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卫星和北斗卫星定位原理
GPS的工作原理,简单地说来,是利用我们熟知的几何与物理上一些基本
原理。首先我们假定卫星的位置为已知,而我们又能准确测定我们所在地点A
至卫星之间的距离,那么A点一定是位于以卫星为中心、所测得距离为半径的
圆球上。进一步,我们又测得点A至另一卫星的距离,则A点一定处在前后两
个圆球相交的圆环上。我们还可测得与第三个卫星的距离,就可以确定A点只
能是在三个圆球相交的两个点上。根据一些地理知识,可以很容易排除其中一
个不合理的位置。当然也可以再测量A点至另一个卫星的距离,也能精确进行
定位。事实上,接收机往往可以锁住4颗以上的卫星,收到四颗则加上高程值
这时,接收机可按卫星的星座分布分成若干组,每组4颗,然后通过算法挑选
出误差最小的一组用作定位,从而提高精度。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简称GPS)是由美国政
府所发展,整个系统约分成下列三个部份:
1、太空卫星部份: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GPS卫星星座,记着(21+3)GPS星座。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轨道倾角为55度,各个轨道平面之间相距60度,即轨道的升交点赤经各相差60度。每个轨道平
面内各颗卫星之间的升交角距相差90度,一轨道平面上的卫星比西边相邻轨道平面上的相应卫星超前30度。在两万公里高空的GPS卫星,当地球对恒星来说自转一周时,它们绕地球运行二周,即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12恒星时。这样,对于地面观测者来说,每天将提前4分钟见到同一颗GPS卫星。位于地平线以
上的卫星颗数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最少可见到4颗,最多可见到11颗。在用GPS信号导航定位时,为了结算测站的三维坐标,必须观测4颗GPS
卫星,称为定位星座。这4颗卫星在观测过程中的几何位置分布对定位精度有
一定的影响。对于某地某时,甚至不能测得精确的点位坐标,这种时间段叫做"间隙段"。但这种时间间隙段是很短暂的,并不影响全球绝大多数地方的全天候、高精度、连续实时的导航定位测量。GPS工作
卫星的编号和试验卫星基本相同。
2、地面控制部分:对于导航定位来说,GPS卫星是一动态已知点。星的位
置是依据卫星发射的星历-描述卫星运动及其轨道的的参数算得的。每颗GPS卫星所播发的星历,是由地面监控系统提供的。卫星上的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以及卫星是否一直沿着预定轨道运行,都要由地面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地面
监控系统另一重要作用是保持各颗卫星处于同一时间标准-GPS时间系统。这就
需要地面站监测各颗卫星的时间,求出钟差。然后由地面注入站发给卫星,卫
星再由导航电文发给用户设备。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
3、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的任务是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
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的信号,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对所接收到的GPS信
号进行变换、放大和处理,以便测量出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传播时间,解译出G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测站的三维位置,三维
速度和时间。
以上所说,要实现精确定位,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要确知卫星的准确位置;其二是要准确测定卫星至地球上我们所在地点的距离。下面我们看看怎样来做到这点。怎样确知卫星的准确位置?要确知卫星所处的准确位置。首先,要通过深思熟虑,优化设计卫星运行轨道,而且,要由监测站通过各种手段,连续
不断监测卫星的运行状态,适时发送控制指令,使卫星保持在正确的运行轨道。将正确的运行轨迹编成星历,注入卫星,且经由卫星发送给GPS接收机。正确
接收每个卫星的星历,就可确知卫星的准确位置。
要准确测定信号传播时间,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时间基准问题。
时间基准问题就是GPS系统在每颗卫星上装置有十分精密的原子钟,并由监测
站经常进行校准。卫星发送导航信息,同时也发送精确时间信息。GPS接收机
