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官方主流媒体,央视在影视剧的制作上,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同时作为国家形象的宣传机器,毕竟会受到多方的制肘,在拍摄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诸多的因素,局限性大,就是它的硬伤,娱乐性不能太强,强调文化的厚度和广度,则是这个超级媒体首要的任务。而地方媒体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为其创造收视奇迹奠定了基础,湖南台在这方面更是做到了极致,收视率才是硬道理。2013于正版的《笑傲江湖》本身就打着娱乐、创新的旗号,与金庸原著相去甚远,配合当下的网络造势,竟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不能用统一标准过分苛责。
[关键词] 金庸小说,影视改编,《笑傲江湖》
绪 论
科技的迅猛发展,数码产品的日新月异,使人们接受任何讯息都变得从未有过的便捷。尤其是影视因其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被大众所喜爱,成为受众人最为广泛的媒体。在这些影视剧作品中,武侠剧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几千年来,人们行走江湖、快意恩仇的无限幻想,在这里
得到了尽情的释放,金庸武侠电视剧在各地的热播即印证了这一点。上世纪50年代,金庸小说改编影视剧首先在香港拉开帷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随后长达半个多世纪里,无论观众还是改编者们,对金庸武侠电视剧的热情有增无减,一轮又一轮的翻拍高潮便是最好的佐证。
大陆学者对金庸小说的研究起步虽然比较晚,但成果斐然,时至今日,研究金庸小说的各种论著琳琅满目,“金学”更成为一门完整的研究体系。陈墨、冯其庸、严家炎、钱理、章培恒、陈平原、刘再复等专家学者都有这方面的著述。自上世纪中期对金庸小说的影视剧改编开始以来,在近半个多世纪里,曾经创作了多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所差异,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对原著不同程度的背离。这种改变差异的产生来自于多方面的原因:有不同地区的影响,有时代潮流的追求,有标新立异的自我创作.....不一而足。金庸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时间跨度长,参与的创作团队多(内地、香港、台湾,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也都有涉及),由此产生了多个版本,为了读者和观众能够更贴切的了解金庸武侠小说影视剧改编的历程,客观地看待近年来影视剧创作的变化,本文主要以央视2000年张纪中版、湖南台2013年于正版的《笑傲江湖》为例,来分析这两部在不同时间拍摄的风格迥然不同的金庸作品,有针对性、多角度分析原著小说与改编剧本和不同版本间的差异,研究金庸武侠小说影视剧改编的方向。
从影视剧内容改编、收视体心理等方面对金庸经典电视剧版本进行比较,通过研究探讨,总结出社会环境和观众娱乐取向对影视作品创作的重大影响。
一.金庸小说与金庸武侠影视剧的改编
1.金庸武侠小说的精神层面
在影视剧不是很普及的年代,金庸武侠小说是我们生活最为难忘的记忆,时至今日,尽管网络小说铺天盖地,爱情,玄幻,穿越充斥着我们可以看到的每一个角落,但都无法遮盖金庸武侠巨著的光芒,可以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武侠小说。”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主人公都会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精忠报国”的名族大义往往贯穿于整部作品,这也是金庸武侠小说有着区别于古龙、梁羽生等其他武侠小说的鲜明特点。个人利益在民族大义之下,毫无条件的做出让步或牺牲。郭靖、杨过、萧峰,可以放下个人恩仇,不计前嫌,虽然他们的性格、经历千差万别,但却能在这种高层次江湖侠义精神的熏陶下殊途同归,所以,真正的大侠都有一条曲折的成长之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家智慧和武学的最高境界完美融合,大大提升了武侠作品的内在品味。道家与儒
家的思想精髓就这样简单的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这些江湖处事的规则也我们现代社会价值观竟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在欣赏金庸作品的时候,完全没有那种冷酷到绝望的悲伤,让我们始终坚信,风雨过后是彩虹,这种积极向上理念,在当今社会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金庸武侠小说人物特
