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490 April2020(A)
总第490期2020年4月(上)
摘要深港跨境学童是深圳、香港两地间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本文分析了跨境学童的受教育现状,并提出了开展“融和”“多元”的学校教育,加强家校合作与社区教育等多种提高跨境学童教育成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跨境学童;教育成效;多元文化教育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 of Shenzhen-Hong Kong Cross-Border Children//Liang Zhifa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education situation of the Shenzhen-Hong Kong cross-border children and its dilem-ma.Such strategies as providing acculturative multi-cultural school education,enhancing the family-school cooperation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are proposed.
Key words Shenzhen-Hong Kong cross-border children;edu-cation effectiveness;multi-cultural education
深港跨境学童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最初仅有数百人,而随着近年来深港两地各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跨境学童的数量连续多年呈上升趋势。据深圳边检总站的数据显示,目前每天出入境的深港跨境学童人数已达到3万余人。从最初的寥寥数百人,到现在的三万余人,香港回归20多年以来,跨境读书儿童人数激增了30倍。随着跨境学童数量的逐年剧增,他们在深港两地的适应及成长越来越受到深圳、香港两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1“深港跨境学童”研究概况
本文所谓“深港跨境学童”,是指拥有香港户籍、平日在香港学校读书,但在深圳居住和生活、需要往返通关的学生体。近年来报刊、电视等媒体对跨境学童体进行了较广泛的关注与报导。相比较而言,学界对此的关注与研究却较少,且主要为香港学者。
香港学者对跨境学童的研究,主要包括深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跨境学童文化教育问题、教育公平与失效问题、公民意识的塑造与国民身份的培养等。例如,袁月梅研究指出:跨境学生对香港的归属感比不上新来港定居的学生,跨境学生的香港公民意识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国民身份的理解也非常的单一和表面[1]。针对跨境学童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香港学者林静雯呼吁:香港教育统筹局及教育界必须严肃正视跨境学童的教育需要,协调一校两制下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种种教育不均情况[2]。香港教育学院胡少伟博士讨论了新来港学童与跨境生的教育公平问题,并指出怎样更好地照顾这批学童的教育需要已成为当前香港教育公平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3]。
国内学界对跨境学童的研究极少。代表性的两项研究包括陈友华考察了跨境学童产生的背景,分析了长期游走于双城(香港和深圳)之间对儿童的学业、语言习得、社会交往、身份认同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影响,揭示了赴港生子与跨境学童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4]。万美兰运用文献研究与个案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对深港跨境学童体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与现状、跨境学童成长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与实证研究[5]。香港三给片
鉴于跨境学童在深港两地引发的广泛关注,开展跨境学童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大陆与香港在社会制度、教育、文化等方面差异性的认识,而且可以引发对包括跨境学童在内的香港市民国民身份认同等问题的思考,促进深港两地政府通力合作,更合理地解决跨境学童问题,为他们的成长营造更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2跨境学童的受教育现状
跨境学童的出现与2001至2012年间内地孕妇在香港所生的儿童人数的快速增加密不可分。自2013年1月起,香港政府全面实施“零双非”政策,“双非”儿童人数从此锐减。但在过去十多年间,超过20万在香港出生的“双非”婴儿已逐渐成长到学龄阶段。这些拿着香港身份的孩子,大多数都没有在香港成长。因为不愿意放弃香港户口及其带来的教育资源,许多跨境学童开始了漫长的跨境求学之路。
然而,大部分跨境学童普遍面临的受教育现状是: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只能在香港就读一所教育资
源较差的学校。每天到学校时学童们早已筋疲力尽,体力超负荷,严重影响学习。跨境学童经历着每日跨境求学的困苦,他们的父母同样不易。每天奔波接送孩子,需要耗费家长大量时间、精力与财力。为了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有的父母甚至不得不辞职,这意味着持续的家庭经济损失。许多家长都是以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职业,来换取孩子眼下拥有的一切。可令人遗憾的是,香港政府给跨境学童分配的学位大多位于距离过关口岸较近的片区,但这些片区并没有优质教育资源。
深港跨境学童教育初探
梁志芳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55)
中图分类号:G629.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ki.kjwha.2020.04.00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深港跨境学童语言使用与身份认同研究”(编号:19YJCZH099)和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深港跨境学童语言使用与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编号:SZ2018C0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梁志芳(1979—),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社会语言学。
