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昌:
什么是元宇宙概念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把“小蘑菇”做成致富大产业
从2014年开始,常明昌团队在临县开展食用菌科技扶贫,全县香菇产业从零起步,到目前已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位于临县城庄镇的千山菌业有限公司是山西农业大学认定的协同创新基地,同时也是临县香菇种植技术和品种的示范基地。公司总经理高永军开心地说:“是常明昌教授给我们送来了技术,帮我们选准了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能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食用菌产业,公司走上了绿发展之路。”
近几年,常明昌一直奔波在山西农业大学和临县之间,指导成立了临县食用菌协会,每年定时组织全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企业和合作社进行4~5次集中培训,还要随时根据种植户反馈的情况,筛选更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不断调整优化技术操作流程。
不仅仅是在临县,从2005年至今,常明昌率团队先后在交口、广灵、高平、陵川等40多个县(市、区)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扶贫,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创造经济效益约36亿元。他本人先后获得“中国科技扶贫十五年杰出贡献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食用菌行业科技扶贫带头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脱贫攻坚创新奖”等多项荣誉。
马天宇“看到农民朋友通过学习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有的还成了全省脱贫致富典范,我心里充满喜悦,曾遇到的困难、受过的委屈一扫而光。这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常明昌坦言。
  常明昌是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山西省食用菌协会会长,同时也是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山西省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专
家。35年来,他致力于食用菌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在山西40多个县(市、区)进行科技扶贫和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当地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数十万农户因此受益。2020年,常明昌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为山西赢得了荣誉。
文|白续宏
常明昌指导食用菌种植户
Innovation
创新 - 人物经纬
35
打通科技扶贫“最后一公里”
1992年,是常明昌科研工作的一个节点。这一年,他没拿国家一分钱,创建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开始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艰难历程。
一块空地,挖几条地沟,盖上塑料布,就是最初的菇棚。没有经费购置培养菌种需要的玻璃器皿,就借来一辆吱呀作响的三轮车,走街串巷收罐头瓶,回来再一个一个放在水里洗刷干净。
演员蒋欣
一天24小时,常明昌都守在潮湿闷热的菇棚里,根据蘑菇生长周期,耐心细致地做着烧火加热、喷水增湿等工作,连续多天不敢挪窝,生怕出现一点闪失。
“论文写得好,只是纸上谈兵;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农民可以掌握的实用技术,才充满活力。”同事孟俊龙说,这是他跟着常教授读研时导师常挂在嘴边的话。
温兆伦老婆寒来暑往,经过3年多的刻苦钻研,常明昌克服了一道道难关,掌握了一整套食用菌庭院式栽培生产技术。
1999—2000年,常明昌在安泽县蹲点扶贫,手把手地教农民陆续建成30个大型食用菌生产基地。
2002年,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常明昌筹资千万元,建成了山西第一个现代食用菌工厂化车间。
从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庭院技术模式,到农业产业化技术模式,再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山西食用菌产业从技术到规模都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一个人带起了一个学科
“常老师讲课生动,非常有激情,他传授的知识总能在生活经验中到影子。”在山西农业大学的学生里,同学们自发评出学校最“牛”的教授,常明昌排在首位。在学生眼里,这个儒雅、章子怡资料
富有激情、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的教授,是他们真心佩服的老师。
1985年,常明昌大学毕业,到山西农业大学任教。35年来,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依然倾心于真菌分类和食用菌栽培。他先后发表论文216篇,出版著作12部,培育灵芝和猴头新品种2个,率领团队完成技术标准19项。在他主持完成的7项重大科技成果中,有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山西省食用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2年,作为学科带头人,常明昌率领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创食用菌专业人才本科教育,依托食用菌科研基地在学生中播撒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火种,培养出了一批大学生成功创业和扶贫的典型,如荣获“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的黄超、荣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的江利斌等。现在,这些人已经成为科技扶贫的中坚力量。2018年2月,常明昌负责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快手网红宏楠个人资料
2020年3月,山西农业大学申报的“食用菌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正式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全国首个食用菌本科专业,开创了中国食用菌科学大学教育的先河。作为参与此次申报工作的主要成员,常明昌欣喜若狂,“这为进一步发展山西乃至全国食用菌产业、培养大量专业
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常明昌和他的大灵芝
常明昌设计的菇棚里长出的羊肚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