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不仅是明清之际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学者和著名书画家,而且是中国医药史上一位“大师级”的医学家。傅山生前,“擅医之名遍山右,罔弗知者”(戴梦熊撰传)。及其去世,社会评价更高,诸如“医术入神”(王士祯《池北偶谈》),“人称医圣”(蔡璜撰传),“至今晋人称先生为仙医”(刘绍攽撰传)。这些评价,既表现了人民对傅山这位以医术活人的爱国学者的爱戴与推崇,也说明了傅山的医理医术确实高超精到,决非溢美之词。对傅山的医学水平和境界,张凤翔在《傅青主女科序》中与汉代名医张仲景作了一个比较:“昔人称张仲景'有神思而乏高韵,故以方术名。’先生既擅高韵,又饶精思,贤者不可测如是耶?”这一比较,确实道中了傅山与一般良医、名医以至如张仲景者的差别。傅山的“高韵”,是由他关心民生疾苦、“爱众”的高尚思想情操、“时称学海”的渊博知识学问与可贵的开拓独创精神所融成的一种素质。傅山“精思”则体现在他的医论与医术中,也体现在他的临床医学著作中。清康熙朝大臣、蔚州人魏象枢在挽诗中曾这样赞颂傅山:“消磨岁月诗千首,寄托身名药一丸。”(撰稿:侯文正)
傅山活着的时候,人们尊称他为“医圣”;傅山逝世后,多少年来,人们都称他为“仙医”。清代笔记《柳崖外编》、《柳春浦编》、《茶余客话》、《鸥陂渔话》中记录了关于傅山医病的不
少民间传说,甚至连刘绍 所撰的《傅青主先生传》也收录了两则传说,以证明傅山“医术入神”。这些传说究竟是不是信史且不论,但从中可见人民众对傅山的崇拜,则是无疑的。下面选介几个传说故事。
傅山先生精于医道,晚年名声更大。对那些当官的、慕名而来访的,如果是求医看病则见,否则就拒绝见他们。山西某巡抚久闻其大名,早想见他,就是见不到。有一次傅山拄着拐杖在太原郊外散步,某巡抚恰巧路过那里,当离傅山只有半里之遥时,一位衙役报告巡抚:“前面拄拐杖的老人就是大人早就想见的傅山先生。”巡抚急忙派骑卫去追,巡抚乘坐的轿子也加快了速度跟上去。谁知傅山先生的脚步并没有加快,也不回头看后面,依旧悠悠散步,可追了十来里路,还是追不上,彼此的距离竟一点儿也不见缩短。那位巡抚只好说:“算了吧,不要再追了,傅先生大概是不愿见我吧!”又一日,巡抚的老母亲得了病,巡抚吩咐阳曲县令去邀请傅山先生。傅山先生说:“看病可以,可我不见那些达官贵人。”阳曲县令应承:“行。”傅山来看病,巡抚只好遵嘱回避,让县令代陪傅山给巡抚的母亲诊病。傅山给巡抚母亲把完脉,发怒说:“偌大年纪,怎能得了这病!”也不立方,拂袖而去。县令硬留住他,再三婉转
地叩问病情,傅山开始不作声,后来才说:“是相思病,昨日午间起病。”傅山离去后,巡抚赶忙询问诊断情况,县令无言以对。可是巡抚之母在内室已听到傅山的话,叹息一声,说:“傅先生真是神医呀!我昨天午间翻箱笼,偶然看到你亡父的靴子,就得了病。你应当把此事如实告诉傅先生。”巡抚托县令把此事内情转告傅山,傅山只开了一服药,就治好了巡抚母亲的病。 (故事见于《柳崖外编》,既表现了傅山的人品高洁,又表现了傅山诊脉水平之高。)
巧治民妇气鼓
有位妇女,因为丈夫好赌,劝说无效,夫妻间就互相吵了起来,还被丈夫掴了一巴掌,气闷之下,得了气鼓。其丈夫这下着急了,去傅山先生,说明情形,请先生诊治。傅山问清情况后,好像很随意地拣了几把野草,告诉他:“你拿回去,每天在你女人面前用慢火煎药,而且必须和颜悦,低声下气。除了亲自给你女人侍奉饮食外,就一心一意地煎药,一天熬十几次。”那位丈夫按照傅山的吩咐去办,果然不到3天,妻子的病就好了。有人感到奇怪,野草怎能治病,况且怎么会好得这么快?傅山说:“病刚刚得了,还不是什么大病,用不着吃药。我以草为媒,让其夫日日侍奉,尽心尽力,平其心而和其气,就足以治好她的病了。”(
故事见于《柳崖外编》,说明傅山治病之巧,实际上采用的是相当于现代的“心理”、“精神疗法”。)
巧治妒妇腹痛
有一位妇女嫉妒心很强,闻听丈夫有了外遇,非常恼火,忽然肚子痛起来,痛得在地上直打滚。她的丈夫急忙赶去求傅山先生,傅山问明病情,让他个破瓦罐,放在妻子床前,捣上一千杵,将其末服之,疼痛立止。按傅山先生的吩咐去做,果然立竿见影。(故事出自刘绍 撰《傅青主先生传》。其事与上则《巧治民妇气鼓》类似,也是“心理”。)
诊老人痰涌不死张仲景的经典故事
有一位老人,痰涌到喉咙里,呼吸十分困难,眼看要断气了。他的家人一面准备后事,一面抱着一线希望请来傅山先生。傅先生诊断后说:“没有死,也不会死。”随即让老者的家属快把大蒜捣成汁,给老者灌下。蒜汁灌下去不久,老人便大吐起来,吐了好几升痰涎后人便苏醒过来。 (故事见于刘绍 撰《傅青主先生传》,难能可贵的是傅山以民间验方中的很简捷的办法救了老人一命。傅山读过很多医书,但他十分注意搜集民间验方,这从他现存的著作
和手稿中即可到证明。)
治少妇临盆昏厥
有位青年妇女,在临盆分娩时昏厥过去,长时间没有苏醒。家里人眼看人已昏死,便准备后事。她的邻居跑遍城关才到傅山先生。傅山给少妇诊脉后便拿出银针,几次针刺妇腹后,那位妇女竟苏醒过来,安然分娩。她家人好奇,傅山告诉他们:小儿握住母心,所以闷绝。针刺之后,小儿放手,母亲自然无事了。你们看小儿手上一定有针刺的痕迹。家人细看,果然如此。 (故事见于《仙儒外纪》,说明傅山诊断高明而精于针灸。故事中所说“小儿握住母心”,是中医的一种解释方法,并非实际握住心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