23
教育管理
更糟糕的是,很多跨境学童还面临着在港难融的困境。首先,互动缺失的双城生活与朋友圈的单一,使得跨境学童难以融入香港社会。跨境学童最好的朋友,往往都是与自己一样往返深港两地的学童。这些拥有内地人和香港人双重身份的孩子,既缺乏在内地的同学圈和学校知识体系,又缺乏在香港的社会生活经验,这让他们因处于深港的边缘而显得无所适从。
其次,香港社会的排外因素、跨境学童与香港居民的冲突也无形中加剧了跨境学童的“边缘化”。数以万计的适龄儿童回流香港上学,给香港教育体系带来沉重压力,一度使香港特别是连接深圳与香港边境的北区学位不足,香港本地学童的入学机会受到影响。跨境学童对香港教育医疗资源的“侵占”,加剧了跨境学童与港人之间的冲突,恶化了他们“在港难融”的尴尬处境。
3开展“融和”“多元”的学校教育
跨境学童令人担忧的受教育现状,导致其教育成效性不够理想,无法达到家长、学童以及学校的预期。由于深圳、香港两地在语言、文化、习俗、社会制度等方面的较大差异,深港跨境学童的教育问题实际是一个跨文化教育的议题,香港学校应该针对性地对跨境学童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改善跨境学童的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互补,是提高跨境学童教育成效性的重中之重。
我们认为,跨境学童入读人数较多的香港幼稚园与中小学可以从学校政策层面、教师对跨境学童的态度、学校课程设置、教学策略与教材使用、评估与测验方法、人文关怀这六方面,设计并提供更适合跨境学童的教育服务,帮助学童加快适应香港的教育制度和生活方式,让他们得以与香港共融,立足香港,服务香港。其一,相关香港学校应当将“跨境学童教育”作为学校政策之一,并完善相关支援性政策。要有效改善跨境学童的学校教育,每所学校都应制定一项“跨境学童教育”政策,其内容须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配合,其原则要包括对跨境学童的认知、尊重、团结,并强调其应享有的平等机会。学校的管理层应将“融和”“多元”的精神渗透进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内外活动等学校的日常活动中,在学校政策中声明“跨境学童教育”的重点,才能使全校都对这个大方向有所依循,塑造“多元”“融和”的校风,为跨境学童提供一个全面接纳的环境,亦可让家长和社会人士明白相关政策的内容与特。
其二,学校的教职员工应形成对待跨境学童的正确态度。大部分香港教师都对内地文化缺乏了解,容易对跨境学童产生偏见,有些甚至认为他们会拖慢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却又不到帮助他们的好办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脱掉有眼镜,主动容纳跨境学童的文化差异,才不致在态度和期望上对跨境学童有所偏差。教师对跨境学童的态度,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教学,也会影响这些学生的内驱力,并最终影响学童的学业表现以及他们对香港社会的归属感。要减少某些老师对跨境学童的偏见,学校必须采取措施帮助老师反思他们对跨境学童的态度与期望,让他们用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走出自己固有的文化框架,从照顾学生的需要做起,并最终建立一套“融和”“多元”的教育思维。
其三,学校应该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设置。香港学校的课程主要根据本地的主流文化编写,跨境学童对香港文化的疏离感与不熟悉导致他们难以理解课程的许多内容,这给学童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较大困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模式和学校生活。学校应改革以香港文化为基础的单一文化课程,在课程中逐步渗入“多元”文化元素,以帮助跨境学童从其自身的文化与社会阶层视角去了解外部世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校应帮助老师加深对国内课程特点的认识,以及国内老师的教学特,好让他们更有效地融和两地课程,调适两者之间的差异。教师们不应仅仅着眼于如何帮助跨境学童单方面适应香港本地文化,却忽略两地的文化交流可以让双方同时获益。学校在调整课程设置时,应把中国内地文化元素融于课程之中,加强两地文化的交流与互通。
其四,学校应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材。在跨境学童入读的香港学校开展“融合”“多元”的学校教育,须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参与,强调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法方面,老师除了采用传统教学法外,应该多尝试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包括小组教学、活动教学和协作教学等,以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如同伴学习、小组讨论等,务求启发学生思维,改善学习气氛,让跨境学童更好地融入班级学习之中。教材方面,学校选取的教材应涉猎跨境学童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更可以他们的观点来进行班级讨论,引导学生以多元观点来回应社会问题。只要老师们能配合各个科目的实际需要,在不同情况下有弹性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法和教材,定能提升教学效果,使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获益。
其五,学校应采用合宜的评估与测验方法。学校必须建立一套公平的评估与测验方法,使跨境学童能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接受测试。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需根据跨境学童与本港土生土长的学生在学能、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在现行评估学生学业能力的方法上做出适当的调整。教师应根据跨境学童的能力差异,制作家庭作业、考试和测验的题目,以及特别设计进行项目活动时需要的材料,更应该给予学童一段适应期,期间评估标准可以视个别学生情况进行调整,让他们慢慢熟悉学校的考核方式。
最后,学校还应加强与跨境学童的沟通和人文关怀。跨境学童因为身处香港这一陌生环境,经常会有自信心不足、情绪低落、沉默、不主动与人接触等情况。老师应该谅解他们的情绪困扰,并采取不同方式鼓励他们多与人沟通。除了鼓励跨境学童外,老师也要鼓励香港本地学生与他们多交流,帮助他们融入学校体生活。另外,学校也可以多提供有趣的活动,增加本地生和跨境学童接触的机会,甚至可以安排学童与本地生分担班务(如共同担任班长),在提供合作机会之余,还增强了跨境学童的自信心。对少数家庭有问题(如单亲家庭)的跨境学童,老师们在安慰学生之余,还可以向专业社工寻求帮助,共同给予学童必要的人文关怀。
4加强家校合作与社区教育
提高跨境学童教育成效性的另一有效途径,是加强家校合作与社区教育,学校、家长、社区三方合力,共同帮助学
24