金庸在他的作品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金庸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气象万千,既有性格单一的‘扁形人物’,也有性格丰满的‘圆形人物”。这些人物不仅可以用书籍著作去分类,也可以用武功,性格,信仰去分类。郭靖与萧峰虽书出不同,但都具有正气凛然、肝胆照人的英雄豪气,即使这样,作者在人物刻画上也不尽相同,所以他们在性格上一个稍显木呐,一个粗犷勇武。金庸也常在曲折离奇的江湖际遇或复杂多变的恩怨纠葛中对人物的人性、人情、人心、人生进行深入刻画。《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本是率性洒脱、无意于权势的热血青年。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被迫卷入权利纷争的江湖世界,在打击与磨砺之下艰难成长,最终笑傲江湖。同时,金庸笔下的人物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世界,处处透露出作者感悟的人生哲理。他们可能只是一些小人物,但又热爱琴棋书画,善于吟诗作对;张无忌、袁承志等,皆是品格高尚、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君子、侠士。即使是一
些反面人物,有时也会在不经意显露出一丝善良和无奈,我们很难武断的下结论,以善恶的尺度来区分他们。这种突破,改变了我们对人物认知的观念,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金庸小说作品的影视改编的历程
起步于香港的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经历了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粤语片时期,二十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邵氏改编期,以及二十世纪90年代后由徐克带动的“新武侠电影”时代。特别是1990年,由徐克监制,胡金铨执导的《笑傲江湖》被誉为“新武侠电影的开山之作”也被一些学者赞誉为迄今改编最为成功的金庸电影。此外,由王晶编导的《鹿鼎记》,幽默搞笑的风格,也吸引了很多观众。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末,《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飞狐外传》、《碧血剑》、《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等作品陆续上演,但影片中将金庸原著儒雅的风格完全抛弃,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语言方式的调笑与搞怪。同期的王家卫作品《东邪西毒》,算是当时金庸武侠电影创作中的一个异类,也为武侠片制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后来的《卧虎藏龙》、《英雄》等影片都受到其很大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金庸小说用电视剧的方式来诠释比电影效果更好一些,电视剧的容量,长度更
能完整的讲述其武侠故事。上世纪70年代,香港就开始了金庸作品的电视剧创作,1983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年,《射雕英雄传》的上映,内地观众第一次从屏幕上看到了鬼灵精怪的黄蓉和憨厚朴实的郭靖,此后,《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等先后被改编成电视剧,且有诸多的版本。观众在欣赏精彩的故事时,也被电视剧中或多或少的一些历史背景所吸引,正是金庸渊博的国学知识,有优秀的原创剧本,所以改编电视剧观赏点很多,令广大观众痴迷。 除了多次被翻拍,香港对各个版本、作品的翻拍都早于内地。“近水楼台先得月”,这自然与金庸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经济较发达,思想开放,民众文化水平高,这些因素也为其提供了良好创作环境。
由于大陆特殊的社会环境,金庸影视剧改编的起步时间比较晚,二十世纪初,才由央视投资,张纪中制片,一系列金庸武侠作品电视剧陆续上映。而其中最先投拍、最先面对观众进而最先引起争议的就是《笑傲江湖》。
二 金庸经典之作的创作背景以及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意义
1. 金庸经典之作《笑傲江湖》的创作背景
其实,《笑傲江湖》并不是金庸被改编最多的作品,只是这部经典之作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每一次改编,必然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就连央视在决定拍摄金庸武侠剧时,就首先选择了《笑傲江湖》,我们如果熟知那段历史,了解经典创作的背景,就可以看出,央视的选择绝非偶然。
