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英文名:Mesozoic Era;时间:距今约2.5亿年~6500万年)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中文名称:中生代
外文名称:M esozoic Era 别名:恐龙时代时间:距今约2.5亿年~6500万年
中生代名称:
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提
主要动物:恐龙类、se龙类、翼龙类等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se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
,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Age of the Reptiles)。
中生代植物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裸子植物仍占据着重要地位。中生代末发生著名的生物绝灭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绝灭,菊石类全部绝灭。有人认为生物绝灭事件与地外小天体撞击地球有关,但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中生代蕨类植物
古生代与中生代
古生代时的盘古大陆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开始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但是没有完全分开。南部大陆开始分为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
古生代末期,联合古陆的形成,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陆相沉积分布广泛。中生代中、晚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形成欧亚、
北美、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印度等独立陆块。并在其间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极海。
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块漂移加速,在具有缓冲带的洋、陆壳的接触带上缓冲、挤压,导致著名的燕山
运动(或称太平洋运动),形成规模宏大的环太平洋岩浆岩带、地体增生带和多种内生金属、非金属矿带。中生代气候总体处于温暖状态,通常只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差异。
地球板块从古生代到中生代的变化
中生代末期的大灭绝
中生代末发生了白垩纪灭绝事件,50%的生物灭绝,包括所有的恐龙。
中生代爬行动物
大多学者认为有一颗彗星撞击地球,引起特大气候变化,很多动物,尤其是冷血动物,无法适应低温而灭绝。可是为何当时鳄鱼一类的冷血动物却存活,还是无可解答。
物种进化史
中生代早、中期的一些小型爬行动物已经进化成了原始哺乳动物和原始的鸟类,这些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最终进化成了现在的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包括我们人类。
古生代动物三叶虫
三叠纪
地球上的一批物种灭绝往往也是为了迎接下一批高级物种的到来。时空继续穿梭到了三叠纪,这时候的
地球已经跨入了中生代。相比昔日(古生代二叠纪)它更充满着活活生机,在古海洋,凶猛的食肉性萨斯特鱼龙正捕食着其它海洋猎物,对于它来说,三叠纪的海洋成了它的“免费餐厅”。在整个中生代约占百分之七十的大部分时间,它一直担任着海洋中的重要角se。这时候不存在四大洋。陆地则是由今天世界七大洲全部相连整合在一块的完整联合古陆。加斯马吐龙(生活于三叠纪初,一种庞大的水陆两栖动物,食肉类,为现代鳄鱼和美洲鳄的最早祖先)。在这块泛大陆北部,一支庞大的水龙兽族正缓缓向南迁徙。这是一种似哺乳爬行类,它们看上去很像三千万年后才出现的恐龙,但是与恐龙不同的是这些早期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和我们人类的直系祖先——哺乳动物反而更加接近一些,它们与蜥蜴和鳄鱼的关系反倒不是那么密切。当然,它是包括人类在内现代哺乳动物的直系血亲,由二叠纪时期的穴居动物二齿兽进化而来,在二叠纪物种大灭绝时,它因其个体小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加上前肢擅长掘土打洞,从而躲过了那次灾难并且存活了下来。
在森林深处,似乎一个并不起眼的物种注定将要彻底改变未来地球上生物的面貌,并开启一个新的爬行动物时代,为一个有史以来最强盛“帝国”的诞生奠定基石。这个时候正是距今2亿4千万年左右。在我们今天的南非密布着广阔的丛林,那儿是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天堂。在这里,一种身高不到一尺、能后腿站立奔跑、速度敏捷,专以捕杀昆虫为食的小型食肉类——新巴士鳄正繁忙活跃于丛林的各个角落,它发达腿部的髋骨使其具有超强的跳跃能力,既可以准确有效地掠捕飞行中的蜻蜓或其它昆虫,也能够以闪电般的奔跑速度轻易避开食肉天敌的威胁。因小巧的身体加上灵敏不凡的“身手”,让它成为密林中
