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条件下长三角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战略选择*
巫强刘志彪江静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210093;江苏省社科院210013;南京大学经济学院210093)
内容摘要: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体系中的核心战略之一,长三角必须改变过去三十余年对外开放所遵循的出口导向条件,其对外开放的方式转变和水平提
升必须围绕扩大内需这一前提条件。扩大内需条件下长三角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意味着
化;新条件下长三角对外开放瞄准自身的战略定位,与沿着一体化发展思路下率先实现
现代化一致。高铁时代下长三角日益变平,这要求其内部城市间对外开放竞争的准则转
变为在扩大内需条件下以人才建设为基础的创新能力竞争;而长三角企业要借助扩大内
端午节的祝福语怎么说需机遇,实现从全球价值链参与者向国家价值链主导者的转变,实现对外开放水平的再
qq号被冻结了怎么办
次提升。
关键词:扩大内需长三角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11)10-0021-008
停机保号一、长三角对外开放:历史演变与前提条件转变
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起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自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前途的长期重大战略和根本政策之一(栾文莲,2009;唐任伍、马骥,2008)。经历三十余年的开放历程,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演变中,长三角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条件,紧抓住国家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机遇,外贸发展、吸引外资与企业“走出去”等方面居于全国最前列。2010年苏沪浙两省一市进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分别占全国的37%、40%、33%①,而其实际吸引外资额、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营业额分别占全国的47.9%、17.8%②。与此对应的是,苏沪浙两省一市的GDP达到8.5万亿元,已占全国的21.4%,所以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水平最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最为成熟、经济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其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及其经济成长作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所取得的最主要成就之一,同时由此形成的
收稿日期:2011-08-28
月子中心怎么样
*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贸易利益测算体系构建与实际测算”(10YJC790277)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公共财政视角下中国逆服务化趋势与服务业分类发展战略研究”(71003034)资助。
①数据来源:中经网。
②数据来源:2010年全国、江苏、上海与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长三角经济圈也是我国实施沿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与渐进式区域开放战略的重要成果之一(王晓红、李计广,2009;全毅,2009)。
取什么网名长三角对外开放的历程是以1984年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对外开放为起点。无论是将该过程分为三阶段(高耀松、刘迪玲,2008)或四阶段(尤宏兵,2009),都无法否认的是,1992年浦东开发开放成为带动长三角对外开放进入高速发展通道的重要契机。同时,长三角对外开放的重要经验还在于借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全球制造业生产体系扩散的历史机遇,充分融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刘志彪、张杰,2007;张少军、刘志彪,2009),建立并完善以出口导向战略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模式,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来带动出口增长,尤其是通过机器设备大规模进口来推动终端消费品的出口规模高速扩张(巫强、刘志彪,2009),最终实现区域经济腾飞。另外,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带动地区经济高速增长,江浙沪形成各自特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逐步
升级,集效应明显,同时区域经济合作循序渐进(高耀松、刘迪玲,2008);长三角内部已形成省市县三层次核心-外围结构,各层次上内外经济互动、多级政府对长三角经济的干预、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非对称博弈等因素共同促进长三角蓬勃的经济活力(赵伟,2007)。毫无疑问,长三角已然成为集中反映中国过去三十余年来对外开放与经济成长历程的典型缩影与代表地区。
但2007年,在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开端的国际经济危机影响下,我国以出口导向战略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模式遭遇到外需萎缩的严重困境。外部危机也凸显出长三角对外开放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例如服务业比重偏低、过度依赖外资(高耀松、刘迪玲,2008)、外贸依赖程度高、产品缺乏独立品牌与核心技术、“引进来”与“走出去”不匹配、区域内吸引外资竞争激烈(汪素芹、胡玲玲,2007)。韩国自杀女星张紫妍
2008年11月,以“四万亿投资”为标志,国务院制定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自此以后,“扩大内需”频现于我国自上而下各级政府的经济政策纲领中,已成为国家经济战略决策中的核心目标之一;“十二五规划”也令人瞩目地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单章论述,提出建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作为国家政策制定中的战略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并通过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张幼文(2009)将扩大内需理解为国家的要素培育战略,意味着我国从要素引进、要素释放的发展模式提升到要素培育的发展模式;它是对开放战略的深化,是将“引进外资-扩大出口-拉动发展”转变为“内需开发-吸引外资-拉动发展”。在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
展的长期方针与经济发展基本立足点的背景下,长三角显然需要重新理解并调整其对外开放模式;其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到随着国家战略的转变,长三角对外开放的前提条件也发生根本转变。
