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法的基本知识
单选题
1.我国《旅游法》采取()立法模式。
A.分立式
B.合立式
C.综合式
D.民主式
正确答案:C
文字解析:采取综合立法模式。综合究其原因:一是综合性产业特征的需要;二是跨部门、跨行业特征的需要;三是旅游业在促进、管理、民事等方面都有立法需求。《旅游法》规定的内容比较全面,涵盖发展原则、规划和促进、旅游者权利、旅游经营、旅游监管等,民事,行政,经济法律规范并重。
2.《旅游法》第4条规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游览场所应当更多地考虑()效益。
A.社会
B.经济
C.生态
D.文化
正确答案:A
文字解析:《旅游法》第4条规定,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游览场所应当更多地考虑社会效益,应当体现公益性质。
3.我国《旅游法》第12条规定,旅游者在人身、财产安全遇有危险时,有请求()的权利。
A.救助
B.保护
C.救助和保护
D.救助或保护
正确答案:C
文字解析:《旅游法》不仅设置旅游安全专章、在相关条文中规定旅游者的安全权,且在第12条规定,旅游者在人身、财产安全遇有危险时,有请求救助和保护的权利。
4.我国《旅游祛》第17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发展纳入()规划。
A.国民经济发展
B.社会发展
C.国民经济或社会发展
D.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正确答案:D
文字解析:《旅游法》第17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5.景区、住宿经营者将其部分经营项目或者场地交由他人从事住宿、餐饮购物、游览、娱乐、旅游交通等经营的,应当对实际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给旅游者造成的损害承担()。
A.赔偿责任
B.无限责任
C.连带责任
D.有限责任
正确答案:C
文字解析:《旅游法》第54条规定,景区、住宿经营者将其部分经营项日或者场地交由他人
从事住宿、餐饮、购物、游览、娱乐,旅游交通等经营的,应当对实际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给旅游者造成的损害承担连带责任。
6.对于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的门票以及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费项目,依据我国《旅游法》规定,实行()。
A.政府定价
B.政府指导价
C.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
D.政府定价或市场定价
正确答案:C
文字解析:《旅游法》第43条规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的门票以及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费项目,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
7.景区在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未按照《旅游法》规定公告或未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未及时采取疏导、分流或者超过最大承载量接待旅游者的,由景区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A.1个月至3个月
B.1个月至6个月
C.3个月至6个月
D.6个月至12个月
正确答案:B
文字解析:《旅游法》第105条第2款规定,景区在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未依照《旅游法》规定公告或者未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未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或者超过最大承载量接待旅游者的,由景区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6个月。
8.城镇和乡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我国《旅游法》规定,其管理办法由()制定。
A.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
C.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
D.国家旅游主管部门
正确答案:B
文字解析:《旅游法》第46条规定,城镇和乡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其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9.对旅游市场实施监督管理的主体,依据我国《旅游法》授权,为()。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
正确答案:C
文字解析:《旅游法》第83条第1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据《旅游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旅游市场实施监督管理。这表明,对旅游市场实施监督管理的主体,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
10.我国《旅游法》第6条规定,旅游经营者应当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承担(),为旅游者提供安全、健康、卫生、方便的旅游服务。
A.法律责任
B.经济责任
C.社会责任
D.道义责任
正确答案:C
文字解析:《旅游法》第6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和市场规则,禁止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旅游经营者应当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承担社会责任,为旅游者提供安全、健康、卫生、方便的旅游服务。
11.国务院旅游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建立(),无偿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景区、线路、交通、气象、住宿、安全、医疗急救等必要信息和咨询服务。
A.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平台
B.旅游咨询中心
C.旅游集散中心
D.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正确答案:A
文字解析:《旅游法》第26条规定,国务院旅游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平台,无偿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景区、线路、交通、气象、住宿、安全、医疗急救等必要信息和咨询服务。
