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潮汕)七大古民居
        姓名:高兴丽
        指导老师:杨诗源
        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环境科学(景观规划设计方向)
        年级:2013
        学号:131007050
岭南(潮汕)七大古民居
                              高兴丽    131007050
潮州许驸马府、潮州已略黄公祠、 潮安从熙公祠、 澄海陈慈黉故居 潮阳明安里、 潮安龙湖古寨 潮阳波美村。
另外较出名的潮汕民居有:澄海莲下镇“蔡氏岳祖祠”、潮州下东平路“莼园”、饶平三饶镇“道韵楼”(不过这个一般算做客家土楼)、普宁洪阳镇“德安里”、揭阳“丁府”(丁日昌)、潮阳沙陇
镇“东里方寨”、揭西棉湖镇“郭氏大楼”、潮阳贵屿镇“黄门第”、潮阳谷饶镇“梅祖家祠”、揭阳梅云镇“彭园”、潮阳峡山镇“缵绪堂”等。
“下山虎”又叫“跑狮”,是潮汕民居中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建筑单元。因屋顶是硬山顶式,后高前低,状如下山的老虎而得名。它大都中轴线布局,一厅两房,天井两侧有厢房与大房相接,并有小门将其与中厅两侧的大房相连。
    “四点金”是在“下山虎”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它由相向的两个一厅二房构成,天井两边还各有一间被称为八尺房的厨房和一间厝手房,格局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昔日只有殷富显达的富贾或才建得起。传说明嘉靖年间,有“国舅”之称的潮阳人陈恍进京拜见世宗皇帝,因忽闻雷雨而钻入桌下。皇上惊问何故,陈答曰家乡民居皆用草、泥所建,下雨时只有躲在桌下才免淋湿衣衫。皇上大笑,于是御赐潮州可按京城四合院式修建民宅,自此潮汕民居才有了这种与北京四合院相似的“四点金”。
后来,从“四点金”又衍生出“四厅会”、“四喷水”、“四点金加厝包”,以及由两座四点金合并与扩充的“百凤朝阳”,由八座“四点金”簇拥一座大祠堂的“九龙吐珠”,乃至“三落二火巷一后包”的更大规模的“驷马拖车”建筑模式。有的家庙后边还建有成片的“下山虎”或“四点金”,宅院
前则辟有广场,挖有风水池塘,广场两边还开有“龙虎门”,犹如一个自成体系的大庄园,自然这种规模宏大的建筑一般人家是无缘问津的。
    潮汕古民居另一特点就是极其注重建筑装饰,不仅装饰的工艺手法、类型多,有金漆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嵌瓷、彩画等等;而且装饰的范围广——屋脊山墙、门窗户扇,到廊柱檐下、石木部件,只要能修饰的地方几乎都装点起来。“潮州厝,皇宫起”,这句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民谚,犹如画龙点睛般描绘出几与皇宫媲美的潮汕民居的建筑特和独特风格,闻名岭南,饮誉中国。
一、“府第式的最早形制”潮州许驸马府
潮汕古民居的建筑模式,大多出自明清时期,但是追根寻源,却始于宋代,其唯一的代表作就是坐落在潮州市中心的许驸马府——许珏,潮州人,北宋年间因祖荫而成为宋仁宗的近卫武官,授左班殿直,后娶宋英宗长女德安郡主为妻,当了当朝驸马,而他在潮州的府第,也自然被称为驸马府了。
许驸马府的主人许珏出身于潮州一个显宦家族,其曾祖父许申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10年)真宗南巡东封,召试第一,赐进士及第,任韶州知州、刑部郎中;祖父许因曾为英宗皇