本质上,过去三十余年中取得辉煌业绩的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对外开放都是在出口导向条件下的对外开放,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对外开放将是在扩大内需条件的对外开放。这种前提条件的转变意味着中国已经从供给因素的改革开放转向需求因素的改革开放,从单一的扩大生产能力、出口创汇转变为释放消费潜力、提升消费能力,转变为以消费水平的提升优化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品创新,实现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很显然,前提条件的根本转变将极大影响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需要包括政策制定者在内的各类对外开放主体重新思考扩大内需条件下对外开放的内涵,尤其是需要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分析两种前提条件下对外开放的异同,从而为新条件下的对外开放提供全新的政策思路。长三角一直以来处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位置,一方面是迫切需要深化对扩大内需条件下对外开放的理解,继续保持其自身的区域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是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所获得的雄厚积累,为对外开放模式调整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制度环境。结合长三角的现
实条件,率先探索与实践在扩大内需条件的对外开放道路,这将是长三角在前提条件根本转变后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模式调整与水平提升而提供的最大支持。
二、长三角对外开放产业重心的转移:从制造业到服务业
三十余年来,出口导向条件下长三角对外开放的重点产业选择是制造业,通过迅速融入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本土制造业产能迅速提高,以欧美发达国家等为主的国际市场为目标市场选择,为出口而生产,国内大量产能为国际市场服务。所以出口导向条件下对外开放可以基本被认为是制造业的对外开放,而服务业虽然同样面对全球市场的旺盛需求,但其对外开放的步伐却总体上还落后于制造业。2010年沪苏浙三地实际利用外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为41.7%,但以江苏为例,2010年其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重分别为81.5亿美元、28.6%,而浙江的数据分别为41.4亿美元、37.7%。唯一的例外是上海,借助其在长三角对外开放中的核心地位吸引大量服务业外资,实际利用外资中服务业比重达到79.4%。
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低于制造业的根本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各自产品属性的差异导致服务业贸易开展难度大,即服务业的无形产品与制造业的有形产品相比较,前者贸易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相对较高。由于传统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难以分离的特点,服务长期以来被归入非贸易品。而20世纪60年代后,集装箱陆海联运技术的出现促进国际多式运输的发展,并与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它们共同导致全球贸易运输成本加速降低。这些虽然极大降低了有形的制造业产品跨国流动所面对的运输障碍,但并未能有效克服无形的服务业产品跨国流动的运输障碍。本地化、服务于本地需求是服务业发展的必然特征,高容量的本地消费市场是服务业发展的必要前提。第二,长三角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
导致其难以获取制造业成长所带来的服务业发展机遇。长三角以承接生产加工组装环节来切入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价值链,其扮演的是价值链上制造业外包的承包者角。虽然当地制造业获得充分的成长空间,但是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者服务仍然由价值链的主导者,即跨国公司来供给。所以,发达国家作为发包方在将生产制造环节发包的同时为自身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庞大的市场需求;而长三角生产服务业还游离于这一体系之外,当地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天然联系被切断,后者难以获得成长必需的市场空间从而发展缓慢(刘志彪,2011)。所以,出口导向条件下以外需为支撑的对外开放必然导致长三角制造业比重远远高于服务业,长三角制造业充分全球化,而服务业全球化不足。
但是,在全球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今天,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经济中的产业支柱已经成为必然,上海已提出“十二五”期间服务经济比重达到65%,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在该背景下,长三角对外开放的下一轮目标将是在制造业全球化的基础上实现服务业全球化,而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对于实现该目标极为重要。鉴于服务业本地化特征,没有内需的拉动,服务业难以成长,所以扩大内需条件下的对外开放是要将经济发展的产业重心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充分发挥“本地市场效应”,以本地消费的提升来带动服务业进入迅速发展的轨迹。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扩大内需条件下对外开放的产业重心虽然发生转移,但并不意味着长三角经济就
走上内向型发展道路。虽然扩大内需能显著拉动当地服务业成长,但在以通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之后,服务的可贸易程度在不断提升。一方面是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运输成本的降低逐步削弱空间距离对服务流动和服务业人员流动的障碍;另一方面是由于服务被固化到有形产品中,有形产品中的服务含量在提高。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作为非贸易品的服务越来越多地成为可贸易品,服务业出口增速超过制造业已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见第24页表1)。
表12007-2009年世界服务业出口与制造业出口的年增长率(%)
年份服务业运输服务业旅游业其他服务业制造业
2007年2020152315
2008年1317101210
2009年-12-23-9-9-20数据来源:WTO网站
上表将服务业分为运输服务业、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等三个子行业,它们的出口增长速度大多超过制造业;即使在2009年全球贸易衰退背景下,服务业出口规模的缩减程度也基本上都小于制造业①。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上升,2009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3.35万亿美元,已占全球出口额的22.1%;同时服务外包成为全球生产分工与产业转移的主流趋势。长三角扩大内需条件下对外开
放将产业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巨大“潜在需求”,以制造业的市场需求来带动当地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成长能进一步促进长三角服务贸易规模扩大与结构改善、进一步带动ITO、BPO、KPO等各种形式服务外包的发展,也能为服务业FDI创造更多的投资机遇。所以,以服务业为产业重心并没有改变对外开放的本质,只是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将要取代制造业的对外开放成为扩大内需条件下对外开放的主要特征。