无可比拟的捕食冠军。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在这个早期三叠纪丛林里到处奔跑掠食的小家伙会在未来三千七百多万年后主宰整个世界,并称霸地球的陆地、天空和海洋。它们就是我们人类今天熟知的中生代地球霸主——恐龙(意为恐怖的蜥蜴)。后世恐龙家族中的王牌杀手霸王龙,还有素食性巨无霸梁龙、腕龙、以及各种大型蜥脚类爬行动物都由当初这个身高不足一尺的小精灵新巴士鳄进化而来。它就是恐龙与鳄类爬行动物共同的祖先。
早侏罗纪
时光这时继续穿过三叠纪,进入大约2亿年前的早侏罗纪。自此,“龙行天下”的时代已经开始了。从早侏罗纪一直到晚白垩纪的一亿四千万年时间(这几乎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时间的150倍),地球一直是“龙的天下”。爬行动物统治着陆地、天空和海洋,它们自由穿行无阻如入无人之境。因为它是当时世界的霸主。就如今天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的地位一样,属于大地骄子、地球的王者。除了发生重大自然灾难,几乎不可能让它退出地球舞台,更没有机会出现能够替代它的物种。这个时期被称之为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也称为——恐龙时代。在那个“龙的世界”里,没有其它任何物种的发展余地和空间,早期哺乳类动物为了自身安全只能生活在地洞里,往往到了夜间才能偷偷摸出来食物吃。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地球的气候条件极其温暖潮湿,一年当中没有四季的概念,只有旱季跟雨季,古大陆版块已经由当初相接拼凑在一块的超大古陆而逐步分裂飘移,并形成了最初四大洋的雏形。中生代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应植物生长。侏罗纪中晚期,地球上广泛覆盖着极其茂盛的裸子植物和蕨类。这也是素食性恐龙丰盛的食物天
堂。每年雨季来临之前,生活在今天南美洲的喙嘴翼手龙都会飞越大西洋来到今天的法国西海岸寻它的异性进行交配。这时候的大西洋只有300公里宽,雄性翼龙在飞越大洋的途中,会不时的贴近海面啄食海水中跳跃的鱼类来补充体力,而且随时存在被恐怖的海洋杀手滑齿龙吞食的危险。在飞达目的地时,翼手龙已是精疲力竭。往往要休息一个多星期才会去寻觅自己的配偶。
白垩纪
鸟类名称
时间大约又划过了将近七千万年,地球到了白垩纪时代,陆地上仍不断上演着“弱肉强食”,两只凶残的霸王龙这时候正在相互争夺撕咬着一头伪君龙。这是今天人们最熟知的白垩纪冷血杀手。由于它超大的体积与强有力颌骨的锋利嚼齿,被它一口咬下的食物相当于现在一整头强壮公猪的体积份量。然而并非所有的食草恐龙都会成为霸王龙的“盘中餐”,霸王龙奈何不了甲龙。白垩纪晚期的地球气候已较先前恶劣,由于长年干旱,使得大批植类死亡。食草恐龙因为无法到足够的食物充饥而导致数量锐减。随着素食恐龙的大批消亡,自然食肉恐龙也就断了食物来源。然而“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世间万物一旦发展到顶峰,再往前便是下坡路了。恐龙家族在这个时候已经走到了尽头。大地仿佛预示着未来的某一个时期将会重演一回二叠纪末的“大屠杀”,大约在距今6500万年前,一颗名为“尤卡坦”直径约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在了今天的墨西哥境内。几万颗威力的爆炸在顷刻间发生。这场“天地大冲撞”毁灭了地球上许多生命,也结束了恐龙时代。
今天尚存的动物
但恐龙并非“完全灭绝”,早在侏罗纪就有一部分恐龙飞上了蓝天,身体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躲过了大灭绝。它们就是今天的各种鸟,鸟类是恐龙的直系后代。
中生代哺乳动物及其化石
爬行动物也并非完全灭绝,有相当一部分爬行动物因为其体形小巧便于藏身,加上它们对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从而躲过了那场浩劫,并且一直存活到现在。今天,这些爬行动物仍然生活在我们的地球上。它们就是茂密丛林中的伪装高手变se龙,栖息在我们卧室墙壁、天花板上的小型蜥蜴科目——壁虎,令人胆寒的蛇和鳄鱼,还有行动迟缓的乌龟等等。
#地质年代
中生代(距今约2.5亿年~距今约6500万年)Mesozoic Era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
中生代(Mesozoic)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最早是由意大利地质学家Giovanni Arduino所建立,当时名为第二纪(Secondary),以相对于现代的第三纪。在希腊文中,中生代意为“中间的”+“生物”。中生代介于古生代与新生代之间。由于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
