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1课《消息⼆则》课⽂原⽂
《我三⼗万⼤军胜利南渡长江》
(⼀九四九年四⽉⼆⼗⼆⽇)
新华社长江前线⼆⼗⼆⽇⼆时电英勇的⼈民解放军⼆⼗⼀⽇已有⼤约三⼗万⼈渡过长江。渡江战⽃于⼆⼗⽇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的长江防线,遇着⼈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四⼩时,三⼗万⼈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民解放军正以⾃⼰的英雄式的战⽃,坚决地执⾏⽑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
(⼀九四九年四⽉⼆⼗⼆⽇)
新华社长江前线22⽇22时电⼈民解放军百万⼤军,从⼀千余华⾥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
起九江(不含),东⾄江阴,均是⼈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夜起,长江北岸⼈民解放军中路军⾸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四⼩时内即已渡过三⼗万⼈。⼆⼗⼀⽇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发电时⽌,该路三⼗五万⼈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余部⼆⼗三⽇可渡完。这⼀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德、彭泽之线的⼴⼤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样,我西路军当⾯之敌亦纷纷溃退,毫⽆⽃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由于⼈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关系。国民党的⼴⼤官兵⼀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战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天,东⾯防线⼜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五万⼤军与西路同⽇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发电时⽌,我东路各军已⼤部渡过南岸,余部⼆⼗三⽇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下午⾄⼆⼗⼆⽇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锡段铁路线。
【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1课《消息⼆则》教案
⼀、教材简析:
第⼀课两则消息选⾃《⽑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22⽇、24⽇《⼈民⽇报》。
⼆、教学⽬标
1.知识与能⼒
【1】初步学会运⽤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法
【1】赏析课⽂简明、准确、精炼的语⾔
【2】把握课⽂中的⼈物、事件,认识中国⾰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势和⼀往⽆前压到敌⼈的⼤⽆畏精神。
【2】认识中国⼈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类战争的伟⼤奇迹,认识中国⾰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课⽂简明、准确、精炼的语⾔
难点:感受⼈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势和⼀往⽆前压到敌⼈的⼤⽆畏精神。
四、教学⽅法
运⽤默读和⾃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法。
五、教学⽤具
本⽂是⼀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多媒体辅助,进⾏实播引导学⽣进⼊意境。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段,解说1949年4⽉20⽇,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21⽇凌晨,⼈民解放军即执⾏统帅⽑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东⾄江阴,长达⼀千余华⾥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惨淡经营了三个半⽉的长江防线⼀触即溃。23⽇晚,⼈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民和全军将⼠以极⼤的⿎舞,对于⽡解敌军⽃志,⿎舞我军⼠⽓发挥了极⼤的作⽤。
(⼆)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主探究。
1.⾃由朗读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由朗读第⼀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物:⼈民解放军30万⼤军
时间:从20⽇午夜——21⽇
地点: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
2.听新闻录⾳,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a.⽤⼀句话或⼀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舞的结构
b.⽤⼀⼩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c.⽤⼀⼤段话或⼏⼩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导语,主体。
3.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民解放军⼆⼗⼀⽇已有【⼤约】三⼗万⼈渡过长江。⼀句中的“⼤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特点。
【3】⽂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结:这则消息⽂字简洁,语⾔有⼒度,准确报道了三⼗万⼤军横渡长江的事实。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事实说话。
(四)⽤相同的⽅法画出《⼈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电头、导语、主体、结语及新闻的六要素
(五)精读课⽂,⼩组探究。
1.⽂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夜起”和“21⽇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天”等表明⽇期、时间的词语,显⽰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下⽂。
【2】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发电时⽌,该路35万⼈民解放军已渡过
2/3,余部'23⽇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情况;⼆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出⽂中体现⼈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词⾮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势。
4.出⽂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
(1)学⽣出⽂中议论性的语句。
(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概,揭露国民党*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志的原因,使⽂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
【1】《我三⼗万⼤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势和⼀往直前、压倒敌⼈的⼤⽆畏精神。
【2】《⼈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概。
2.写作特点:
【1】《我三⼗万⼤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简洁,⾔简意赅。
全⽂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了然。
【2】《⼈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的防线⽐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处不同:⼀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情况,⼆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段简要的⾔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系列动词增强⽂章的表现⼒。
运⽤⼀系列动词,语⾔精当,极富表现⼒。如作者选⽤“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概和战⽃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所学的⽅法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画出标题、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23⽇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数道⽕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海中。炽烈的炮⽕映红了江⾯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涌出了⽆数只⼤⼩船只。它们⽴即散布江⾯,像箭似的向南飞驶⽽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家都屏息凝视着⽕光掩映的江⾯,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们⽴时迸发出⼀⽚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数船只继续从各港⼝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在宽阔的江⾯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数民⼯忙着把⽆数的弹药、器材、粮⾷、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军运过江去。这时,在⼤江南岸,布满着⽆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们和解放军战⼠们兴奋⽽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乡们,⾟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25⽇《东北⽇报》,有改动)
(⼋)作业:
仿照⽂章的写法,写⼀篇消息,报道我校8⽉31⽇报道情况。
结构:标题+ 导语+主体
【篇三】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1课《消息⼆则》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能⼒⽬标:
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阅读新闻的能⼒。
2、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的真实准确。
情感⽬标:感受⼈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势和⼀往⽆前、压倒敌⼈的⼤⽆畏精神。
学情分析
学⽣对于新闻这⼀体裁接触的⽐较少,因此要先把新闻的⽂体知识向学⽣介绍清楚,然后理论和⽂章相结合,更好更深⼊的理解⽂本。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
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的准确性、简洁性。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简介消息。
俗话说:⾜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事呢?⽣答:“新闻联播”、《⼈民⽇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络等途径知道天下⼤事,了解世界变化。那第1课属于哪种类型的报刊⽂章?⽣答:新闻、
消息。
这节课,我们⼀起来学习这则新闻:《我三⼗万⼤军胜利南渡长江》。
⼆、了解新闻知识,把握结构特点。
(⼀)新闻的概念
新闻是满⾜⼈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种实⽤性⽂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义和狭义两种
⼴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播、报纸及络等⼀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简明扼要的⽂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度概括已经发⽣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般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主标题: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标题:提⽰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氛。副标题:提⽰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新闻的第⼀段或第⼀句话,它扼要地揭⽰新闻的核⼼内容。导语的要求:⼀是要抓住事情的核⼼,⼆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是新闻的主⼲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步突出中⼼,从⽽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背景:是新闻的发⽣的社会环境和⾃然环境。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段落或最后⼀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三、朗读新闻,把握结构
(⼀)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我三⼗万⼤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时电】(电头)
英勇的⼈民解放军⼆⼗⼀⽇已有⼤约三⼗万⼈渡过长江。(导语)
渡江战⽃于⼆⼗⽇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的长江防线,遇着⼈民
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四⼩时,三⼗万⼈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主体)
⼈民解放军正以⾃⼰的英雄式的战⽃,坚决地执⾏⽑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结语)
(⼆)新闻的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22⽇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三)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本)
(四)新闻的要素
1、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的原因、经过、结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