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卷 总第 112期 3
推 荐
一、“反沉默螺旋”的含义与在网络语境下江歌案“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学界中的经典理论,该理论70年代由德国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广受传播学界的推崇,其理论核心在于关注人的“社会天性”。它指出人天生是害怕脱离体的,因此为了避免孤立而被社会排斥,个人在表达自己观点之前会对周围的“意见气候”进行分析与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派”一员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达。相反,当感到自己属于“少数派”时,即便他们并不赞同“多数派”的意见,也会屈服于“意见气候”而保持沉默。而“少数派”意见的逐渐沉默,间接给与了优势意见充分的传播空间,也就是说“少数派”意见的沉默会给多数派意见增势,使“多数派”意见不断强大。随着这种现象的反复出现,便形成了一种强势意见越发强势,劣势意见越发消亡的螺旋式过程。此过程就称为“沉默的螺旋”。
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到来,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媒体逐渐在网络平台上失去垄断地位,甚至网络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可变成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而网络受众也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因此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在解释一些特殊事件的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在一些事件中,多数派的意见观点不再占绝对优势,由于网络传播特有的属性以及网络受众心理的变化,使网络受众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不会因为担心自己的观点不被多数人认同而选择沉默或趋同于多数派意见,处于劣势地位的“少数派”也能大胆地发表观点,反沉默螺旋现象由此出现。
在网络技术发展、传统媒体地位的削弱、信息接受者素质的提升三者的合力下,“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时代出现了一些变化,本文尝试用2016年11月3日留日女生遇害
案的舆情发展,分析“反沉默螺旋”是如何出现的。
回顾2016年11月江歌案发时的报道,此时的报道以叙述事件、跟踪报道为主,涉及到受害者刘鑫的报道也引起了网友的讨论,网友开始对刘鑫的行为产生道德层面的质疑。与此同时,在舆论声讨中,我们也能到坚持理性的一方。在网络舆论的意见气候形成后,以《局面》为首的少数意志坚定的中坚分子依然选择理性分析,用法律维持公正,运用逻辑进行思考,不被意见气候而左右。少数派意见并没有选择退缩,尽管他们的势力很小,但他们都没有因为与社会强势意见冲突而转向沉默。到了2017年12月案件审判期间,国内媒体已经集体聚焦陈世峰在日本是否能判处死刑,当初少数的理智派势力不断壮大,江歌妈妈的全民请愿陈世峰死刑行动也得到了普罗大众的声援。
观察整个事件过程,在事件的初期报道中,网络媒体和意见领袖会抢先占据了强势观点,“弱势”的少数派逐渐沉默,变成了典型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但随着事件的发展,更多网络上的“中坚分子”选择进行理性的思考,他们的质疑声得到其他有相同或相似看法的公众的认同。面对强大的“意见气候”,他们也没有选择沉默,反而选择和“强势观点”做对抗。最后“少数派”观点转变为“多数派”观点,出现了“反沉默螺旋”现象。
二、网络舆论语境下“反沉默螺旋”产生的原因
在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沉默的螺旋”的出现是有几个前提假定的。一是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二是个人经常恐惧孤独;三是对孤独的恐惧感使得个人不断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四是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还是隐藏自己的观点;五是这个假定与上述四个假定均有联系。只有当满足这几个假定,理论上的“沉默的螺旋”才能出现。而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新出现的两个现象打破了这五个假定。
收稿日期:2020-9-21
作者简介:牛显达(1983—),男,汉族,黑龙江人,当前职称:中级,新媒体记者,中国共产党党员,学历:黑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主要从事新媒体融合
研究。
网络舆论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研究
◎牛显达
(哈尔滨日报社哈尔滨新闻网,黑龙江 哈尔滨 150500)
摘 要: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在新的舆论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发生了不少变化,有学者称为“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通过观察“江歌案”的网络舆论发展,分析“反沉默螺旋”现象的产生原因和现实意义,并尝试对其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反沉默螺旋”;意见气候;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8-0003-02
4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8期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
现代网络空间具有匿名性的特点。网络使用者并没有严格的实名制制约,任何一个IP 地址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或发布者。于是“意见气候”的作用减弱,卸去了体压力,使个体表达变得自由。“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一个假定是强调个体恐惧孤独。而在当前的网络传播中,个体拥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传统媒体舆论垄断地位被削弱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拥有最专业的传播手段,最权威的发布平台。他们选择的观点会故意包装成受大众认同的强势观点,单向输送给整个舆论空间,把强势观点变为体共识,进而避免少数派意见的出现。然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垄断行为。