帝太子时的老师;而其父许闻诲也曾官至卫尉寺丞通议大夫。许珏初以祖荫得为宋仁宗近卫武官,授左班殿直,后出任宾州知州和广南西路兵马都监,屯广南防边(统管广东、广西和云南),并封武功大夫。宋元佑六年(1092年),许珏被哲宗罢任谪戍儋州,时德安郡主已逝潮州。如今在潮州桥东的洗马桥,仍保存有许驸马及皇姬郡主赵氏的合葬墓。许驸马府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年),距今已有94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数代,多次修建,但仍保存着宋代建筑的基础格局,被专家认为是现存潮汕“府第式”民居的最初形制。它坐北向南,占地24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方正规矩,结构严谨,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宅院。其中主体建筑三进五间,面阔41.8米、进深48.2米,五柱穿斗式梁架,夯土墙,高门槛,竹编的灰墙以及雕饰简单的梁柱,线条流畅、古朴大方。前座建有抱厅房,中厅东西围屋则带有护厝,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的格局,而第一进与第三进之间还建有通廊,后面则建有横贯全宅的后包御书楼。整组建筑装饰手法简朴、生动,具有宋代住宅建筑的传统特点,是岭南、乃至全国罕见的宋代建筑。
    据说也就是从许驸马府开始,这种带护厝的“府第式”民居逐渐在潮汕地区流行开来,后经元、明、清而渐趋稳定与成熟,如潮州明崇祯年间所建的黄尚书府,就是与许驸马府建设格局十分相似的“府第式”民居。而这一格局到了清代末期,也最终演绎成潮汕地区“驷马拖车”式
的建筑模式。如今许驸马府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了大规模的修缮,也许不久它就将以潮汕古民居的经典之作重新展现在游人面前。
二、“潮州一绝”已略黄公祠
要欣赏潮汕古民居精美的建筑工艺和装饰风格,当首选已略黄公祠。它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坐北向南,是一座建筑面积只有550平方米的二进祠堂。规模虽然不大,建筑也不显雄伟辉煌,但是却以精美绝伦的木雕装饰著称、有“潮州一绝”的美誉。
祠堂面宽1854米、进深257米,凹斗形的门楼两侧镶嵌着四幅巨大的“己略黄公祠颂”落地碑文,而最为精湛的则是门楼石构屋架上的镂空双面石雕,以及一幅幅以《封神榜》人物故事连环画为题材的石雕画。它们几乎融汇了潮州石雕工艺中圆雕、浮雕、沉雕和镂空等多种手法,结构严谨,工艺十分精美。
    穿过门楼进入祠堂,主座大厅前的天井中央建有一座歇山顶式的拜亭。其中装饰的金漆木雕当属祠堂中最大的一个看点——它以“水漫金山寺”等传奇民间故事为题材,采用连环画幅的形式,再现了白娘子与法海斗法的生动场面,虾兵蟹将、人物造型,一个个栩栩如生。而最为精巧的是木载两边的十八只金漆木雕凤凰,不仅造型传神,金碧辉煌;而且头顶梁架,
起着斗拱作用,体现了艺术和建筑近于完美的结合,构思与工艺之精妙令人叫绝。
    硬山顶式的祠堂大厅面阔3间,屋脊嵌瓷彩画。前门楣是一幅长卷式的描金漆画《郭子仪拜寿》图,它工整秀丽,勾勒纤细,层次丰富,形象逼真,充分表现了潮州金漆画古朴浑厚和华丽辉煌的工艺特。大厅内上悬堂匾“衍庆堂”,屋架为典型的“三木载五木瓜十八块花坯”抬梁式梁架结构,梁枋两端饰以形象各异的龙凤狮兽等祥瑞动物;梁柱间则穿插着以铜雀台、张羽煮海等戏剧故事为题材的木雕装饰,或黑漆装金、或五彩装金、或本素雕,使得整个祠堂显得金碧辉煌,是清代潮州建筑雕刻艺术的集中体现,被誉为“华南第一精雕木刻”。如今己略黄公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潮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所在地,还辟有“金漆木雕陈列馆”,陈列着不少难得一见的潮汕木雕精品。
三、“石雕瑰宝”潮安从熙公祠
    品味潮汕古民居,人们往往会提到一句俗语:“一条石牛索激死三个师父”——而这一典故出自有着130多年历史的潮安彩塘的从熙公祠,它被称为潮汕地区清代石雕中的顶极艺术精品而享有“民间瑰宝”的声誉。
    从熙公祠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是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富商陈旭年专程回乡所修建的资政第中的一座祠堂,它坐东向西,规模宏大,前后历时14年,耗银26万两,到清光绪