物时代(Age of the Reptiles)。古生代末期,联合古陆的形成,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陆相沉积分布广泛。中生代中、晚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形成欧亚、北美、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印度等独立陆块。并在其间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极海。
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块的漂移加速,在具有俯冲带的洋、陆壳的接触带上俯冲、挤压,导致著名的燕山运动(或称太平洋运动),形成规模宏大的环太平洋岩浆岩带、地体增生带和多种内生金属、非金属矿带。中生代气候总体处于温暖状态,通常只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差异。中生代的年代为2.51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开始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结束于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前后横跨1.8亿年。中生代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纪:
三叠纪(Triassic):2亿5100万年前到1亿9960万年前。
侏罗纪(Jurassic):1亿9960万年前到1亿4550万年前。
白垩纪(Cretaceous):1亿4550万年前到6550万年前。
中生代的下界限是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灭绝了当时的90%到96%的海洋生物,与70%的陆生生物,也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灭绝事件,因此又称为大灭绝(Great Dying)。中生代的上界限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可能是由犹加敦半岛的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造成,此次灭绝事件遭成当时的50%物种消失,包含所有的非鸟类恐龙。
中生代也是板块、气候、生物演化改变极大的时代。在中生代开始时,各大陆连接为一块超大陆-盘古大陆。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进一步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南部大陆分裂为南美、非洲、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只有澳大利亚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中生代的气候非常温暖,对动物的演化产生影响。在中生代末期,已见现代生物的雏形。
古生代晚期的大陆位置相当不明确,而科学家以能大致推算出中生代的各大陆位置。在中生代开始时,各大陆连接为一块超大陆-盘古大陆。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南北两片,北方的劳亚大陆,与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各大陆的分裂形成大西洋沿岸的被动大陆边缘,例如美国的东部海岸。
在中生代期间,各大陆逐渐移动到接近现在的位置。劳亚大陆分裂为北美和欧亚大陆,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分裂为南美、非洲、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只有澳大利亚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印度在新生代时期与欧亚大陆碰撞、聚合,形成喜马拉雅山脉。
气候
三叠纪的全球气候较为干旱,季节性变化大,尤其是盘古大陆内部;自石炭纪晚期开始,全球的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这段时期的海平面低,可能助长了极端的气温。由于水的比热高,大体积的水体可以稳定气温,尤其是海洋,而邻近大规模水体的陆地气温变化较小。由于盘古大陆的内陆区域离海洋很远,这些地区的气温变化非常大,可能有广大的沙漠。大量的红层与蒸发岩(例如盐),支持这个理论。
在侏罗纪时期,海平面开始上升,原因可能是海底扩张的加速。新形成的海洋地壳,使海平面上升至现今的海拔200米左右。此外,盘古大陆开始分裂,形成特提斯洋。气温逐渐上升、稳定。由于各大陆接邻海洋,沙漠缩小,大气中的湿度增加。
白垩纪的气候状况较不确定,也较多争议。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使热带与极区的温度梯度较为平顺,各地区的气温差异不大。平均气温高于现今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