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课文,探究、赏析文中对动刀过程的详细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自主学习
1、易读错字注音
(  )丁  ②(    )然  ③大踌躇满志什么意思(    ) ④肯(    ) ⑤(    )(  )  ⑥莫不(    )音  ⑦有(    )  ⑧岁(    )刀
2、查词典,给下列词语释义
①庖丁解牛——
②游刃有余——
③目无全牛——
④踌躇满志——
3、文学常识填空
庄周,        (时代)蒙人,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           
自我反馈
1、①páo ②huā ③kuǎ ④qìng ⑤chóu chú ⑥zhòng ⑦jiàn ⑧gēng
2、①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②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③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④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志愿。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3、战国  《庄子》
疑难解析
1、怎样理解《庖丁解牛》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反映了庄子思想的复杂性。从庄子论述的原意来看,就是论述“养生主”,即养精神的意思。那么,怎样养精神呢?就是要像“庖丁解牛”一样,善于寻空隙,集中精神注意,“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避开矛盾,像保护刀刃一样保护自己。这种避开矛盾,保存自己的哲学,来源于庄子的哲学观和世界观。
从这则寓言提供的客观意义来看:解牛,要掌握牛的内部结构;处理事情,要掌握事物的本来规律。掌握规律,“依乎天理”,就能适应这种规律,进而妥善地把事情办好。
2、这篇寓言论述问题的思路是怎样的?
文章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描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巧。庖丁解牛动作的优美、声音的和谐,让人感觉宰牛这种笨重腥臭的劳动,在庖丁的刀下却是十分的高雅。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自然段,写庖丁向文惠君解释技术高超的缘由。说明牛体尽管复杂,但只要顺应其自然规律,就可以不受损失、不费周折、获得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即末自然段。写文惠君由庖丁解牛悟出养生的道理,点明文章主旨。
3、文章说“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这样写的作用什么?
用“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与自己的刀用了十九年,解牛几千头,刀刃还像“新发于硎”进行对比。庖丁的奥秘就在于他是“以无厚入有间”,在于他能“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矣”。良庖
、族庖由于没有“因其固然”,没有掌握解牛的规律,强割强砍,所以容易损坏刀;庖丁由于能“因其天理”,所以伤不了刀刃。
4、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的缘由有哪些?
其一就是按照事物(即牛)本来情况,依据天生的结构,分开自然的缝隙,通过那自然的空挡。也就是文章所讲的“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其二就是利用空隙,以保存自己。庖丁善于发现空隙、寻空隙、利用空隙,而刀锋并没有空隙那么厚,这样就游刃有余,在其间大可回旋了。
其三就是十分谨慎的态度。虽然他技术高超,但“每至于族”,还是“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就算大功告成(牛已经顺利宰杀),已是心满意足,但仍然“善刀而藏之”,而不锋芒毕露,大肆炫耀。
同步训练
一、语言基础
1、指出下面“为”、“乎”、“然”、“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
③视为止,行为迟(                  )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
(2)乎
①技盖至此乎?(            )
②进乎技矣(            )
③依乎天理(              )
④而况大軱乎!(                )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3)然
①奏刀騞然(            )
②因其固然(                )
③虽然,每至于族……(            )
④怵然为戒(                    )
(4)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            )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④虽然,每至于族(          )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
①砉然然(    )
经肯綮之未尝(    )
③技至此乎(    )
刀而藏之(    )
3、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天理——
②神遇——
③无厚——
④虽然——
二、文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6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4、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文惠君解牛          为:替
B、膝之所              :靠住
C、奏刀騞然              然:样子
D、莫不音              中:符合
5、写出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手之所触(                    )
②合于《桑林》之舞(                    )
③善刀而藏之(                    )
④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
6、下列对文段的概括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段描绘了庖丁解牛的情景,突出地刻画了四个特定的解牛动作。
B、文段表现了庖丁解牛不仅动作利索,而且富有节奏,具有美感。
C、文段用音乐舞蹈来渲染解牛的气氛,表现了庖丁不仅技艺高超,而且格调高雅。
D、文段对庖丁解牛的记述为后文说理谈道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
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