庄村的红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的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模式,力求使德育工作与新的教育理念相一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框架设计:(一)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
1、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结构。2、查阅文献资料及材料收集。3、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落实任务和措施。李现个人资料4、举行开题仪式。
(二)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
1、利用课余时间,对我校学生对于红革命的了解进行问卷调查。2、利用网络资源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红革命教育。3、发动学生搜集像章、照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照片、书籍等。4、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巩义市鲁庄镇东庄村李现民办的红收藏展览馆。5、收集、编写红教育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成果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8月)
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对结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撰写报告接受专家鉴定。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使学生的身心受到熏陶,继续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成果形式:1、形成《关于农村小学红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研究报告2、《走进红巩义市东庄村老汉办起红收藏展览馆》校本教材3、《走进红巩义市东庄村老汉办起红收藏展览馆》教案集4、活动影像集、论文集、歌曲集.
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红教育资源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推倒“三座大山”而进行的波澜壮阔革命的真实记录,它对中华民族,特别是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我们既要认真地保护它,也要让它的价值功能绽放光彩,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历代革命者的共同愿望一起努力。
四、研究基础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是确保希望工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新时代的青少年
成长在物质生活相对比较优越的环境中,享乐思想尤为突出,一些青少年在社会非主流文化和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下,缺乏理想信念,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开发好红教育,挖掘红资源的优势特和核心价值,充分发挥红教育资源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模式,是当前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
课题,讲究实用、追求实惠已成为很多青少年认同的价值观。面对这种情况,青少年除了加强自身的修养外,学校也应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途径对青少年进行集体观教育,其中红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要大力开发红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红教育资源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优势,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上深入拓展,从教育方法和运行机制上大胆探索。要把青少年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必须让红教育资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最终走进学生的头脑和思想,促使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