然教育、社会教育等任务,但是双方侧重点不同。学校教育侧重让学生成才,通过学习来提高认识世界、把握规律的综合能力;家庭教育侧重让孩子成人,助其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性格。只有承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功能不同,明确二者边界,尊重各自的优势领域,承担自己的独特责任,不僭越、不混淆、不消除,才能解决二者矛盾,使双方在各自的领域全面发挥好自己的功能,完善教育体系;孩子能享有快乐、有效、健康的教育环境,全面发展;家长也能释放压力,开心陪伴孩子成长。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学习成长的最主要的场所。共同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解决作业多、课业负担重的问题,教师应课上提高教学效率,课下精选作业内容,重视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针对性,不过多留机械系反复性的作业;在设计活动作业时,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践能力;及时予以指导、批改和反馈。家长则要放宽心态,不过多参与,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学习动机和独立能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学习氛围,允许孩子好动、出错,给他们慢慢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相信他们能自我探索、自我管理。家校同心合力,为孩子减负,也为家长卸下
重担,纾解焦虑,使家长们能轻松愉悦地伴随孩子成长,尽情享受温馨甜蜜的亲子时光。
参考文献
[1]朱仲敏.美国中小学家庭作业目的定位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
育,2003(3).
[2]柯进,万玉凤.60多年国家颁了9道“减负令”[EB/OL].2018-02-09.du/jyb_xwfb/s5147/201703/t20170308_298589.html.
[3]汪明.“家长作业”折射走偏的教育观[N].中国教育报,2017-01-19.
[4]王月芬.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12.
[5]熊和平,沈雷鸣.作业:课程哲学意涵及改革思路[J].教育理论
与实践,2008(10).
[6]张晓红.当前家庭教育现状及转变父母教育观念的几点思考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6).
[7]刘利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J].教育理论研究,2017
(7).
编辑
张效瑞教育管理
童尽快适应香港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争取更好的学业表现,真正融入香港社会。
首先,学校应鼓励跨境学童家长参与学校事务。跨境学童就读学校应拟定具体的家长参与计划,成立家长教师会并使其功能多元化,让家长切实地参与学校事务。还可向他们介绍香港的其他社会服务机构,鼓励他们参与附近社区中心的义工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香港社会。由于跨境学童与其家长有着自身的独特文化和生活背景,所以家长的参与对学童在学校生活和学业的成败颇有影响。香港学校需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放下对家长的成见,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紧密合作,共同助力学童的成长教育。
其次,应该加强家校沟通,缓解内地传统家庭教育与香港学校教育之间的冲突。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强调服从与尊重,重视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关注社会适应性教化,而常常忽视了小孩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香港学校教育则更加重视对小孩坚韧个性和良好品德的培养,提倡对小孩权利和自尊的尊重,主张根据小孩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社会的变化对教育方式进行相应的调节,顺从小孩的天性自然发展。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理念与体制的不同,容易造成家校双方在学童管教方面产生冲突,不可避免地让跨境
学童对两者的冲突产生困惑。因此,学校和家长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家长应该有效配合校方的诉求,克服不在香港居住等沟通障碍,积极为学童营造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最后,学校应鼓励跨境学童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多接触香港社会。由于跨境学童没有在香港定居生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既无法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也无法参加学校所在社区的社区活动与社区教育,缺乏对香港本地环境的认知和社区建设的参与,难以在香港建立体社交网络,导
致跨境学童普遍对香港社会及学校所在社区缺乏归属感,也难以真正融入香港社会。因此,跨境学童应该积极参加香港社区教育,努力参与社区建设,并以此为途径促进其香港公民意识的形成,这对整体提升跨境学童的教育成效性是大有裨益的。
5结语
由于跨境学童长年累月奔波于深港两地,再加上深港两地在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教育模式、语言使用、文化习俗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双城记”的生活势必会造成跨境学童教育成效性不佳,引发诸多教育问题。要提高跨境学童的教育成效性,使其在港的学习生活取得较好的效果,学校、家长、香港与深圳社会各界应通力合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共同助力,携手共同服务于“跨境学童”这个特殊的学生体,使其真正融入香港社会,将来成为服务香港、建设香港的一支生力军。参考文献
[1]袁月梅.跨境学生教育:边缘性与社会性共融[M].台北:师大书
苑,2004.
[2]林静雯.跨境学童及家长的处境和需要[M].香港:基督教励行
会,2005.
[3]胡少伟.香港中小学教育公平的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11
(8):65-69.
[4]陈友华,佴莉.跨境学童:缘起、问题与反思[J].江苏社会科学,
2012(4):114-118.
[5]万美兰.制度间的跳跃———深港跨境学童的成长及面临的问题
[D].南京大学,2012.
编辑张效瑞
(上接第22页)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