三、“反沉默螺旋”现象的现实积极意义
(一)避免了网民的“多数暴虐”现象
在传统媒体时代,多数者的意志决定一切,使得不属于多数者体的少数人的自由和权利被忽视,这被称为“多数的暴虐”。而“反沉默螺旋”现象的出现,正好可以避免“多数人的暴虐”的影响。在“反沉默螺旋”现象中,每一个个体都是势均力敌的,多数派和少数派可以相互转换。这也就避免了民意的极端倾斜,不至于出现“网络暴民”体。所以“反沉默螺旋”对“多数暴虐”现象有抑制作用。
(二)维持网络社会的生态平衡
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底层体充满了活力。舆论空间不再被传统媒体垄断和压缩,各式各样的自媒体,也能拥有自己观点的发布窗口。大量带有丰富多样性的观点不断涌现,公众舆论空间自然就出现了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观点争锋。
(三)对网络谣言的传播有一定抑制作用
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谣言的破除离不开传统媒体的发声,但进入网络空间后,一些精英知识分子也得到了发声的能力,引导众看清谣言。在王小初和万佑红的仿真实验中,如果在谣言传播初期,谣言传播概率较大时,在反沉默螺旋作用下,少数的理性者——即对谣言持否认态度的人可以通过其高质量的辟谣观点得到网民的认同,进而使弱势的辟谣信息反客为主,抑制网络谣言的进一步传播。
四、“反沉默螺旋”现象下可能存在的问题
面对“反沉默螺旋”现象,我们也要警惕其可能出现的问题,下文将对其问题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一)网络舆论更易受操纵
前文有提到“反沉默螺旋”有抑制“多数暴虐”的作
用,但不排除有少部分少数派观点是带有恶意的。如果一些
非理性少数派观点通过网络得到扩散,如谣言、炒作,那舆论走向就会有所改变。特别是在网络空间中存在很多意见领袖,他们用独特极端的观点吸引眼球,通过语言煽动网民,强行输出个人观点。
(二)激发网民产生偏激观点
江歌案是怎么发生的平民阶层的观点虽然可以代表部分民意,但不乏有过于极端的片面思想。在反沉默螺旋中,平民阶层的想法因为追随者不少,观点很容易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过多集中的意见自然也会变得偏激。
(三)非理性“中坚分子”的壮大
由于当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网络舆论空间准入的低门槛,网络空间经常会出现大量的非理性“中坚分子”。而由于其逻辑思维的不合理性,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观点抱有强烈的坚定性。他们不同于意见领袖,但也可能拥有大量同意其观点的意见追随者,但由于其意志的坚定性以及对自己观点的强势认同,对正确合理优势意见也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结语
当前的网络舆论空间,不同阶层、不同体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再担心弱势意见被淹没,他们可以自由平等地在网络空间畅所欲言。但是一个和谐公平的网络舆论空间还是离不开政府的规范与引导。只有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引导网络舆论的行为,才能打造一个生动活泼、畅所欲言的网络空间。除了官方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网民还应切实提高自身素质,遵循网络舆论空间的法律与道德准则,自觉理性思考,抑制非理性的极端观点。在当前的网络舆论环境中,要时刻警惕“反沉默螺旋”的弊端和问题,引导网民更好地表达民意,打造和谐美好均衡的网络舆论环境。[1]Noell - Neuman.E.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 - Our Social Skin
,2n 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J].北京:国际新闻界,1998(z1):84-90.[4]密尔.论自由[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5]Willnat L, Lee W, Detenber B H. Individual‐level Predictors of Public Outspokenness: A Test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in Singapor e[J].Oxfor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02, 14(4):391-412.[6]姚珺.互联网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J].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3):286-288.
[7]夏志梅,彭光芒.网络空间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局限性[J].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17-20.
[8]赵鹏飞,刘彦超.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沉默螺旋”与“反沉默螺旋”研究——以“罗尔事件”为例[J].廊坊:武警学院学报,2017,33(3):10-13.
[9]王小初,万佑红.在线网络中具有反沉默螺旋现象的谣言传播模型[J].南京: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4):95-100.
[10]周圆.浅析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以“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例[J].西安:今传媒,2016(5):54-55.
[11]周蔚华,徐发波.网络舆情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2]余红.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