接收此信息,使与自身的时钟同步,就可获得准确的时间。所以,GPS接收机
除了能准确定位之外,还可产生精确的时间信息。原子钟虽然十分精确,但也
不是一点误差也没有。GPS接收机中的时钟,不可能象在卫星上那样,设置昂
贵的原子钟,所以就利用测定第四颗卫星,来校准GPS接收机的时钟。我们前
面提到,每测量三颗卫星可以定位一个点。利用第四颗卫星和前面三颗卫星的
组合,可以测得另一些点。理想情况下,所有测得的点,都应该重合。但实际上,并不完全重合。利用这一点,反过来可以校准GPS接收机的时钟。测定距
离时选用卫星的相互几何位置,对测定的误差也不同。为了精确的定位,可以
多测一些卫星,选取几何位置相距较远的卫星组合,测得误差要小。在我们提
到测量误差时,还有一点要提到,就是美国的SA政策。美国政府在GPS设计中,计划提供两种服务。一种为标准定位服务(SPS),利用粗码(C/A)定位,精度约
为100m,提供给民用。另一种为精密定位服务(PPS),利用精码(P码)定位,精度达到10m,提供给军方和特许民间用户使用。由于多次试验表明,SPS的定位精度已高于原设计,美国政府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对民用码进行了一种称为"选择可用性SA(SelectiveAvailability)"的干扰,以确保其军用系统具有
最佳的有效性。由于SA通过卫星在导航电文中随机加入了误差信息,使得民用信号C/A码的定位精度降至二维均方根误差在100米左右。采用差分GPS技术(DGPS),可消除以上所提到大部分误差,以及由于SA所造成的干扰,从而提高卫星导航定位的总体精度,使系统误差达到10到15米之内。
北斗卫星定位原理: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出用户到第一颗卫星的距离,以及用户到两颗卫星
距离之和,从而知道用户处于一个以第一颗卫星为球心的一个球面,和以两颗
卫星为焦点的椭球面之间的交线上。另外中心控制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
字化地形图查寻到用户高程值,又可知道用户出于某一与地球基准椭球面平行
的椭球面上。从而中心控制系统可最终计算出用户所在点的三维坐标,这个坐
标经加密由出站信号发送给用户。
"北斗一号"的覆盖范围是北纬5°一55°,东经70°一140°之间的心脏
地区,上大下小,最宽处在北纬35°左右。其定位精度为水平精度100米(1σ),设立标校站之后为20米(
类似差分状态)。工作频率:2491.75MHz。系统能容纳的用户数为每小时540000户。
"一代'北斗'只用双星定位,比GPS等投资小、建成快,"范本尧说这是我
北斗手机号定位国国情决定的,也对一代"北斗"的技术路线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所以我们的定位系统具有自己的特点。"
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都是使用24颗卫星(GPS还另有3颗备份卫星,GLONASS则因经费问题损失了几颗卫星)组成网络。这些卫星不中断地向
地面站发回精确的时间和它们的位置。GPS接收器利用GPS卫星发送的信号确
定卫星在太空中的位置,并根据无线电波传送的时间来计算它们间的距离。等
计算出至少3~4颗卫星的相对位置后,GPS接收器就可以用三角学来算出自己
的位置。每个GPS卫星都有4个高精度的原子钟,同时还有一个实时更新的数
据库,记载着其他卫星的现在位置和运行轨迹。当GPS接收器确定了一个卫星
的位置时,它可以下载其他所有卫星的位置信息,这有助于它更快地得到所需
的其他卫星的信息。
"1983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院士和合作者提出利用两颗
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经过分析和初步实地试验,证明效果良好,"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黄秉英研究员说,这一系统被称为"双星定位系统"。
一代"北斗"采用的基本技术路线最初来自于陈芳允先生的"双星定位"设想,正式立项是在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卫星、地面控制中心站和用户终端等3部分即可完成定位。一代"北斗"与GPS系统不同,对所有用户位置的
计算不是在卫星上进行,而是在地面中心站完成的。因此,地面中心站可以保
留全部北斗用户的位置及时间信息,并负责整个系统的监控管理。
有源无源是关键不同点
"一代'北斗'采用的是有源定位,GPS和GLONASS等都是无源定位,"范本
尧说,"这是它们质上的不同点。"
所谓有源定位就用户需要通过地面中心站联系及地面中心站的传输,通讯
就不必通过其他的通讯卫星了,一星多用符合我国国情。GPS和GLONASS没有
设计通讯功能,主要原因就在于不需要地面站中转服务的无源定位不能提供通
讯服务。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