国人一直都有浓厚的侠义情结,这自然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中国长达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帝王的更迭,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对任何人都是诱惑。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就是这个国家的缩影。所以就有了东方不败,岳不,左冷禅,任我行这些为了权利不择手段的武林人物。在中国那个特殊的时期,任何一个关注中华民族前途的学者都不可能置身世外。做为文艺界的领军人物,金庸把自已的观点融入到这部所谓的“政治”小说中,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的批叛,并以传统道义影响着一代人,所以,令狐冲这种身处社会底层,有着种強烈的正义感,敢爱敢恨的真性情,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从这点儿来说,金庸把中国文化的教化功能运用得非常成功。所以,以影视作品全方位演绎金庸作品,让这种影响更加深远,显得很有必要。
《笑傲江湖》的创作时间是1967年,正是中国的“”时期。那个特殊的年代,是当时任
何文学作品都绕不过去的。虽然金庸当时身在香港,但对于当时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评价,因为敏感,所以必须谨慎。作品中没有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有显著地区别,可能就是出于某种“避嫌”的需求吧!巧妙的抛开这层顾虑后,在作品中酣畅淋漓的表达自然就水到渠成。它是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中唯一的、被公认的“政治小说”。作品所表现的强烈的权力斗争意识,故事里塑造的英雄更像一个个政治人物。在作品中渗透强烈的政治意识,这也是《笑傲江湖》和其他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
央视选择这样一部作品作为尝试,自然是出自多方面的考虑,无论是作品的风格,还是作品的文化底蕴,都与央视主流媒体的沉稳、大气的风格相吻合。这样能否通过严格的政审也就自然不是问题了。
2。 金庸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意义
现代科技在影视创作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影视作品的表现力有了质的飞跃,全新的视觉感受,让从事文学作品影视剧改编的制作者们乐此不彼。虽然我们有理由沉醉在文字带给我们的温馨享受中,却不能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熟视无睹,网络的迅猛发展,一切影视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充满活力。同时,翻拍武侠小说影视剧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也不容小
觑,这可能也是武侠小说一次次被翻拍却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信绝大多数金庸武侠迷在观看电视剧之前已经阅读过原著了,那么观众对电视剧会有哪些期待?在观看一部已经有所了解剧情的电视剧之初,观众总是情不自禁的探寻电视剧与原著之间的联系。所以,小说的影视剧改编都会面临着确定的影像与作者的创作想象、读者的阅读想象是否相吻合的难题,以及转换成影像后,影视剧作必然要删减去原作中众多的非造型因素,弱化了读者的感受方面的影响。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给观众以惊喜,面对这样的难题,任何一位编剧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部电视剧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创作者们如何费尽心思,特立独行,在于要得到观众的认可。脱离了观众的心理期待的创新,脱离了故事的基本框架,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同感,这无疑是失败的。在改编作品与原著之间寻求平衡,满足原作者与观众的期待,这是改编电视剧永远存在却又无法逃避的难题。在这种平衡矛盾的过程中,不论是观众的欣赏水准,还是创作者的艺术水平,都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笑傲江湖》的影视剧创作
1.张纪中版《笑傲江湖》
金庸在对待自己小说影视剧改编的问题上,态度是积极的,也是充满了期待。所以在央视投拍《笑傲江湖》时,面对这个超级媒体,“版权我只要了他们一块钱,完全是象征性地卖,等于就是赠送的” 。然而事与愿违,央视在对金庸这部经典之作进行影视剧改编的创作当中,出于种种目的,增加了很多情节,脱离原著的地方也不少见。这令金庸先生很是不满,作为一代大家,金庸对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有着顽强的坚守,尤其是大家十分认可的作品,更需要用心呵护,改编与原著作品的背离,会导致观众有更多不同层次的理解甚至歪曲.作为原作者,金庸先生评价央视的《笑傲江湖》时,认为央视版《笑傲江湖》内容修改得太多,当初他在电视剧开机前,就曾跟编剧提出,要忠实原著,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适当的删节但不要作过多的添加。但在最后的电视上,增加了太多的情节,有的甚至脱离了原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