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2011秋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前符号阶段、符号运用阶段、继续进步与可能退步阶段。
2.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是:制作系统 知觉系统感受系统
3.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织体速度曲式结构力度。/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和声节奏
4.音乐形式的关键经验节奏力度、旋律、结构速度织体风格
5.我国幼儿园音乐作品的文化特性其实质是民族性传统性创作性流行性的协调与把握。
6.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的二种依附性是分别是对形式性的依附 对再现性的依附
7.课程目标表述角度的转换,一方面体现着教育理论界对“教学”重心从“教”转向“学”的意志 ;另一方面也确实能促进这一重心在实践层面的转移
8.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两类体系的名称是以音乐教育内容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以学前儿童音乐经验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
9.幼儿园音乐作品选择标准是音乐作品的形式性再现性表现性
10.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的两种目的是音乐审美经验铺垫为生活经验本身铺垫
11.幼儿园音乐课程评价的四个基本问题是评什么、谁来评、为什么评、怎么评
12.幼儿拍感的两个方面是合拍二拍、三拍的强弱韵律感
13.柯达伊教学法中幼儿歌唱教学的三个要点是按照准确音调歌唱克服幼儿的不良音调歌唱能力的发展步骤
14.适合幼儿进行歌词创编活动的歌曲特征是每段歌词一般只含有一种形象,并且词句有
较多重复的歌曲;喊答式、问答式的歌曲。
15.进行即兴表演的两个条件是经验铺垫明确的任务意识
16.幼儿的三种身体动作类型是非移动动作、移动动作、与物体一起移动动作
17.非移动动作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它们是意识到身体的部分与整体空间、层次、重量
18.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是意识到身体的部分与整体空间层次重量
19.幼儿打击乐演奏的三种主要方式是音探究中的打击乐演奏对歌曲与乐器中典型节奏型提炼的演奏多声部演奏。
20.旋律经验的年龄目标有声音的高与低旋律的上行与下行旋律的跳进与级进
21.节奏经验的年龄目标有稳定的节拍疏密节奏型
22.力度经验的年龄目标有重与轻渐强与渐弱
23.织体经验的年龄目标有快与慢渐快渐慢
24.风格经验的年龄目标有摇篮曲舞曲进行曲
25. 音乐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感受音乐美       的能力和(表达音乐美)的能力。
26. 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表达歌曲不同的  演唱效果       
27.    幼儿打击乐    就是用特有的打击乐器,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敲打演奏,教幼儿在数拍子的帮助下在运动神经上去感觉节奏,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节奏感。
28. 每个儿童都需要音乐,每个儿童都有接受音乐文化的  愿望    要求      ,音乐的启蒙就是要满足并激发儿童对音乐的  兴趣     ,发现和培养儿童的  音乐才能     
29. 音乐欣赏是人们在听音乐的活动中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鉴赏;评品)、理解的一种审美活动。
30.应该是幼儿音乐教育的第一步和出发点。
31.律动是在音乐伴随下的韵律活动,动作一般应该合乎音乐的节拍、节奏和艺术的美感。
32. 常见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课程一般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环节组成。
33. 配器时在对比变化上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强弱的对比、音的对比、力度的对比),(节奏的对比
34. 歌曲即兴的两种类型是  创编歌词  自发咏唱 
35. 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讨论三个问题是 组织要素    组织标准      组织形态 
36. .四类日常音是  生活环境中的音      自然环境中的音      动物叫声      机器声音   
37. 音乐制作的关键经验有  动作制作    歌唱  演奏  
38. 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两类体系的名称是  以音乐教育内容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 
学前儿童音乐经验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 
39. 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的四种方式是  借用语言教学方式的铺垫    借用科学探究方式的铺垫  舞的结构  借用体育活动方式的铺垫    借用其它艺术形式进行铺垫 
40. 句子结构学习的三种音乐材料类型是  模仿句   重复句    喊答句 
41. 节奏的两个方面(拍子)。(节奏型)。
42. 幼儿园音乐作品选择范围有(不同区域的选择,不同音乐种类的选择)
43. 表现性评价的二种评价方式是(课堂情境,非课堂情境)
44. .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两种铺垫方式是(围绕目的进行铺垫,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
45. 多声部唱歌的四种音乐材料类型是(唱与说的二声部,轮唱式二声部,第二声部为象声词的二声部,段落结构变化的二声部)。
46. 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是(用偶数拍子,节奏鲜明,重拍突出,结构整齐)
二、名词解释
1感受系统感受系统的结果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关儿童的情绪情感反应。
