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2018.05|
营造社会和谐有着重要影响,但后真相时代极易造成不健康
的舆论生态,甚至引发体性事件。体性事件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客观真相的缺失,媒体“失语”,政府公信力不足,加之受众对此前类似事件形成的不良印象,导致众在不明真相的前提下,情绪极易受到感染,在情绪得不到安抚、事件又没有平息时,受体行为的影响容易产生极端行为。
此次事件中,死者家属在事件发生时应对媒体不佳,说辞毫无说服力,在网络舆论“道德至上”的倾向下,遭到网民的集体讨伐,体愤怒导致的“”和“网络暴力”等非理性行为对其家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和负面影响。如果事件中涉及弱势体,网民的“正义感”就容易被激发,站在道德制高点,开始谴责批判。这种非理性的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的监控
由于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形成的特点,情绪较之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在舆论事件发生之后,事实真相的及时公开、网民情绪的疏通引导、事件的监督监管监控显得尤其重要。
(一)事实真相的及时公开
当事件发生以后,
政府应该及时介入,相关当事人针对核心问题进行有效回应,对事实真相给予最快速最大程度上的公开,保证事实源的准确可靠,提升政府公信力。通过对事件的及时公开,成为一种积极的信息源,还能缓解政府和民众的关系。此次事件中,政府未能及时介入,网民情绪太过激烈,事实真相已经被情绪湮没,可谓是一种悲哀。
(二)网民情绪的疏通管理
后真相时代要更加注意对网民情绪的控制,通过意见
领袖和主流媒体的引导,及时安抚网民情绪,避免进一步的体情绪爆发。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并不是直接流向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在后真相时代,意见领袖的作用同样巨大。因此,
当事件发生时,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应发挥其优势作用,积极引入社会主流意见,对网民的情绪进行疏通引导,防止非理性情绪的进一步扩大。
(三)事件的监督监管监控
当前,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各种思潮在互联网上碰撞融合,舆论环境日趋多样化,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上应抢占先机,提升公信力,引导公众舆论。此外,政府应构建舆情监测和问责机制,加强媒
体间的信息共享,提高议程研判能力。借助主流网络媒体平台,时刻关注舆论走势,一旦发现舆论偏离,应强化权威意见,纠正错误意见,随时调整舆论走向。
注释:
①威廉
·戴维斯:西方进入“后真相政治”时代[DB/OL].观察者,2016-08-27.www.guancha/Will -Davies/2016_08_27_372622.shtml.
②王迪.从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看网络舆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296-297.
参考文献:
1.唐娟,罗彬.从王娜娜事件看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J].
视听,2016(07):195-196.
2.王莉.体性事件“减压”与媒体舆论调控[J].新闻爱好者,2011(11):33-34.
3.王国华,闵晨,钟声扬,王雅蕾,王戈.议程设置理论视
域下热点事件网民舆论“反转”现象研究———基于“成都女司机变道遭殴打”事件的内容分析[J].情报杂志,2015(09):
111-117.
4.[法]古斯塔夫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作者均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舆情是由个人以及社会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
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各
种公众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
总和。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截至2017年4
月,公布其全球活跃用户达到8.89亿,
1000万个。网络空间日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舆论
场域。本文将以在日留学生江歌遇害案在的舆情走向
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法,从框架建构的角度分析原有议程
在舆论场失效的原因。
一、事件概述