九年(1883年)才基本竣工。从熙公祠位于资政第的中央,面宽31.22米,进深42.25米,两进布局,厅堂斗拱抬架式木结构,地面铺大理石规格砖,前、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则建有廊轩,并有后包及从厝,是一座四厅相向的府第式清代古建筑。
有意思的是,陈旭年“资政”的头衔是马来西亚柔佛苏丹所封的,而他在修建潮安资政第从熙公词的同时,也在新加坡修建了一座同样的资政第——呵呵,如今这座资政第已被新加坡列为“国家第五古建筑”,1984年还专门为它发行了一套邮票以示纪念。
四、“驷马拖车”澄海陈慈黉(hong)故居
    在潮汕传统的古民居中,“驷马拖车”无疑是最规范、且最具规模的,从中轴的三进厅堂、家庙,到两侧的“四点金”宅院,而两旁四条花巷就像拖着这座豪宅的四匹马——如今在潮汕地区,要想看到这种传统的古建筑,最具代表性的也许就是坐落在澄海隆都镇前美村的陈慈黉故居了。它占地2.5万平方米,由郎中第、善居室、寿康里和三庐书斋四座大宅院组成,506间厅房彼此连片、鳞次栉比,人称“南国大观园”。
    陈慈黉是汕头近代一个颇知名的华侨,他父亲陈焕荣年轻时在红头船上打工,后与族人合伙海上营运,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香港创立乾泰隆行,专经米业和中国土特产远销南洋。
陈慈黉姚宏12岁时便弃学从商,跟随父亲来到香港打理“乾泰隆”行,同治十年(1871年)继承家业后首先往泰国曼谷创立了陈黉利行,接着又先后在新加坡、越南西贡、香港和汕头等地设立多家分行,逐渐成为当时泰国的米业大贾,一度富甲南洋,有“泰华八大财团之首”的称誉。清光绪二十九年,陈慈黉将海外事业交儿子打理后回到澄海,于清宣统二年( 1910年)始建陈慈黉故居,前后历时29年,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而不得不草草收场——尽管如此,陈慈黉故居仍以它宏大的规模、传统的建筑布局和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而享有“潮汕第一侨宅”的美称。
    走进陈慈黉故居,郎中第、善居室和寿康里三座大宅院均属“驷马拖车”式布局——居中的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厅堂、“四点金”结构,外围则是两层洋楼,从而形成一个中西合璧,内低外高的大宅院。其中又以占地6800多平方米的善居室为最,大屋带小房,大院套小院, 202间厅室加上梯楼、天桥和通廊萦回曲折,上下相通,游人初入犹入迷宫一般。而作为寿康里附属的三庐书斋则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别墅式建筑,占地799平方米,显得小巧玲珑、典雅清秀。
    在这些建筑中,无论是厅堂檐下还是山墙厝角和门窗,都装饰着不少精美的潮州金漆木雕、石雕、灰塑和嵌瓷,或“松鼠葡萄”,或“石榴水鸟”,传统的彩绘中还带有不少西式的装饰
图案和风格;而所用的玻璃和瓷砖,据说大多是当年从意大利和西班牙进口的,既有花鸟图案,又有几何图形,在通廊石柱的梁上甚至还有将英文字母点缀在花纹中的。
    有意思的是,期间陈慈黉故居曾被造反派用作关押潮汕地区党政官员的要地,戒备森严,如今墙壁上你仍能看见一些当年留下的标语、宣传画和语录。如今,作为潮汕文化的一个缩影,陈慈黉故居已成为汕头乡村的一个颇热闹的旅游热点,辟有红头船雕塑、陈慈黉家史馆、潮汕戏曲馆、木偶馆、潮汕新娘房、潮汕工夫茶馆、潮汕工艺品馆等多间富有潮汕民间传统文化特的展馆和展厅,并有潮汕木偶戏、澄海“双咬鹅”舞等表演。“黉院惠风”还被列为汕头八景之一。
    五、“民居殿堂”潮阳明安里
    在距潮阳西北约20公里的地方有个洋美村,她始建于元圣二年(1336年),原称洋尾寮,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庄背靠苍翠的铜盂小北山,前濒练江,一道“月眉池”弯踞村前,村中传统的“下山虎”式古民居方正规矩、成行成列,古古香,不过最精彩的,仍是位于村后的明安里。
