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孔融让梨短小故事“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
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这个故事也称之为将相和。后人利用这个故事,对主动向认错、道歉,自情严厉责罚的人,就称其为负荆情罪
礼让三分 巷宽六尺
清朝的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他素来注重修身养性,颇得他人尊重。同时他也非常孝敬父母,在朝廷任宰相时,他把母亲安顿在家乡,并经常回家探望。
一次,张廷玉回家看望母亲时,觉的家中的房屋呈现出破败之象,就命令下人起屋造房。安排好一切后,他又回到了京城。
他家的邻居是一位姓叶的侍郎,也打算扩建房屋,并想利用两家中间的一块地方。张家也想利用那块地方做回廊,于是两家争执起来辆张家开始挖地基时,叶家就派人在后面用土填上;叶家打算动工,拿尺子去量那块地,张家就一哄而上把工具夺走。两家争吵多次,几次
险些动武,双方互不相让。 张母一怒之下,给张廷玉写信,让他赶快回来处理此事。张廷玉看罢来信,不急不躁,提笔写下一首短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封好后派人迅速送回家。
张母满以为儿子会回来为自己撑腰,没想到只盼回一封家书。张母看完信后,顿时恍然大悟:为了三尺地既伤了两家的和气,又气坏了自己的身体,实在是不值。张母立即主动把墙退后三尺。邻居见状,深感惭愧,也把墙让后三尺,并且登门道歉。这样一来,以前两家争夺的三尺地反而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
当地人纷纷传颂这件事,引为美谈,并且给这条巷子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六尺巷。有人还据此作了一首打油诗: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州长社人,为着名谋土)和司马徽(叁国时?洲阳翟人,也是着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拾履得书”的故事
话说一日,张良在下邳一座桥上眺望聊解忧思,忽有一皓首老人,蹒跚登桥时一只鞋坠落桥下,他便吩咐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一听,不由得想动怒,可仔细一瞧,这老人身着布衣、手持竹杖,有七八十岁的高龄,便心生怜悯,下桥把老人的遗鞋拾起。谁知老人得寸进尺,跷起一只脚,对张良道:“把鞋给我穿上!”张良强压心中怒火,心想索性好人做到底吧,便屈腿跪在老人面前,将鞋穿在老人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