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726事件是什么
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一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7个因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二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
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归纳。
三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四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战争
经济影响: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又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
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
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
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
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
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
)。
对中国的影响呢?第一,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
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
的影响。
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又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一、出因果关系
一切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互为因果的。如西汉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这绝不是统治阶级发“善心”,而是秦末农民战争显示的巨大威力。西汉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采取暂时减轻对农民剥削的政策。这就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必然性。又由于文景时期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条件有所改善,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出现了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强盛。这些历史事件无不互为因果,同时历史事件彼此之间除了表现“纵”的内在联系之外,还经常表现“横”的联系。如“五四运动”的发生除了有国内历史条件外,还由于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正因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当时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受到了鼓舞,到了方向和道路。总之,抓住历史事件彼此之间的纵横联系,是分析历史事件的一把钥匙。
二、剖析事件发生的条件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分析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的种.种条件,出它的原因,对深刻认识历史事件的性质和发展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前提是充分理解。而历史情境的有效设立则是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方式。
作为过去发生的事实,历史是不可重复的客观存在。不可再现是历史的特点,而受制于中学教材与学生实际,一般呈现出来的史实都显得偏短。要想让中学生去完整地认识那些年代久远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就是情境再现。教师通过一定的资料收集,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过去几百上千年的历史情境化,再让学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真实地感知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梳理经历人类社会曾经的生活习惯与民族风俗。只有当学生亲身回溯历史感知历史,才能充分理解历史的前世今生。
逻辑分析作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需要在思维层面剖析历史的前因后果。任何历史事件的分析,都要从历史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发展等过程分部挖掘,不能带着主观的情感和臆断,尤其注重客观公正的实事求是,还原历史的真相。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综合运用正确的历史分析方法,才能到历史事件的分析模
式。比如商鞅变法,只要深入剖析它出现的历史背景就比较容易理解变法的目的。
三、理清事件发展的头绪
历史事件的发展总是表现出“开始→发展→高潮→结果”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抓住发展线索,理清头绪。
四、弄清作用或影响
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就决定了每个历史事件必然会对整个历史产生作用和影响。所以对历史事件的作用、影响、后果或意义要作仔细的分析,不能呆板地死记“条条”。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巨大历史意义。如十月革命、三大战役、辛亥革命、遵义会议等等。但有的历史事件却表现出对历史发展的阻碍作用,产生消积的后果。如袁世凯复辟帝制、国会纵火案、“四·一二”反革命等等。有的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起过深刻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如秦末农民战争,它推翻了旧的封建统治,这是直接影响。同时,新的统治者慑于农民革命的威力,不得不采取宽舒政策,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表现出它的间接影响。
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