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互联贷款业务的合规及风控要点
本⽂纲要
⼀、从资⾦提供到⾃主风控:国内银⾏互联⽹贷款业务发展道路
⼀、
⼆、国内监管政策收紧的趋势:对于银⾏开展互联⽹贷款业务,从先⿎励进⽽规范监管趋势分⼆、
三、新的监管趋势下银⾏如何开展互联⽹贷款业务
三、
四、银⾏互联⽹贷款业务的风控模型
四、
⼀、从资⾦提供到⾃主风控:国内银⾏互联⽹贷款业务发展道路
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国内银⾏⾯临着严峻的经济环境。对公业务增长乏⼒、利润不断下降、不良持续攀升,同时利率市场化、资管新规、去杠杆进⼀步压缩了中⼩银⾏的业务空间。另⼀⽅⾯,2018年数字经济规模达31万亿,约占GDP总量的35%,超过三分之⼀,⽹民规模达8.29亿,中国数字经济驶⼊量质齐升新阶段,银⾏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转型已是⼤势所趋。(数据源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书2019年》)。同时,市场和⾏业趋势,使得银⾏必须⼤⼒发展零售和⼩微业务,因此实施转型过程中,互联⽹贷款业务成为⼤多数银⾏⾸先考虑开展的领域。
⽬前,市场上银⾏开展的互联⽹贷款业务按照客户和资⾦的来源可以粗略的分为联合贷款、引流类贷款、⾃营类贷款三⼤类型。
联合贷款类产品:指银⾏与具有放贷资质的互联⽹⾦融机构合作的⼀种互联⽹零售信贷业务模联合贷款类产品
式产品。通常互联⽹⾦融机构作为客户推荐⽅,⽽银⾏主要作为资⾦提供⽅,由互联⽹⾦融机构提供获客渠道、第⼀道风控、贷后管理等产品⽀持体系服务,银⾏则根据其与互联⽹⾦融机构的合作协议,基于可以获得的客户数据进⾏第⼆道风控。市场上常见的产品包括:微众微粒贷、蚂蚁借呗、花呗、百信银⾏联合贷等。
引流类产品:指互联⽹科技公司等第三⽅机构作为流量⽅提供客户流量,由银⾏作为资⾦提供引流类产
⽅,并由银⾏主要负责风控、贷后管理等主要产品⽀持体系服务。市场上常见产品包括:对接腾讯⽩名单产品、百度、京东流量等产品。
⾃营类产品:指银⾏⾃主品牌互联⽹信贷产品,利⽤银⾏⾃有线上渠道进⾏⾃主引流,服务于⾃营类产品:
⾃有客户,通常基于纳税数据、公积⾦数据、社保数据、电商数据等可信数据构建风控及业务策略。市场上常见产品包括:各类银⾏的公积⾦贷款、各类税务贷、以及各类银⾏主导的场景贷款等。
风控能⼒是银⾏开展互联⽹贷款的重要能⼒,对于银⾏互联⽹贷款业务的风控能⼒要求,银⾏也是经历了联合贷->引流类贷款->⾃营类贷款,从资⾦提供到⾃主风控的逐步进阶之路。
对于联合贷款,较多的合作模式和合作协议安排下,银⾏主要是资⾦提供⽅,从客户推荐⽅获得的数据⽐较有限,银⾏在风控上⾯存在⼀些限制,很⼤程度上对于客户推荐⽅机构的风控能⼒存在依赖。但是这类业务,投⼊少且上量快,也是绝⼤部分银⾏早期所选择的业务模式,对于银⾏风控能⼒要求相对也是最低的。(市场上也存在⼀些银⾏与客户推荐⽅签订了相对“更优”的合作协议,通过⾃主的征信查询,更多的客户信息获取,更强的审批和通过率决定权,在联合贷款中做到了实质性风控)
对于引流类贷款,银⾏的⾓⾊发⽣了转变。银⾏不仅作为资⾦提供⽅,还同时需要负责更多的风险管控。进⾏征信查询是必要的⼿段之⼀,银⾏需要构建相关风控模型,并且要求第三⽅机构在提供客户资源的同时,提供流量客户的信息,以辅助风控⼯作的开展,因此对于银⾏风控能⼒也提出了⼀定的要求。
