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雷州半岛地区干旱的典型生态环境
揭江
【摘 要】以气象、地质、水文、地貌及植被等调查和观测数据为基础,提出引发雷州半岛地区干旱的五个方面的生态环境因素,分析各种因素对引发干旱的作用,针对引发雷州半岛地区干旱的综合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可为解决区内干旱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途径。%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meteorological,hydrological,geological,geomorphic and vegeta-tion and observation data and put forward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ive aspects of factors causing drought in Leizhou Pen-insula.It analyzes the various factors leading to the role of drought,for the purpose of the situation,it provides some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so that we cam tale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arid area.
【期刊名称】《地下水》
【年(卷),期】2014(000)005
【总页数】4页(P125-127,128)
【关键词】干旱;地质结构;生态环境
lingengxin【作 者】揭江
【作者单位】广东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广东 湛江 52403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X171.1
众饮水困难和土地干旱问题一直困扰和制约着雷州半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然而,雷州半岛干旱区的时空分布并不均衡,据湛江市气象局统计资料,区内较严重的干旱是秋旱和春旱。秋旱大多从10月初开始,北部重于南部,连旱时间多在20 d到40 d;位于北部的廉江市秋旱发生频率最高,超过60%。春旱大多从2月开始,南部重于北部,连旱时间多在30d到50d;位于南部的徐闻县春旱最为严重,连旱时间长达40 d到70 d,发生频率近 80%,而且在 1957~1965年连续9 a干旱、1973~1982年连续 10 a干旱,特别是在2004年9月到2005年上半年遭遇了自1902年以来最严重的特大干旱[1]。区内出现上述的干旱特点是与本区典型的生态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
1 引发干旱的因素
1.1 生态环境因素
通过分析多年以来该区水工环地质调查取得的成果,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引发雷州半岛地区干旱的典型因素主要有如下五点:(1)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蒸发量较大;(2)地质结构较为特殊,地下水富集差异性较大;(3)“扇贝”型地形地貌不利于地表和浅部含水层蓄水;(4)河流大多源近流短,地表蓄水量不足;(5)区内森林覆盖率不均衡,天然植被稀缺。其中,第(1)点属于气象因素,第(2)、(3)点属于地质地貌因素,第(4)、(5)点属于地表因素。
1.2 引发干旱的气象因素
区内干旱的气象影响因素主要是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且蒸发量较大。据区内20多年资料显示[2],年降雨量最大的达3 291 mm,年降雨量最小的仅有686 mm,多年平均降雨量1 587 mm,北部降雨量较南部大,中部降雨量较北部小,南部降雨量又较中部小。区内多年平均蒸发量1 023 mm,其中:1、11、12月份,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10月份,蒸发量与降雨量基本持平;2、3月份蒸发量略大于降雨量(见图1、表1)。
图1 雷州半岛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线图
由此可见,雷州半岛地区总的降雨量并不小,但由于其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极不均衡,10月为平水期,从11月到次年3月均为枯水期,枯水季节连续时段较长,导致了区内部分地域在秋季和春季容易发生干旱现象。
表1 雷州半岛地区1990年以来多年平均降雨量和蒸发量统计表注:年均富余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 多年平均降项目 雨量与多年降雨量 蒸发量 富余降雨 平均蒸发量(mm)(mm)量(mm)比值年均值1 586.6 1 022.8 563.8 1.6 1 月份 22.6 62.8 -40.2 0.4 2 月份 38.4 56.0 -17.6 0.7 3 月份 50.7 65.7 -15.0 0.8 4 月份 97.9 77.9 20.0 1.3月5 月份 191.9 97.4 94.5 2.0 6 月份 240.7 96.4 144.3 2.5均7 月份 268.6 108.8 159.8 2.5值8 月份 299.1 99.9 199.2 3.0 9 月份 217.0 98.0 119.0 2.2 10 月份 97.4 97.6 -0.2 1.0 11 月份 34.4 86.6 -52.2 0.4 12月份28.1 75.5 -47.4 0.4