    明安里修建于200110月,占地二万平方米,是洋美村一位旅居香港的吴姓企业家发家致富后,为光宗耀祖,历时三年多所修建的——中轴对称,八座“四点金”抱一座两进祠堂连
后库,五街六巷,典型的“四点金”式潮汕传统民居。据说这一建筑格局又称“九龙吐珠”,只是如今即使在潮汕地区也十分罕见了。
    来到明安里,首先是被称为“龙虎大门”的入口。典型的潮汕民居凹肚式石门楼,屋脊嵌瓷装饰,华美艳丽的门面,两侧楹联“明泰鸿图宏展,九龙拱福星;安德世泽欢聚,八骏迎吉祥”,犹如导游词的开场白,和盘道出了明安里潮汕民居的建筑特和文化内涵。
走进院落,中间是一个诺大的广场绿地,建有被称为“兜池”的池塘和花圃,右边是一条长廊照壁,左边则是一排五列、被称为“九龙吐珠”的建筑——屋面灰木琉璃瓦结构,屋脊飞檐嵌瓷点缀,楹桁之间饰以金漆木雕和油画彩绘,此外还有大量的泥粉画、石刻等潮风潮味的传统民间工艺制作,置身其间,犹如走进一座潮汕民间工艺荟萃的殿堂,美伦美奂,人称“潮汕传统民居的活教材。” 
    “潮州厝,皇宫造”,居中的玉声家祠是整组建筑的核心,也是潮汕民间宗祠的典型模式。它坐北朝南,穿斗式梁架硬山顶结构,室内红梁蓝桷,精雕细琢,饰以工艺精细、雕刻玲珑的金漆木雕和彩绚烂的油画彩绘;屋顶和封火山墙则配上晶莹鲜艳、栩栩如生的嵌瓷点缀,使得整座建筑显得金碧辉煌。三进厅堂,一进高于一进,据说寓意“步步高升”。前厅是家族聚会议事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后厅则用于供奉祖先牌位,是族人祭祀的场所。如今祠
堂内陈列着不少潮汕书画名家的丹青墨宝。祠堂后还建有“后库”,旁门上写“琴韵书声”。
    在玉声家祠两侧是对称合抱的四列八座“田”字型的“四点金”建筑。作为潮汕民居中的代表作,无论是诗书画印齐全的石门斗,还是门斗外的石雕花柱,或是檐下的凤托雀替等金漆木雕,都十分讲究。据说“四点金”源自明清时期,多为富贾和文人的豪宅,因其布局规整,工艺讲究而有“京华百姓家”的美称。
    与传统的潮汕古民居唯一不同的是,在明安里院落广场绿地前的长廊照壁上,还立有98位历代状元的墨宝碑林。据说它们是院主花了近一年的努力才收集到的。这也是潮汕地区唯一的一座碑林,它们与建筑中大量的牌匾和楹联相互辉映,为明安里带来一种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十分罕见。
    六、“潮居典范”潮安龙湖寨
    坐落在韩江西岸的龙湖寨,素有“潮居典范、祠堂千家、书香万代”的美誉——古寨始建于南宋,原称塘湖寨,旧志称塘湖市;明嘉靖年间易名龙湖寨,据说其得名源于重修的龙首庙,以及城寨内犹如龙脊的中央直街。
    作为韩江的古出海口和昔日潮州府城的潮南通衢,龙湖寨早在宋代就是潮汕平原上的一个重要商埠。明清时期商贾云集、“民物殷盛”,曾有“潮州小城”之称。祠第千家,书香万代,自
从南宋时期修建龙湖书院后,古寨人文蔚起,南宋嘉定七年,龙湖人姚宏中会试京师,考中殿试第三名探花,成了龙湖、也是潮州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探花。明清时期,龙湖寨更是成了粤东科举仕途的风水宝地,鼎盛时大小书斋多达30多处。有专家考证过,明清时期龙湖寨仅科举出身的进士、举人就多达53人;在潮州历代的180多名进士中,有19名出自龙湖。如今,龙湖古寨占地1.5平方公里,沿着韩江大堤由北向南呈带状分布。北门寨楼拱形门上镌刻的“龙湖”二字,传为清代潮州知府梁国治的手笔。两旁楹联:“龙气逶迤紫微入首,湖光环绕太乙通流”,门旁还立有一方明嘉靖年间的御倭碑记,让人顿生岁月沧桑。
走进古寨,迎面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石板直街,两旁是按九宫八卦所修建的格局工整的“三街六巷”——东面有新街、上东门街和下东门街;西面有五宫巷、隆庆巷、福兴巷、狮巷、中平巷和伯公巷;街巷的两侧则是一百多座带有潮式建筑风格的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的豪宅,其中不少为五进、乃至十进的深宅大院。 