对于⾃营类贷款,需要银⾏基于⾃有线上渠道进⾏⾃主引流,服务于⾃有客户,并完全利⽤⾃有资源,在充分挖掘⾃⾝内部数据的基础上,积极引⼊外部数据,构建针对性的风控机制,完全要求银⾏实现⾃主风控。
⼆、国内监管政策收紧的趋势:对于银⾏开展互联⽹贷款业务,从先⿎励进⽽规范监管趋
势分析
银⾏互联⽹贷款业务的发展主要来⾃于“互联⽹⾦融”的推动。2015年7⽉,为进⼀步使得普惠⾦融发挥作⽤,中国⼈民银⾏等⼗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随着互联⽹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促进了⾦融创新,提⾼了⾦融资源配置效率,⿎励银⾏等⾦融机构依托互联⽹技术。⽀持有条件的⾦融机构积极开发基于互联⽹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开展⽹络银⾏、⽹络消费⾦融等业务。
监管⿎励银⾏等⾦融机构依托互联⽹技术进⼀步扩⼤对外开放,由此衍⽣了多种新兴产品,也促进了银⾏互联⽹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
同时,随着互联⽹贷款业务规模的迅速增长,也暴露出部分银⾏对联合贷款风险管理的不⾜,以及通过线上平台突破区域经营限制等诸多问题。因此,监管从2017年年末,下发了⼀系列针对性的通知、意见,以规范互联⽹贷款业务的开展,也成为了银⾏开展互联⽹贷款业务的重要合规基础。
2017.12 互联⽹⾦融风险专项整治⼯作领导⼩组办公室《关于规范整顿“现⾦贷”业务的通知》:⾸次提及助贷并明确助贷的业务边界,消除现⾦贷业务出现的灰⾊地带,强调⾦融机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业务进⾏外包。
2018.4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发布《上海银监局关于规范在沪银⾏业⾦融机构与第三⽅机构合作贷款业务的通知》:限定⾦融机构与第三⽅机构的业务合作范围,明确⾦融机构在贷前、贷中、贷后应承担的主体责任。同时,提出“两个加强”:加强对第三⽅机构的准⼊退出管理,加强⾃⾝业务风险管理能⼒。
2018.11“⽹传”《商业银⾏互联⽹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商业银⾏或⾯临“强监管”。该办法对⽹贷业务资质、联合贷款⽐例、异地贷款⽐例、客户信息要求、核⼼业务管理、授信与风控等⽅⾯均提出相关要求。针对联合贷款,着重提出相关管理机制建⽴的重要性,其对联合贷款设定的出资⽐例要求将进⼀步加⼤银⾏对联合贷模型完善及相关系统建设的需求。虽然该全国性的管理办法在监管和市场之
间尚未形成共识,⽽迟迟未能发布,但是⼀些地⽅监管机构已经开始按照该办法的主要精神制定当地的监管要求。
2018.12互联⽹⾦融风险专项整治⼯作领导⼩组办公室《关于做好⽹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作的意见》:监管对风控合规的重视进⼀步加强,引导部分合规性⽋佳平台的良性退出。根据该⽂件⽬标描述,“积极引导部分机构转型为⽹络⼩贷公司、助贷机构或为持牌资产管理机构导流等”,推断助贷机构或成⽹贷平台转型的重要出路。
2019.1 浙江银保监局发布《关于加强互联⽹助贷和联合贷款风险防控监管提⽰的函》:除要求银⾏明确核⼼业务的边界外,着重提出助贷地理的边界,明确设⽴“⽴⾜当地、不跨区域”原则。
三、新的监管趋势下银⾏如何开展互联⽹贷款业务
(⼀)银⾏在新的趋势下需要怎样规划互联⽹贷款业务的发展⽅向?
