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名家名作》·研究
[摘  要]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作品备受读者喜爱,因此多次被进行影视化改编,近期热播的《人生之路》便是根据路遥小说《人生》改编创作的。从小说主题、小说人物形象与剧中人物形象的对照以及该剧在当下的社会意义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探究路遥小说影视改编的意义与影响。
[关  键  词] 路遥;影视化;《人生》;《人生之路》
浅谈路遥小说《人生》影视化改编的意义
——以电视剧《人生之路》为对照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
吕    蓓
当代作家路遥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大众读者的喜爱,他的短篇小说《人生》早期在中央电视台被广播,之后又被改编成电影,可以说因为《人生》的爆火,让路遥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路遥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这或许也是他的小说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搬上大荧屏的原因之一。
一、路遥的小说《人生》
《人生》是路遥于198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陕北农村新青年高加林人生的起起伏伏为主要叙事情节,生动刻画了高加林离乡与无奈再回乡的生活处境,以及他与两位女性巧珍和黄亚萍之间的情感,最终因为社会环境与个人因素等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路遥通过小说向我们展现了新农村青年在当时想要离开贫瘠的家乡的强烈愿望,以及所遭遇的种种曲折。但作者也通过高加林的悲剧启迪我们年轻一代:无论外在环境如何难以突破,人在关键时候的选择不能错,不能放弃生活的原则,不能将最宝贵的良心丢弃,否则一旦摔了跤,便会对人生造成巨大的阵痛。正如柳青所言,毕竟人生紧要处只有几步,但凡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可以影响一生。
二、电视剧《人生之路》
前段时间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人生之路》便是取材于路遥的短篇小说《人生》。影视的创作需要适应当下的人文环境,迎合大众的审美,因此在进行影视剧本创作的过程中有意增加了更多的戏剧冲突。在电视剧《人生之路》中,编剧延续了路遥小说的主题与主要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但也进行了部分改动,编剧将高加林的命运置于更大的阴霾下,在剧中的高加林考上大学,但在高明楼的操作下被高双星所顶替。之后高加林的人生便在另一条轨道上缓缓前进,善良的农
村女性巧珍在他最失意的时候陪伴他,他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走出了落后闭塞的黄土地,在现代城市中站稳了脚跟。电视剧巧妙地运用影视技法为我们完成了小说中未完待续的故事。剧中
不仅侧重对高加林形象的刻画,还对巧珍这位个性鲜明的农村女性进行了丰富加工,使其备受读者的喜爱。
在笔者看来,电视剧《人生之路》不止是一次简单地对小说的继承与改编,更是一次在符合我们当下社会价值体系的背景下对小说的续写。这部剧的成功实现了文学与影视的双赢,其让读者对小说《人生》再次展开关注并重新思考它在当下的社会意义,也让当下的观众在众多驳杂但又无意义的影视剧目中收获了一部良心剧。
三、小说人物形象与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对照(一)与命运抗争的高加林
小说中的高加林高中毕业之后在马店小学当民办教师,但这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毫无任何征兆地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这份工作给了高加林太多的希望和舒适感,民办教师过几年说不定就有机会转正,那样他就彻底摆脱了自己的农民身份,工资可以维持他们一家的基本开销,甚至可以有余钱满足自己抽纸烟的爱好。现在他感觉一切希望都破灭了。他无法接受自己已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事实,刻意穿得破烂将自己扮成农民形象,干活的过程中不要命地出力将两只手磨满了血泡,就像是用最直接的痛感来告诉自己接受现实。他的父母不忍心他折磨自己,让其去卖馍,在去卖馍的路上,经过城乡交界的水泥路时他目睹了庄稼人向县城涌去用简单的物品去换取生活开销的百态。这一刻他也成为其中的一员。他想起曾经作为一名老师的潇洒,瞬间心里就像有无数虫子啃噬般难受,卖馍时需要吆喝,即使再三演练,但在走进县城后他依旧无法喊出简单的
131
二字。无论是下地干活还是去县城卖馍,对高加林来说都是无比艰难的,不仅是因为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强烈自尊心,更是因为他内心明白,适应了这一切便代表了对命运的接受。也正是由于内心的不甘,他纵然知道去县城做记者不符合正当途径,但依然牢牢抓住了这个有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这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成为城市人与国家干部的满足感。县城就是他眼里的大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可以实现人生价值。他努力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事业蒸蒸日上。在感情上,他也发现城市女孩黄亚萍和他各方面都是那么的合适,她身上弥漫着一种非常神秘的魅力,他知道和黄亚萍在一起将是自己生活道路上重要的转折,是决定自己一生命运的转折。这时他便忘记了在他最痛苦、最无助时巧珍带给他的快乐与慰藉。他已经想好了如何抛弃巧珍。就在这时,克南母亲的检举让高加林所拥有的一切美好全都成了泡沫,他再次被迫回乡,回到原点。这时的高加林充满了沉重与颓丧。他把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良心丢弃了,害怕回到家乡受到谴责,但家乡的乡亲却朴实友好地安慰并接纳了他。