2 地质地貌对干旱的影响
2.1 特殊地质结构
区内地质结构较为特殊,地下水富集差异性较大。区内的地层除寒武系、奥陶系、三叠系、侏罗系缺失外,自元古系至第四系的其余地层均有分布。其中元古系、震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区,第三、第四系大面积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而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基底为白垩系和元古系。第三系的下洋组和第四系的湛江组是本区最重要的承压水含水层位。
由图2~图4地质剖面图可知,北部山区以侵入岩为主,地表渗透性一般~较差,浅段残积土和下部基岩储水能力均差,局部构造裂隙发育地段的储水性能较好;中部区域以松散层和火山岩为主,表土渗透性大多较好,地下储水地层也较发育,储水性能好;南部区域则以火山岩为主,地表基本为玄武岩风化残积红土所覆盖,渗透性一般 ~较差,浅段红土地层的储水能力差,但下伏第三、第四系地下储水地层发育,储水性能好(见表2)。
图2 雷州半岛北部地质剖面简图
显然,区内特殊的地质结构使得地下水富集差异性较大:北部山区由浅至深各地段的地下水赋存条件均较差,旱季时由自然调节来抵御干旱的能力较差,需通过水利工程合理调配地表水来解决干旱问题;中部区域由浅至深各地段的地下水赋存条件均较好,旱季时由自然调节来抵
御干旱的能力较好;而南部区域浅段地下水赋存条件均较差,中、下段地下水赋存条件均较好,旱季时由自然调节来抵御干旱的能力较差,但可通过科学开采中、深层地下水结合水利工程调配地表水来解决干旱问题。
图3 雷州半岛中部地质剖面简图
图4 雷州半岛南部地质剖面简图
表2 雷州半岛地区简要地质结构主要岩性 地表岩性 浅段地层中、下段地层雷州半岛 地表 浅层 渗透性能 储水性能 储水性能北部区域 残积土 侵入岩 一般~较差 差 差中部区域 松散岩类 松散岩类 较好 好 好南部区域 残积土 喷出岩 一般~较差 差 好
2.2 “扇贝”型地形地貌
雷州半岛地貌类型主要为台地和平原。总的地势是中北部地势高,向东、南、西三面沿海逐级递降,突额于北部火山台地上的石板岭火山锥是境内最高点,海拔标高245.4 m;台地标高一般40~70 m;仅沿海或河流边岸有小面积滨海平原及河谷低地分布,标高2~10 m。其中,台地分布于南部和北部,以火山岩台地为主,标高多在60 m以上;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雷州
、东北部湛江市附近,标高多小于40 m。这种以火山岩台地为“脊”、周边平原为“扇”的地形构成了特殊的“扇贝”型地貌;即火山地形主要由火山台地及其散布其上的火山锥等构成,台面上多以火山锥为轴心,往海方向呈辐射状分布有树枝状的狭窄的河谷阶地;在台地前缘环绕有带状的海成平原;偶见由湛江组构成的剥蚀侵蚀台地零星分布于台地边缘。“扇贝”型地貌非常不利于地表和浅部含水层蓄水,大气降水及其下渗形成的浅层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极易向“扇”边方向流动,最终向海泄流。
特别在雷州半岛南部的徐闻县,属雷琼断陷盆地的雷南火山岩台地,其位于大陆的最南端,因而三面环海,“扇贝”型地貌极为典型;即以分布于徐闻县北部和中部的火山锥为“扇贝”的“蝶铰”,以东、南、西三边沿海为“扇贝”的“扇缘”,“蝶铰”火山锥地势最高,然后往“扇缘”方向地势逐渐降低,直至海边地带的地势最低。典型“扇贝”型地貌是导致徐闻县经常发生干旱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地表环境对干旱的作用
3.1 河流源近流短
区内特殊的半岛陆域和以低台地为主的地形地貌,致使区内河流较少且分布不均衡,大多为源近流短的季节性小河小溪,河水多自北、西北向南、南东流,最终汇入南海;虽然水库、山塘、鱼塘众多,北部地表蓄水量较丰富,但南部蓄水量相对较少,区内总体上地表蓄水量不足。
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达171.02亿 m3(见表3),但区内河流分布不均衡,其中:在廉江市、吴川市、遂溪县、雷州市境内水系较发育,河流渠道纵横交错,多呈树枝状分布;在湛江市区、徐闻县境内,水系不发育,大多为源近流短的季节性小溪,特别在徐闻县,只有源近流短的小溪流分布。显然,河流源近流短致使区内地表水极其缺乏,在旱季地表水更是奇缺,会起到加剧干旱灾害的作用。
表3 雷州半岛地区多年平均径流量表各县及市区项目 总计廉江市 吴川市 遂溪县 湛江市区 雷州市 徐闻县径流量(亿 m3) 171.02 36.64 80.76[3] 13.53 8.94 21.27[3] 9.88[3]
图5 雷州半岛地区地貌图
3.2 森林覆盖不均衡
区内森林覆盖率不均衡,天然植被稀缺。据湛江市林业局统计,区内2009年全年完成宜林荒山造林513 hm、迹地林更新9 023 hm、低产低效林改造6 530 hm,全市森林覆盖率28.1%[4],远低于全省 56.7% 的森林覆盖率;至 2010 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也仅为28.3%[5]。全市共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自然保护区20个,总面积(包括海域)20 813 km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