12.我国《旅游法》第15条规定,旅游者购买、接受旅游产品和服务时,应当向旅游经营者如实告知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个人健康信息,遵守旅游活动中的()。
A.安全须知提示
B.安全警示规定
C.游览行程约定
D.游览告知说明
正确答案:B
文字解析:《旅游法》第15条规定,旅游者购买、接受旅游服务时,应当向旅游经营者如实告知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个人健康信息,遵守旅游活动中的安全警示规定。
考导游证13.我国《旅游法》第16条规定,出境旅游者不得在非法滞留,随团出境的旅新游者()分团、脱团。
A.可以
B.经协商一致可以
C.不得
D.不得擅自
正确答案:D
文字解析:《旅游法》第16条规定,出境旅游者不得在非法滞留,随团出境的旅游者不得擅自分团、脱团。
14.旅游经营者组织、接待出入境旅游,发现有非法滞留和擅自分团、脱团情形的,应当依法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下列不属于有关部门的是()。
A.国外驻我国大使馆
B.公安机关
C.旅游主管部门
D.我国驻外机构
正确答案:A
文字解析:《旅游法》第55条规定,旅游经营者组织、接待出入境旅游,发现有非法滞留和擅自分团、脱团情形的,应当依法及时向公安机关、旅游主管部门或者我国驻外机构报告。
15.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
A.处罚
B.处理
C.处分
D.制裁
正确答案:C
文字解析:《旅游法》第109条规定,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16.在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依据我国《旅游法》的规定,提前公告并同时向()报告。
A.当地旅游主管部门
B.当地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正确答案:B
文字解析:在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根据旅游流量控制方案、预案,采取切实可行的疏导、分流等措施,保障安全。
17.根据旅游活动的风险程度,对旅行社、住宿、旅游交通以及我国《旅游法》规定的高风险旅游项目等经营者实施()制度。
A.财产保险
B.质量保证金
C.责任保险
D.人身意外险
正确答案:C
文字解析:《旅游法》第56条规定,国家根据旅游活动的风险程度,对旅行社、住宿、旅游交通以及本法第47条规定的高风险旅游项目等经营者实施责任保险制度。
18.旅行社未与旅游者协商一致,指定购物场所,旅游者有权依据我国《旅游法〉的规定,在旅游行程结束后30日内,要求旅行社为其()。
A.办理退货
B.先行垫付退货货款
C.办理退货并先行垫付退货货款
D.办理退货或先行垫付退货货款
正确答案:C
文字解析:《旅游法》第35条明确规定,旅行社以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旅行社未与旅游者协商一致或未经旅游者要求,指定购物场所、安排旅游者参加另行付费项目的,旅行者有权在旅游行程结束后30日内,要求旅行社为其办理退货并先行垫付退货货款,或者退还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费用。
19.旅行社未经旅游者要求,安排旅游者参加另行付费项目的,旅游者有权依据我国《旅游法》的规定,在旅游行程结束后30日内,要求旅行社()。
A.返还所付旅游费用
B.退还所付旅游费用
C.返还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费用
D.退还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费用
正确答案:D
文字解析:《旅游法》第35条明确规定,旅行社以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旅行社未与旅游者协商一致或未经旅游者要求,指定购物场所、安排旅游者参加另行付费项目的,旅游者有权在旅游行程结束后30日内,要求旅行社为其办理退货并先行垫付退货货款,或者退还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费用。
多选题
20.我国《旅游法》的主要特点包括()。
A.采取综合立法模式
B.在权益平衡基础上注重保护旅游者
C.在权益平衡基础上注重保护旅游经营者
D.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规则
E.借鉴吸收国际立法经验
正确答案:ABDE
文字解析:旅游法的特点:采取综合立法模式、在权益平衡基础上注重保护旅游者、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规则、借鉴吸收国际立法经验。
21.下列关于我国《旅游法》立法背景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旅游法》曾列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
B.共有1400多名代表提交48件议案,建议制定《旅游法》
C.2009年12月,启动《旅游法》的起草工作
D.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旅游法草案
E.2013年10月1日,我国《旅游法》生效
正确答案:CE
文字解析:《旅游法》是改革开放初期启动的立法项目之一,曾列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和国务院立法计划。从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共有1400多名代表和3个代表团提交48件议案,建议制定《旅游法》。2009年12月,全国人大财经委牵头组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23个部委和有关专家成立《旅游法》起草组,启动《旅游法》的起草工作。《旅游法》起草组历时两年多,先后举行5次全体会议,到十几个省(区、市)调研考察,召开了数十次座谈会,深入研究国内外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立
法的情况和经验,先后形成三个阶段性草案文本和数十个修改稿并多次听取意见,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财经委第64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旅游法(草案)》,于同年8月27日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2013年4月25日下午,在充分吸收一审、二审、三审以及社会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以150票赞成、5票弃权表决通过了本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第一部法律——《旅游法》,该法于同年10月1日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