高加林作为受过教育的农村新青年,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强烈的自尊心。他不甘心与自己的父辈一样与黄土地打交道,渴望走出去成为城市人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的愿景是积极的,但恰恰就是在人生紧要处选择错了一步,导致了人生的悲剧。
电视剧对高加林的出生与成长经历进行了还原,剧中的高加林在失去县城记者这份工作之后回乡,这也
是他高考落榜之后的第二次挫折,但他没有颓丧,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写作爱好,后来由于他的作品获得了全国性大奖,去往上海领奖。在上海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给予年轻人的无限机会,这一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报社的工作,也成功地留在了大都市上海,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与打击之后他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因此努力学习新鲜事物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最终他扎根于上海,有了自己的事业。
剧中的高加林有过迷茫、失落与不甘心,但更多的是不放弃的持续努力与上进。剧中的高加林不只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更具备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家国情怀和博大的包容心,在上海一家报社担任记者时为了调查高考事件,他给予了受害女性坚持下去的信心。他开始关注身边人的遭遇。剧中对高加林形象的加工使这个人物有血有肉,更加饱满鲜活。
(二)朴实而又博大的农村女性刘巧珍
小说中路遥笔下的巧珍是美丽善良的,是单纯无私的,全身心地暗恋着高加林,但她也同别的农村女性一样没有多少文化知识,是单调的。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对爱情坚贞,敢爱敢恨,独立自主,坚强乐观地面对着生活。
小说中巧珍爱慕有才华的高加林,在得知高加林失去了民办教师的身份之后对到街上卖馍很难为情,她假装偶遇并用自己的办法帮他把馍换成钱,并为他准备了渴望已久的纸烟。两人一起回家的路上她勇敢
地向高加林袒露了自己对他的爱意和想与他过日子的想法。得到高加林的同意后,她开始做出改变,她不在乎旁人对她的冷嘲热讽,为了爱情大胆地做真实的自我。高加林进城之后她分手时,她即使感到痛苦,但依旧表现出了善意,没有责备高加林一句。她没有死缠烂打,而是学着放下,接受了现实,也没有变得一蹶不振。她告诉自己要好好活人,嫁给马栓之后便开启了新生活。高加林最后灰头土脸地回乡时,巧珍的母亲和大为了给巧珍出气想要在田间地头奚落高加林。巧珍知道后果断地拦住了她们,并去高明楼求情,希望能让高加林重回教师岗位。她爱得无私,并一如既往地善良地对待高加林。
在剧中巧珍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做手术来到了上海,她在经历了丈夫意外去世的阵痛之后依旧热爱生活,通过自己的手艺开了面馆,承包了学校食堂。她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从不弄虚作假,靠自己的努力治好了孩子,也将自己的妹妹从痛苦的婚姻中解救出来。她即使自身不富裕,但还是捐赠了当时照顾的阿婆留给她的房产,作为无家可归老人的住处。她在遭受了生活的打击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她用自己的勤劳与善良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境遇,也影响着身边人,让广大观众感受到了新时代农村女性健康、乐观、积极的一面。
(三)生活在沉重阴影下的高双星
电视剧《人生之路》中塑造了小说中所没有的高双星的形象,剧中的高双星是高明楼最喜爱并给予深厚希望的二儿子。他也是与高加林一起长大的好兄弟。高考失利后他接受了父亲卑鄙的操作,顶替了高加
林的大学名额。他在学校刻苦上进,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为了摆脱高加林身份的影响努力地考取了研究生,后来还成功地考取了公务员,在上海结婚生子并建立了自己的家。看似一切都在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但在高考顶替被揭穿的那一刻,一切都成了虚妄。高双星最后的结局就如同小说中高加林的悲剧结局一样,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要紧几步错了之后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悲惨结局,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与正当途径获得的幸福才是让人心安与值得追求的。
四、小说与剧中对爱的弘扬
在小说与剧中都塑造了一对爱子的农民夫妻。高加
132《名家名作》·研究