2.制作系统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是指向目的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
3.知觉系统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
4.音乐作品的再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主要用来描绘或刻画人、物、地点、事件等客观现实的性质。
5.音乐作品的表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对人类情感、情绪的表达性质。
6.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是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的总和。
7.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指在音乐价值观的指导下,将选出的课程内容要素妥善
地组织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结构,使教育活动要素在动态运行的教育活动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地实现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
8.音符单一的节奏型只有一到二种音符组成的节奏型。
9.音乐技能指对感知到的音乐再现性与表现性做出符合音乐形式特性的表达,即音乐能力。
10.邀请舞是一种舞伴并与舞伴对舞的集体舞。
11.双圈舞是全体围成二个圈,以双圈为基本队形而进行的集体舞。
12.意象是由想象力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经由感知、表象到意情统一。
13.创编歌词活动是利用幼儿语言发展能力先于音乐能力的优势,通过把歌唱的心理能量主要用于编歌词的方式促进嗓音控制能力自动化的活动。
14.音乐即兴是音乐制作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一人或多人自发地、同时地对一音乐作品进行诠释、表演、创作。
15.表现性评价指在真实情境中,根据幼儿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而进行的评价。
16.等级量表评价:指用数字或等级的形式来评定幼儿。
17. 音乐素质所谓音乐素质是指为了适应音乐艺术的感受和表达的需要,在人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它属于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但是通过教育和实践,是可以得到培训和发展的。
18. 听觉游戏:是以丰富幼儿对声音的听觉印象,提高幼儿听觉的敏感性和对声音高低、长短、强弱、音等基本特征的分辨能力为目的的音乐游戏。
19. 音准所谓音准是指准确地唱出歌曲中每一个音的音高,这对幼儿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20. 音乐作品的形式性: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
21. 音乐能力:音乐能力是个体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和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从事音乐
欣赏、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的本领和音乐感、节奏感、音乐听觉表象等心理特征,是多种能力的综合。音乐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感受音乐美的能力和表达音乐美的能力。
22. 意象是由想象力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经由感知、表象达到意情统一。
23. 学前儿童的身体动作即兴?这里所谈的身体动作是指在音乐背景中的身体动作。在音乐中能合拍地根据句子、音乐风格做身体动作是一种包含拍感、句式感、速度感的音乐综合能力。身体动作即兴则是通过对音乐再现内容的动作表达来体现这种音乐的综合能力的。
三、简答题
1.简述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出现的制作、知觉、感受三大系统分离的状况。
答: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缺失感受系统的参与;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缺失制作系统;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缺失知觉系统。
2.简述学前儿童音乐经验获得的三个条件。
答:1,在听音乐的同时让幼儿“见”到音乐的再现内容;2,用一种制作方式让幼儿去感知与其音乐经验相符的音乐形式样式;3,用其它类型的制作方式让幼儿去解释他们对音乐形式样式的理解。
3.简述学前儿童的三大音乐趣味。
答:1,音量要素是幼儿最主要的音乐兴趣;2,运动是幼儿对音乐感兴趣的第二重要因素;3,让幼儿感兴趣的音乐作品类型是“关于”某些事情的音乐。
4.简述再现音乐内容的三项标准。
答::(1)形式规限标准;(2)意象思维标准;(3)以身体动作呈现方式为主,以其它呈现方式为辅标准
5.简述音量表现性的特点。
答:强的音量往往传达强烈的情绪情感;中等的音量可以表达温和或深沉的情绪情感;弱的音量可以传达特别安静的心情,孤独单一的情绪情感等。
6.简述舞曲风格经验的获得机制。
答:(1)用不同的摇摆与舞步表达不同风格的舞曲;(2)能在不同的队形中跳集体舞;(3)把身体动作的节奏感迁移到打击乐演奏中去第一章    学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
7.简述速度经验的获得机制。
答:(1)通过身体肌肉感来理解速度的各种变化,累积有关音乐速度的经验;(2)通过歌唱、身体动作制作方式体会速度的变化。
8.简述音层厚薄经验的获得机制。
答:(1)在歌唱与打击乐制作活动中分辨出不同的声音;(2)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意识到乐器种类的加入与退出;(3)用语言表达音层厚薄的表现性。
9.简述句子结构经验的获得机制。
答:(1)跟着教师歌唱,理解歌唱时重复句的“回声”状态;(2)在模仿老师歌唱句子的同时,模仿老师的发声;(3)通过歌唱、身体动作制作活动辨认重复句、喊答句。
10.简述声音高低经验获得机制。
答:(1)幼儿通过对空间高低的探究来知觉声音的高低。(2)幼儿通过教师手势的提示来理解声音的上与下。(3)用嗓音模拟生活环境中的高低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