银⾏需要结合⾃⾝互联⽹贷款业务的发展情况,规划未来互联⽹贷款业务的发展⽅向。
对于过往以联合贷款为主的银⾏,基于当前的监管趋势,可能⾯临相对严峻的结构调整的挑战。⽬前⼤部分互联⽹贷款业务发展较快的银⾏,其联合贷款余额基本都是70%以上。因此银⾏如果希望维持现有⽹贷规模,则需要在快速压缩联合贷规模的基础上,⼤幅提升⾃营⽹贷的规模,⽽⾃营类贷款规模的增
长通常⼜是⾮常缓慢的。
⽽对于尚未开展或正处于初步阶段的互联⽹贷款银⾏,可以考虑适当推进部分联合贷(需要满⾜实质性风控的基本前提),实现快速的财务收益,但需要同时考虑控制联合贷款的发展⽐例,并同步发展⾃营类贷款。
既然⾃营类互联⽹贷款业务是银⾏需要考虑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向,那银⾏应该怎样考虑⾃营类互联⽹贷款业务的发展呢?
基于同业调研以及对于互联⽹贷款业务的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对于⾃营类互联⽹贷款的发展,银⾏可以考虑以下⼏种⽅式:
聚焦市场已有的成熟类⾃营类互联⽹贷款产品,如公积⾦贷款、税务贷等,并结合产品特点,⾃⾝优势,选择⼀些流量⼤、流量资质好或贷款⽤途清晰的成熟类⾃营类互联⽹贷款产品,作为银⾏的重点发展⽅向之⼀。
通过⾏内存量客分析存量客户挖掘,实现将存量客户转向互联⽹贷款业务客户。通过存量客户分析实现客户分、客户特征描述、产品需求偏好分析,并基于客户产品需求与偏好分析结果,充分发掘客户与银⾏间的关联⾏为以及资⾦需求状况,实现特定体客户向互联⽹贷款业务的引流。
通过场景化构建,多场景设计,实现对于客户的全⽅位触达,并提供基于场景化的客户互联⽹贷款业务需求。场景最直接的作⽤就是引流,当客户的⾏为与场景结合在⼀起的时候,便具备针对性强、指向性明显的特点。同时,场景化还具有风控优势,通过场景可以更好的确定客户贷款意图,避免因借款意图不明确⽽造成的套现、欺诈风险。
(⼆)银⾏需要在新的趋势下构建怎样的组织能⼒?
⽬前,在新的监管趋势以及业务发展趋势下,对于银⾏互联⽹贷款业务所需具备的核⼼组织能⼒也提出了更⾼的要求。基于我们的观察及理解,银⾏需要构建“4321”的互联⽹贷款业务组织能⼒体系,即强化“四”⼤能⼒,通过“三”种实施模式,业务开展适应“两”个思维转变,并相应地建⽴“⼀”整套管理政策体系,包括配备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以此才能更有效的应对互联⽹贷款业务的发展。具体⽽⾔,四⼤能⼒包括创新的产品研发能⼒、专业的风险控制能⼒、强⼤的数据集中整合能⼒、卓越的平台建设能⼒。
创新的产品研发能⼒包括:客户需求分析能⼒、线上产品运营能⼒、场景创新应⽤能⼒、敏捷创新的产品研发能⼒包括:
产品开发迭代能⼒等。
专业的风险控制能⼒包括:反欺诈建模能⼒、贷前申请信⽤评估模型建⽴能⼒、⾃动化审核审专业的风险控制能⼒包括:
批能⼒、贷后⾃动化风险预警能⼒等。
强⼤的数据集中整合能⼒包括:以客户为核⼼将客户数据有效的集中整合,并能提⾼客户数据强⼤的数据集中整合能⼒包括:
去伪存真能⼒、数据管理维护能⼒、数据分析反哺业务能⼒、⼤数据创新应⽤能⼒等。
卓越的平台建设能⼒包括:全流程线上管理能⼒、单⼀模块独⽴运⾏能⼒、信息安全维护能卓越的平台建设能⼒包括:
⼒、⾦融科技应⽤能⼒等。