林的父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们区别于其他农村父母,没有阻挡高加林追求愿望,尊重了他的选择,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在小说中,母亲看见高加林回来了,“赶紧把端上炕的玉米面馍又重新端下去,放到锅台上,开始张罗着给儿子炒鸡蛋,烙白面饼”。父亲看见儿子回来,那像核桃皮的皱脸立刻笑得像花,他欢喜地看着儿子。他们心疼儿子,舍不得让儿子那双细嫩的用来写字的手干农活。剧中高加林刚到上海时,他们担忧高加林没有足够的钱在上海生活,即使在自己生活拮据的情况下也不忘给儿子每月寄钱。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高加林父母的爱是那么淳朴无私,让人敬重。高明楼对孩子的爱则让观众感受到了自私与毁灭。小说中的高明楼“人不正派,仗着有点权,欺上压下,已经有点‘乡霸’的味道”。剧中的高明楼更是如此,为了自己的家族与儿子有一个好前途,便昧着良心与马占胜联合操作让高双星顶替了高加林上大学的资格。因为他的自私,便改变了一个渴望走出农村的青年的命运。最终高明楼入狱,儿子丢掉工作并失去了幸福美满的家庭。他对孩子的爱带给孩子的是人生的毁灭和长期以来生活的不安。
在小说与剧中不只为我们展现了亲人之间的爱,更有农村青年之间朴素的爱情。小说中侧重描写了巧珍对高加林不求回报的全身心付出的爱,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女性对爱情的义无反顾。在剧中的爱情叙事可以称得上是匠心之作,很好地起到了推进剧情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照映现实生活的审美作用。剧中除了还原小说中巧珍与高加林的爱情故事,也增加了对巧珍与马栓的描述,在剧中马栓一次次地去巧珍家向巧珍父亲表达想迎娶巧珍的愿望。高加林抛弃巧珍后,马栓不顾家人的反对坚定地迎娶巧珍,他承诺要让巧珍过上好日子并尽力工作以实现他对巧珍的承诺。他们普通琐碎的夫妻日常映照了现实中大多数为改善生活努力奔波的平凡小夫妻的生活现状。
无论是优秀的小说,还是受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剧,总会让人领会不同的亲情与爱情,看似普通但总让人觉得回味悠长。
五、电视剧《人生之路》在当下的社会意义
(一)激起广大观众对经典的关注与重读
文学经典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最为震撼人心、最具永恒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文学经典与否取决于文学作品的艺术质地,只有那些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原创性、高度审美价值及道德规范的作品,才有资格称为经典。在卡尔维诺看来,“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路遥的小说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他的作品不仅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还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垂青与学校教育的认可,中国当代文学史也为他留了一席之地。他的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被看作是动态性的文学经典作品。
影视剧多次选择改编路遥的作品,也是因为他的小说影响了大众文化空间,能被大众接受,没有被淹没在浩浩书海中。但正如卡尔维诺所说,经典值得被多次重读,我们有时只是基于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但当再回过头读时又能发现它们的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这次对路遥《人生》的影视剧改编与续写就是令我们感到新颖的,有助于促使我们再去重读《人生》,置身其中去建立与高加林、刘巧珍人生的联系,去关注这部作品背后的文化并去认同它,从而通过思考他们的人生去建立自己在所处时代对人生之路的认知。重读的同时我们理解着路遥、感悟着路遥,对高加林产生了共鸣。
(二)给予当代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当下的年轻人面对着生活的不易与艰辛,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与激烈的竞争,这时或许对高加林的生活更能感同身受。剧中的高加林经历了各种磨难与挫折,在本不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上依旧活出了自我,活出了精彩的人生。尽管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过小岔路,但及时纠正,也没有因此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很多人遇到困境轻易选择“躺平”,选择逃避,但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我们要像剧中高加林、刘巧珍一样积极面对生活、热爱生活。剧中的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给予了我们在困境中心灵的慰藉。
路遥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使其受众更广,拥有更加庞大的读者。我们在当下阅读经典,看有意义的影视剧,能使我们在浮躁的社会中拥有和谐丰富的平静内心,保持对生活的热忱。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2]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3]于晨曦.路遥小说的经典性与经典化路径论析[D].保定:河北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吕蓓(2000—),女,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