    隆庆巷无疑是龙湖寨一条最为出名的街巷,它又被称为“客巷”,这是因为明代状元林大钦就出生在这条小巷内。传说当时林大钦的母亲程氏身怀六甲,回娘家参加喜庆,不小心动了胎气而要临产。但是按潮州旧风俗,出嫁的女子是不能在娘家生孩子的。迫于无奈,程氏只好在娘家房舍后座的灰埕井边用谷笪围起了一个临时“产房”,生下了林大钦。程氏回娘家俗
称“做客”,因此当后来林大钦考中状元后,光宗耀祖,隆庆巷也就被叫做“客巷”了。有趣的是,客巷除了出了一个状元林大钦外,还先后出了福建布政使刘子兴和太仆寺卿成子学,先后三个“贵人”,小巷也就被称为““三贵巷”了。
    除了隆庆巷,如今经过抢救性保护和维修,不少名宅、古第和巨祠都被保存了下来,如建于南宋嘉定年间,集木雕和石雕于一体的宋代建筑构件的代表作探花第;气势非凡、体现明代简约建筑风格“青砖清水墙”的林氏宗祠;建于清光绪五年,采用精美金漆木雕屋架的大夫第;将宫殿和西洋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装饰多彩、富丽堂皇的进士第等等,都是古寨颇知名的古建筑。它们雕梁画栋、装饰精美、气派非凡,且荟萃了木雕、石雕、嵌瓷、灰塑、彩绘、壁画等潮汕民间工艺的精华,不仅“潮味”浓郁,而且彰显了昔日“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尊贵与气度,被专家们誉为“潮州古建筑博览”。另外还有穷秀才夏雨来所居住的夏厝巷、带有传奇彩的阿婆祠,以及方伯第、许氏宗祠、绣衣第、天后宫等等,都带有浓郁的古寨遗韵。
    现在龙湖寨内已少有人居住了,大多数的居民都搬到寨外新建的民居,但是每逢节庆,故寨内仍洋溢着浓郁的民俗风情。
七、“宋代遗风”潮阳波美村
    坐落在潮阳西胪小北山下的波美村,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寨。它原名龙陂村,是南宋建炎年间离任的潮州府知军州事黄詹所创建的。有“黄氏入潮第一人”之称的黄詹原籍福建莆田,考中北宋大观年间进士后,出任潮州府通判、知军州事,在潮州一呆就是20多年。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黄詹任满后没有回原籍莆田,而是带着家眷落籍潮阳,开基龙陂,成为波美村黄姓的始祖。他“崇德尚贤”,设馆讲学,着述授徒,倡导“宜读于书,宜耕于田”,被视为潮州最早的一代教育家。
    来到波美村,一道斑驳的古寨墙围起了一个规模庞大且格局整齐的村落。寨墙上开有三个寨门,石雕门框,上题“物华天宝”等彩绘匾额,虽然彩绘多已凋零脱落,但仍显古古香。古寨内有明清古民居近百座,大小房屋近千间,由于年代久远,民居外迁,不少房屋都已荒废,有的墙体也已剥落,但是黑脊黄瓦,成行成排,纵横交错,犹如迷宫的格局,仍能让人联想到它昔日曾拥有的气势和繁盛。
    村寨里最具特的便是位于古寨中央,被一排排古民居所环绕的黄詹纪念祠。它的前身是黄詹早年所设学馆的旧址,明代改建为波美村黄姓始祖祠,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修,近年再次修缮,五彩缤纷、彩斑斓,是古寨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
    祠堂大门是一座牌坊亭式的门楼,雕龙画凤、金碧辉煌,门顶石雕彩绘人物古朴传神;门
匾石刻,正面“黄氏宗祠”,背面“忠孝名贤”,传为清雍正年间潮阳县令手书。祠堂内三进厅两天井一拜亭,前厅壁廊全部用石板构筑,梁架斗拱,装饰着花草鸟鱼等精美木雕。祠内廊壁还有一方清雍正十一年所立的“族规碑”,2米多高,规定了黄氏子孙的行为准则,所倡导的正是黄詹“宜读于书,宜耕于田”的祖训,以及“先德行而后文艺”的宗族文化。
    在波美村后的小北山坡上,还有一个奇特的景观——由近一千多株百年以上的古木所形成的古树林。其中最长寿的一棵槐荫树,传为黄詹当年所植,已有800多岁的树龄,如今仍枝叶茂盛;而一株植于元至正年间的梅树,数百年来年年开花发枝,早在明代就有“古梅新丛”的美誉。另外还有明嘉靖年间的杨桃、明万历年间的白茶、清道光年间的铁树等等,千姿百态,蔚为奇观,成为波美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年都吸引了10多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