银⾏不仅需要拥有上述四⼤能⼒,还需要在实施机制上实现上述四⼤能⼒的打通。以往线上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线上业务的产品规划与开发、线上运营等职能,对于线上业务的风控、科技仍主要由风险管理部、信息科技部等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以协作与⽀持的⽅式开展。未来,银⾏可考虑通过以下三种模式,打通相关能⼒的实施:
在互联⽹贷款业务主管部门同时配备产品、风控、系统等技能⼈员,实现相关能⼒的内部打通。
风险管理部门和信息科技部门向互联⽹贷款业务主管部门派驻风控⼈员和科技⼈员,更好的实现需求的沟通与响应。
风险管理部门和信息科技部门踏前⼀步,构建针对性的协作机制,在需求排序、开发协作、联调协调、投产⽀撑⽅⾯加⼤能⼒输出,实现敏捷响应。
互联⽹贷款业务的开展需适应两个互联⽹环境下的思维转变,⼀是以“客户”体验为本的思维转变,⼆是“赢家通吃”的思维转变:
以客户体验为本:提升放款速度,提⾼放款效率,实现秒级放款;精简申请流程,省略冗余步以客户体验为本:
骤,不让客户多点⼀个按钮或多填写⼀张表格。
赢家通吃:由于互联⽹贷款业务中客户具有更⾃主的选择权,客户⼀旦丢失,再抢回则需要付赢家通吃:
出较⾼的营销成本;由于互联⽹流量公司分布不均匀,导致相关信贷业务在分⾏间分布不均匀,这时候要根据每个场景的地理特性,交由合适的分⾏进⾏营销,⽽不是由分⾏和分⾏间竞争流量资源。
针对互联⽹贷款业务,银⾏需构建⼀套适应其业务特性的管理政策体系,覆盖从信贷场景选择到问责审计全部业务运⾏和管理流程。由于互联⽹贷款业务的贷前、贷中和贷后风控将基本交由⼤数据模型结果,因此与传统信贷业务的三道防线分⼯⽐较,相对弱化了第⼀道防线的风险识别能⼒,将风险识别与
评估⼯作集中到第⼆道防线,同时也对模型验证和审计能⼒产⽣更⾼的要求。⽽由于模型使⽤中风险预估与实际风险的差异,对于业务不良率的问责也应异于传统业务进⾏重新梳理,尤其应关注建模团队的⼯作对模型效⽤的影响。
由于产品的研发能⼒在总⾏,⽽各种产品的接触以及相关资源的对接往往在分⽀机构,有效的
业务拓展需要银⾏的总、分、⽀⾏协同发⼒。因此对于考核激励机制,银⾏应该基于互联⽹贷款业务发展的需要和业务特点,针对分⽀机构在各⾃区域内构建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分⽀机构的参与积极性。例如:某股份制银⾏计划⼤⼒推动线上公积⾦贷款业务,⿎励分⾏利于⾃⾝的区域资源优势对接当地公积⾦数据,并将对接后的业务增量纳⼊分⾏⾃⾝业绩,极⼤的调动了分⾏的积极性,帮助银⾏在短期内实现了公积⾦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
(三)银⾏需要构建怎样的系统平台,以有效⽀持互联⽹贷款业务的发展⽅向?
由于互联⽹贷款业务具有“⾼并发、⾼敏捷”的特点,给银⾏传统的系统架构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互联⽹贷款业务的特点,银⾏需要构建专门的⽹贷业务系统平台,⽀持互联⽹贷款业务7*24⼩时服务、业务秒级审批处理、⾼并发率、产品快速更迭等业务特征。对于⽹贷系统平台建设,银⾏关注如下⽅⾯:
平台架构整体设计:需结合互联⽹贷款业务的发展规划,对⽹贷系统平台架构进⾏整体规划1.平台架构整体设计:
设计,确保具备⾼度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具有组件化设计、松耦合架构、引擎式部署等特点,从⽽有效⽀持未来新建产品的快速上线;
平台功能全⾯梳理:需要对于互联⽹贷款业务贷前、贷中、贷后管理所需的⽹贷平台系统业2.平台功能全⾯梳理:
务功能需求以及⽹贷平台系统的⾮功能需求进⾏全⾯梳理,确保平台功能⽀持⽹贷全流程业务开展和风险管控。并明确⽹贷平台、⼤数据平台、风控模型服务平台、业务分析系统各⾃的职责边界。
3.周边系统配套改造:
周边系统配套改造:配合⽹贷平台建设,需要考虑周边系统的全⾯改造,以确保⽹贷业务和银⾏现有管理体系的⽆缝衔接,例如:改造个贷和对公信贷业务相关系统,通过建⽴数据接⼝等⽅式,以实现客户基础信息的统⼀管理,并⽀持互联⽹贷款业务额度审批、放款及还款等信息的实时交互;改造影像处理平台,实现互联⽹贷款业务的客户⾝份验证影像、证件照⽚、营业执照影像、财务证明等资料的保存和共享;改造核⼼系统,定义与⽹贷平台的联机、批扣、对账接⼝,实现对⽹贷业务的账务核算等。
4.系统硬件⽀持能⼒提升:
系统硬件⽀持能⼒提升:为保证⽹贷业务效率,对数据传输速度、外部数据查询和导⼊速度、系统运算
速度都有较⾼要求,因此对⽀撑系统平台的硬件条件也相应提出较⾼的要求。
数据仓库系统改造:银⾏传统数据仓库仅存储⽉底时点数据,跑批后T 1备库。⽽⽹贷业务模5.数据仓库系统改造:
型对数仓的存储数据量要求较⾼,对数据长度、频率要求可能也有所提⾼,对实时或准实时数据库要求较⼤,因此配合⽹贷平台建设,也需对数仓系统进⾏升级。
(四)互联⽹贷款业务监管合规要点
⼀系列监管规定的出台,也延续了监管机构⾃2017年以来防范和严控⾦融风险的思路,也是⼀定程度对于之前互联⽹贷款业务存在的乱象纠正。通过对于相关监管合规要求的分析,结合未来对于互联⽹贷款业务的开展,银⾏需要重点关注的合规要点如下:
放款资质:监管在多个⽂件中强调“资质”的重要性,表⽰若不对放款⼈资质加以限制,将会⼤1.放款资质:
幅增加未来的管控难度,造成⾏业乱象。银⾏需要特别关注合作机构的防控资质,不能为⽆放贷资质的机构提供放贷资⾦,或与⽆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地⽅⾦融监管部门或建⽴持续的监管安排,包括但不限于进⼀步加⼤处罚⼒度以规范互联⽹贷款业务。
2.个⼈信息保护:
个⼈信息保护:《关于规范整顿“现⾦贷”业务的通知》和《关于规范在沪银⾏业⾦融机构与第三⽅机构合作贷款业务的通知》等监管通知,均明确要求要严格执⾏客户信息保护相关规定,做好客户个⼈信息保护⼯作。此外,随着近⼏年《⽹络安全法》、《信息安全技术个⼈信息安全规范》、《互联⽹个⼈信息安全保护指南》等⼀系列针对⽹络及个⼈信息安排的监管规定出台,监管对于互联⽹业务中的个⼈信息的管理⽇趋重视,银⾏也需要建⽴针对性的防范机制,并且对应的防范机制不能够仅仅停留于申请环节,⽽是需要覆盖到采集、展⽰、存储、传输、使⽤、共享、转让、公开披露及应急处置等,实现对于个⼈客户信息全周期⾏为管理的完整覆盖。
风控⾃主:监管在相关要求的明确强调了现⾦贷、助贷、联合贷的业务边界,要求消除灰⾊3.风控⾃主:
地带,强调⾦融机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业务进⾏外包,以此引导⾦融重视⾃⾝的主体责任,加强在业务各个环节中风险管理的能⼒,以及增强对第三⽅机构的管理。因此,未来银⾏需要将风控能⼒的建设作为重要的发展⽅向,提升构建⾃主风控的能⼒。从操作实施的⾓度,对于互联⽹贷款业务风控能⼒的构建,银⾏应该考虑以构建内部评级模型为主,联合第三⽅公司建模为辅的模式,并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团队的能⼒,并实现后期模型的⾃主维护与优化。
异地放款:限制异地放款,也是监管希望重点实现的规范机制之⼀。在⽹传的《商业银⾏互4.异地放款:
联⽹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曾试图规定“地⽅商业银⾏向外省客户发放的互联⽹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互联⽹贷款总余额的20%。”,对于异地放款给予了⼀定的额度和空间。
但部分地⽅局⽐如浙江银保监局在2019年初发布的《关于加强互联⽹助贷和联合贷款风险防控监管提⽰的函》,则完全要求⽴⾜当地不跨区域,坚守“⽴⾜当地、服务当地、不跨区域”的定位,也是体现了监管对于限制异地放款,加强防范⾦融风的态度。如果该规则严格实施,以往部分区域银⾏希望通过互联⽹贷款业务实现了“跨区域经营”的想法将很难再实现。(注意省级银保监局的⽂件不具有法律效⼒,即便银⾏违反相关要求,并不能作为处罚依据)。银行贷款业务
四、银⾏互联⽹贷款业务的风控模型
互联⽹贷款业务出于扩⼤客覆盖范围、提⾼客户响应率等⽬的,在客范围、信息采集等⽅⾯具有以下特点:
客范围较⾏内存量客户进⼀步扩⼤。⾃营类贷款的客范围或许与⾏内存量客有⼀定的相似度,但联合贷、引流类贷款的客范围通常与⾏内存量客差异较⼤,亦有可能是完全不⼀样的信贷⼈。
直接⾯向客户采集的信息明显减少。互联⽹贷款业务通常通过银⾏官⽹、⼿机银⾏APP、直销营销等渠道接受客户申请。⼀⽅⾯,出于客户体验的考虑,需要客户直接填写的信息⾮常有限。联合贷、引流类贷款通常只要求客户提交姓名、⼿机号、证件号等⼏⼤要素信息;⾃营类贷款的信息要求稍多,但银⾏通常将需要录⼊的信息项数量控制在⼀个屏幕范围内。另⼀⽅⾯,对于客户主动填报的信息,银⾏认为较难把控其信息真实性,因此银⾏也主动地降低了⾯向客户采集信息的数量要求。
由此,互联⽹贷款业务的风控要点与难点包括:
反欺诈风险
业务⽬标客的框定
合作平台的⽣态圈画像
客户信息的交叉核验
业务设定场景的风险分析
贷款需求真实性核验
节奏控制策略
对于不同类型的互联⽹贷款产品,风控的侧重点⼜有所差异。
(⼀)联合贷款类产品:合作⽅优选与产品组合层监控
对于联合贷款,合作⽅提供客户清单、风险排查、单⼀债项的额度定价等要素信息,甚⾄承担贷后管理与催收等环节的信贷管理,银⾏是信贷资⾦的联合提供⽅、⼀些银⾏甚⾄可以不需要⾃⼰开展征信查询。银⾏对贷款客户直接开展风险管控的空间、机会⽐较受限,因此,很多联合贷款业务的风控,将更加依赖于合作⽅的风控⽔平与管理能⼒,实际是合作⽅⽣态圈的可靠性。⽽在贷后管理⽅⾯,尽管银⾏不直接承担贷后管理或催收的具体流程⼯作,但仍掌握联合贷款业务的贷后数据,可以对产品组合层⾯的表现进⾏风险监控。
因此针对联合贷款,银⾏可把握风险管控环节包括:
合作⽅优选:对合作⽅进⾏⽣态圈画像,定位合作⽅实⼒。建议银⾏优先选择头部合作⽅机1.合作⽅优选:
构,有筛选地审慎选择腰部合作⽅机构。头部合作⽅机构⼀般具备如下特点:客覆盖范围⼴,有⾃成⼀体的业务⽣态体系,掌握的客户信息维度较为丰富,具有稳定的数据来源,对交易⾏为和回款现⾦流可监控,此外,头部合作⽅机构⾃建夯实的风险管控团队,通过⾃⾏维护的第三⽅信⽤评分、客户特征标签等⽅式对客户进⾏风险特征捕捉与风险排序。
优质客争取:各头部、腰部合作⽅所掌握的客户⼈众多、信息丰富,其为各类联合贷银2.优质客争取:
⾏推送的客资质、风险⽔平难免存在差异。对于银⾏来说,如何在合作⽅的客中争取到较为优质的客,是联合贷业务整体风控的重要环节之⼀。建议银⾏以⾼效的谈判响应、积极的总⾏层⾯重视推动、有⼒的资源整合等,在与合作⽅的业务洽谈中获得有利卡位,为获取合作⽅所辖较优质客户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