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曾经做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官职,因此有人又把他称作王右军。公元355年,王羲之因为和当时的扬州剌史王述不和,辞去了官职,来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定居。
山阴昙酿村有个道观名叫玄妙观,观里有个道士名叫陆静修。他很早就钦慕王羲之的盛名,想请王羲之为观里抄一篇《黄庭经》。可是,他知道自己一向和王羲之没有什么来往,怎么能贸然相求呢?
于是,陆静修想方设法,打听王羲之爱好什么,以便投其所好,达到请王羲之写经的目的。一次,他从一个老婆婆处了解到王羲之爱鹅成癖,对白鹅尤甚。于是,他买了一大全身羽毛洁白的白鹅,放养在王羲之经常路过的一条小溪流里,等待时机。
一天,王羲之从小溪旁经过,看到溪里一大白鹅,喜欢得如痴如呆。他在溪边流连忘返,问:
“这些鹅是谁家的,卖不卖?”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 有人告诉他,这些鹅是玄妙观陆道士养的。王羲之便来到玄妙观,到陆静修,问道:
“小溪里的白鹅是你养的吗?能不能卖给我?”
陆静修故作为难地说:“这些鹅倒是观里养的,但观里的东西一向是不卖的。”
“我实在太喜欢这些鹅了,我多出些钱,你卖给我吧!”王羲之恳切地说。
陆静修乘机说:“卖是肯定不卖的。不过,如果右军大人能为观里抄写一部《黄庭经》,那我就把这鹅全部奉送给大人!”
王羲之一心想得到这大白鹅,对陆静修的要求一口答应。于是,陆静修便准备好笔墨纸砚,不到半天时间,王羲之就把一部《黄庭经》抄完了。
这部《黄庭经》,王羲之书写时用的是正楷工笔,字体雄健有力,令人爱不释手。陆静修高兴极了,便让小道士把鹅用几个笼子装着,送给了王羲之。王羲之高兴极了,又在溪边的沙滩上用手杖写了一个草体的“鹅”字,这才告辞走了。
陆静修看到沙滩上这一笔写成的“鹅”字纵如游龙,横如凤舞,笔力雄健,意态秀拔,真是妙极了,忙叫小道士去拿来一张大薄纸,亲自伏在地上,用笔把“鹅”勾描出来。接着,他又请来石匠,把这个“鹅”字刻在石碑上,供人参观。
直到现在,王羲之的这个“鹅”字碑,还竖在浙江绍兴兰亭风景区的一个池塘前,这口池塘便被称为“鹅池”。
后来,“黄庭换鹅”这一典故,用来指用自己的高才绝技来换取心爱之物;或者用来赞扬书法的高妙。
造纸术是使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
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
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是东汉的大医学家,名玑,字仲景,生于公元150年2月26日,卒于公元219年,今河南南阳人。张仲景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尤其喜欢研讨医学著作。他的叔父张伯祖是当时南阳的一个名医,仲景拜他为师,经常随他去给人治病,又研读《内经》、《扁鹊八十一难经》等。经过几年刻苦钻研,在其叔父的指导下,医术提高很快,同时搜集了许多治病的验方,成为一方有名的良医。
张仲景尽管医术高明,远近闻名,但他遵照其叔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教诲,除了勤学实践过去医学著作外,只要听到哪里有名医,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师,就去寻求。范牧
在《张仲景的传说》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南阳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无子女,后继无人,没法将医术传给子孙,慢慢愁成病了。他的病谁也看不好,病越来越重。张仲景知道后,给他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叫他一顿吃完。沈槐看了药方,觉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取笑张仲景,天天如此,但不知不觉间病就好了。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对张仲景又佩服,又惭愧。张仲景去拜望他时说:“我们做郎中就是为百姓造福,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先生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沈槐听了,感到很有道理,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郎中。
张仲景有一个好友叫宁远,有一天去仲景家玩,闲谈间张仲景看了宁远的气,又为他把脉,说他患了消渴之症,现尚初发,三月之后,头痛不眠,尿的次数增加;六个月后,饥渴难忍,小便浓稠;一年之后,背生疽疮而死。于是开了一个药方给宁远。宁远回家后,认为仲景故弄玄虚,将药方撕碎扔掉。六个月后他的病情发展确如张仲景所说,才急忙去张仲景。但仲景说,已经晚了,准备后事吧。宁远想,反正六个月后难免一死,不如现在去游山玩水。一年后,宁远回来去拜访张仲景,张仲景一见,十分惊奇,认为他一定遇见神人了。宁远将他游山玩水到了茅山,在清玄观当童仆,老道给他治病等事告诉了张仲景。张仲景听
完后深感山外有山,于是离开家乡,奔赴茅山求师。
张仲景由于勤奋好学,博采众方, 医术超,加之为人诚恳,不分贫贱,有求必应, 因此南阳老百姓推举他为孝廉,并出任长沙太守。在长沙任内,他仍深入民间,留心各种疾病,搜集民间方剂,召见各地名医,商讨医学,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后因全国各地又流行伤寒病,不到十年时间,张仲景自己家二百多人病死一百三十多人。于是,他辞去太守职务,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注解伤寒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代传下来的只有经晋代王叔和改编过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种,在祖国四大医学经典著作中占两部,熔理、法、方、药为一炉,华佗称《伤寒杂病论》“此真活人书也!”自唐以来,张仲景的学说广传国内外,日本、朝鲜等国称他为医学“先师”,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在我国,则称他为医圣。
“五禽之戏”
华佗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华佗说:“人体必须经常劳动,但不能过度.经常活动能使消化能
力强,血脉畅通,不易发生疾病.正如门轴一样,天天转动,就不会长蛀虫.”华论这个看法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华佗是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他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原理,创造了一种叫做“五禽之戏”的体育
运动.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第一种动作是摹仿虎的前肢扑捉的姿
态;第二种动作是摹仿鹿伸扬头颈的姿态.第三种动作是摹仿熊侧卧的姿态;第四种动作是摹仿猿的脚尖纵跳的姿
态;第五种动作是摹仿鸟的双翅飞翔的姿态.摹仿这五种动物姿态,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
展,得到抻拔活动.体质衰弱的人,练了“五禽之戏”,可以使体魄健壮起来;患病的人,练了“五禽之戏”,可
以加速康复的进程;年迈的人,练了“五禽之戏”,可以返老还童,容颜焕发,精神旺盛.华佗弟子吴普,由于几
十年坚持做“五禽之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目聪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之戏”是行之有效
的健身法.
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华佗继承和发扬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积极倡导体育疗法,是很可
贵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