2016年11月3日,留日女生江歌在日本被室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锋杀害,其后江歌母亲与刘鑫就江歌的死因在网络上展开多次争论。2017年夏天,《新京报》旗下短视频节目《局面》,通过采访江歌母亲与刘鑫,促成双方在案发后第一次面谈,并于2017年11月9日,将该采访视频分为25段,在其陆续发布。随着部分细节的浮现,在网络空间引发持续争论。舆情偏离了《局面》栏目设框架视角下的江歌遇害案舆情浅析
□丁婉梅
摘要:2017年11月上旬,留日中国学生江歌遇害案因《新京报》旗下《局面》制作的一期节目再次在、微博等新媒
体平台引发大众对于道德与法律的广泛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网络空间的舆情,并持续发酵。本文以
该事件引发的舆情为案例,选取11月9日至11月20日期间在平台上推送的相关文章,采取内容分析法,从框架建构的角度分析《新京报》原有议程设置在网络空间失效的原因,进而探讨引导舆论重归理性的策略。
关键词:框架分析;内容分析;
舆情
新媒体聚焦江歌案是怎么发生的
155
DOI:10.19395/jki.1674-246x.2018.05.085
|RADIO &TV JOURNAL 2018.05
定的
“理性对话相互原谅”的议程,转而声讨刘鑫在案发时与案发后的不作为。
二、研究方法
作为一个发布信息的自媒体,在本次事件中是否沿着《局面》最初设置的议程那样,强调和解,追寻事实真相?舆情的反转与公众平台的自媒体议程设置是否有关?笔者通过设立“专访留日女学生江歌遇害案”专题,将11月9日至11月20日设为舆情监测周期,由此得出舆情走势图,并通过此图将舆情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发酵期(11.900:00-11.1224:00)第二阶段:发展期(11.1300:00-11.1424:00)第三阶段:高涨期(11.1500:00-11.1624:00)第四阶段:回落期(11.1700:00-11:2024:00)
“在日留学生江歌遇害案专访”舆情走势图数据来源:知微事见网络舆情数据库
在舆情发展的四阶段对应选取阅读量在50000以上的文章,按照阅读量由高到底,等距离随机抽样,排除题目和内容相同的文章后,最后共获得129篇文章。高阅读量意味着文章具有较好的到达率,通过分析这些文章所采用的叙述框架,能够解析出其设置的议程。框架理论的提出者之一,恩特曼认为“框架就是从感知到的现实中挑选出一些方面,并在传播文本中特指显著,由此形成问题定义、因果解释、道义评价和解决方案的建议。我们以此关照本次新闻事件相关的文本并参照新闻报道的常用框架分类。例如,新闻报道一般通过三个层次去构建:高层次框架主要是针对某一事件主题进行判断
并界定,通过标题、导言等方式出现。
笔者以“冲突、解释、风险、措施”四大框架类型对样本进行编码,解析此类文章设置的议程框架及占比情况。如下表:
在日留学生江歌遇害案相关推文框架列表
经分析可知,
事件发酵期以冲突框架建构的文章占到发酵期样本数量的70.5%,这种冲突框架早已不是《局面》在播出采访视频之初设置的议程。冲突框架的集中设置,一路引导受众阅读,并进一步激化受众情绪,一直到舆情高涨期,冲突框架占比都居高不下。据此,我们认为该事件在空间的舆情反转与公众平台的自媒体重新设置的冲突框架有关。
三、原有议程设置失效的原因分析
意见领袖搭建冲突框架,
放大矛盾。在舆论发酵期(11.10-11.11),咪蒙、新闻哥等,将带有煽动性的字词进行对比组合,将强语气句式作为其推文的标题,诸如“刘鑫,带血的馄饨好吃吗”,一经发出,阅读量便在短时间内暴涨。
意见领袖截取视频片段,搭建冲突框架,突出当事人刘鑫的自私冷漠,引发公众对该事件的负面评判,引导读者同情江母,讨伐刘鑫,被舆论裹挟的受众只顾对当事人刘鑫进行媒介审判,却忽视了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主流媒体未及时设置解释框架。在11月10日—11月11日,舆情发酵期,主流媒体均未在自己的自媒
体上发声。直到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文《没有被解救的江歌》、人民日报刊登评论《江歌案:法律事件与道德事件》,主流媒体才开始在平台推送带有解释性框架的文章。滞后的解释框架设置,让负面舆情在此期间滋长蔓延,使受众在负面舆论的裹挟下一边倒地谴责刘鑫,而暂时忘记了对事件真相的追问。
参考文献:
1.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01):11-1
2.
2.企鹅智酷.2017用户&生态研究报告[EB/OL].2017-04-24.tech.qq/a/20170424/00423
3.htm#p=1.
3.知微事见数据库.局面专访东京女留学生遇害舆情监测专题[EB/OL].2017-11-20.ef.zhiweidata/#!/event/c619053667d94c6d10001382/profile.
4.钟婧怡.报纸媒体报道的框架分析———
以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报纸报道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06):102-105+110.
5.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
6.公众平台.[EB/OL].2017-11-20.mp.weixin.qq.
(作者系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
)
新媒体聚焦
15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