服务业对外开放还必须借鉴制造业对外开放的全球化思路,让服务业深度参与全球服务业分工体系中。为了充分把握发达国家在制造外包后服务外包的又一战略机遇,长三角需要创建优越的基础设施与良好的制度环境来吸引服务业外资,承接服务外包,大力引进服务业高端人才。最终目标是要使长三角服务业的发展突破当地市场需求的限制,充分融入全球市场中,实现从当地市场向全球市场的跨越。
三、对外开放中的一体化道路与率先实现现代化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到2015年,长三角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长三角要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长三角对外开放的目标将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尤其不能仅限于经济总量的扩张和增长速度的追求,而应该扩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层面。出口导向条件下对外开放模式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大行其道的原因在于其大量吸引外商直接投
资,以投资、出口带动地方GDP高速增长,满足以GDP为主的单一政绩考核体系的需要。但是,这种对外开放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为目标,忽视本地居民需求,本地潜在消费倾向被压制,内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有限。长三角继续依赖于出口导向条件下对外开放难以满足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所以强调扩大内需条件下长三角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意味着要率先放弃单纯关注经济增长指标的单一政绩考核体系,取而代之的将是包含结构调整、民生保障、节能环保与公共服务等方面指标的综合考核体系。政绩考核体系的转变并不意味着长三角各级政府就不关注经济增长,而是应当适度弱化对GDP的评价考核,选择以GNP、生态国内产出与国民幸福指数等指标来替代GDP;应当不仅仅关注出口和外资的规模及增长,还要衡量其在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收益与成本;不仅仅关注对外开放带动的就业规模扩大和地方税收增长,还要分析就业质量、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提升。综合性政绩考核体系在长三角的试点与推广将成为其在扩
①由于运输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极为紧密,所以受到制造业出口下降的影响,全球运输服务业出口下降更为明显。
大内需条件下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从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长三角率先实施现代化是整个地区的现代化,而不是个别城市或区域的现代化;长三角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战略定位就是要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
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虽然长三角内部不同地区可以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步伐上有先后,可以在对外开放中所扮演的角有区别,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与侧重产业可以有区别,但是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长三角整体的目标。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这一战略定位仅依赖上海、南京与宁波等国际大都市或特大城市是难以实现的,而需要在长三角内部全面采取一体化发展思路;具体到对外开放,长三角要通过对外开放方式和内容的转变来落实一体化思路,建立紧密的区域内联系机制来实现内部不同区域对外开放水平的共同提升。
在出口导向条件下,长三角内部各区域之间在对外开放中的竞争大于合作,竞相吸引外资,竞相扩大出口实现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由此各区域内招商引资竞争白热化,重复建设投资,产业结构同质化等问题始终难以解决。总体看来,长三角内经济同步程度提高有助于推行一体化发展思路(李磊等,2011),而在扩大内需条件下,为了以一体化思路来率先实施现代化,长三角对外开放需要在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过程中探索企业联合的新道路。正如裴长洪、彭玉榴(2007)所言,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走出去”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转折点,长三角在扩大内需条件下对外开放水平提升需要以企业“走出去”为切入口。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虽然长三角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具备一定积累,但在各行业涌现出的世界范围内的领先企业不多,单独对外兼并收购的能力还有欠缺。所以充分利用此次世界金融危机创造的国际并购机遇,长三角企业需要以“抱团”的方式走出去,共同兼并
收购国外企业,迅速获取并分享各类稀缺资源,尤其是价值链中关键环节的核心要素,例如研发部门、营销渠道、品牌管理经验等。“抱团”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能提高长三角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谈判实力,减少同行业长三角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内耗”行为;另一方面共同分担并购风险,提高风险承受能力,通过合作来提高对外投资决策的成功概率。
另外,长三角企业将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核心微观主体,它是构成长三角在对外开放中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为协助长三角企业实现这一目标,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坚持政府引导,但必需尊重市场规律,着重为同行业本土优势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在协助长三角企业获取国际市场并购信息、提供国际并购的政策扶持外,还要善于通过地方政府层面的平等合作来推动企业间完善合理公平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
四、高铁时代下长三角内城市间对外开放竞争新准则
2008年后长三角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高潮期,当年拟动工建设项目达18项,大多为客运专线或城际铁路。在长三角内部,以沪宁城际铁路、沪杭城际铁路和宁杭铁路为代表,加之杭甬客运专线、沪通铁路等,长三角地区将形成总里程超过1500公里的快速铁路网;而沪宁城际铁路甚至实现了公交化运营。这些表明长三角已经步入“高铁时代”,一小时城市圈正式形成。而在长三角外部,以京沪高铁、温福铁路、宁合铁路等为代表,长三角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也随之加强,泛长三角之间的经济联
系将更为便利,长三角对全国的辐射力显著提升。高铁时代的到来本身就是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体现,泛长三角范围内分割的消费市场融合为统一市场的趋势将更为明显,市场融合为消费潜力的释放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随着覆盖长三角全境并连接周边地区的快速客运网的建成,长三角日益“变平”,地理空间对要素流动的阻碍影响将被极大化减弱。而要素空间流动的便利将从根本上改变长三角内部与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