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版《乡土中国》知识点精讲及习题专练----《礼治秩序》
思维导图
全篇概况
《礼治秩序》
本篇首先批驳了对“人治”和“法治”的传统理解,提出两者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没有“法”,却有“礼治”: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相比之下,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效力是很小的——这很好理解,因为现代社会的变化过于迅速,“传统”不会代代适用,因此很快会被摒弃。
作者在开篇为我们辨析了看似相对、实则相关联的两个概念——“人治”与“法治”,指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以及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之不同。由此来审视乡土社会,我们就会发现:乡土社会不是“法治”社会,也不是“人治”社会,而是“礼治”的社会。
本章的主体部分剖析了“礼治”社会的核心——“礼”的本质、形成和特征。首先,作者先用丰富的事例告诉我们“礼”与文明、慈善等无关,它只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依靠传统来维持。接着,作者解说了“礼”的形成:传统,在乡土社会中尤其重要,遵循传统就可以使生活得到保障,违背传统就可能出毛病,久而久之,传统愈发令人敬畏,而当社会成员都恪守这套传
统,不再推究为什么这样做,进而对它产生信仰时,“礼”就形成了。“礼”的特征是主动性。同法律从外限制人,道德以舆论约束人不同,“礼”通过教化进入人们内心,使人养成敬畏的习惯,从而主动地服从于传统。
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它的存在及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因此,在变迁很快的时代,礼治社会是不会出现的。
知识点详解
第一段:明确“法治”内涵——人依法而治。
第二段:在实际应用时,法治绝不能缺少人的因素。
第三段:“人治”社会也需要以规范为依据。
第四段:人治和法治,依靠的力量和规范的性质不同。
第五段:有些人误认为乡土社会“无需规律”。
第六段:乡土社会是个“无法”但“礼治”的社会。
第七段:礼治社会并非文质彬彬,礼可能是野蛮和残忍的。
第八段: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依靠传统来维持。
第九段:传统能帮助人们完成社会任务,满足生活需要。
第十段:任何社会都有传统,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第十一段:传统在乡土社会中是生活的保障,因为生活缺少变化,人们“抄袭”前人的生活经验即可。
第十二段:以昆明乡下医治新生儿牙病的例子,证明传统的有效性。
第十三段:传统会使人产生敬畏之感。
第十四段:传统中融入要恪守的信念,就成为按着仪式做的礼。
第十五段:礼不靠外在权力推行,而是通过教化使人内心敬畏,从而使人主动服从的。
第十六段: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第十七段:礼治是人们主动服从社会成规而形成的秩序。
第十八段:礼治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
第十九段: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不能在变迁很快的社会里出现。
习题专练
1.根据《礼治秩序》,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通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2.根据《礼治秩序》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学而时习之”,乡土中国时代,一个人只要能学到社会所累积的有效经验,就能应对人生道路上可能发生的问题,获得满足需要的愉快。
B.所谓“言必尧舜”,乡土中国是个崇古的社会,这是因为生活环境变化不大,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经验可以作为后代生活的保障,值得保守下去。
C.所谓“富而好礼”,人对礼的服从是主动地,只要是主动服礼,就可以形成敬畏感,使人服膺,为人所好,从而内在地限制人的行为。
一个土一个于
D.所谓“克己复礼”,礼的养成并不是由本能或天意自动形成的,要求自我的克制与约束,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不能离开社会。
3.根据《乡土中国》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4.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治秩序》一章认为,乡土社会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可以说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没有法律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B.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也是礼治的社会。
C.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D.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们通常将“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准确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这种不同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须规律”。我们可以说它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里所说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
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这种政治的权力来推行的。
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的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惩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逸得脱还会因此而骄做、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则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双目所视,十指所触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地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而由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无法被保证。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
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的“人治”,只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法治与人治这两者都需要特定的权力来推行并加以维系。
B.乡土社会维持秩序的是礼,而非法,亦非人。礼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C.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律无异,二者的区别在于法律具有强制性,而礼则发自本能。
D.法治和礼治产生在不同的社会情态中,但它们都不适用于靠个人好恶维持秩序的社会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维持社会秩序终究要靠人来执行,所以无论是礼治还是法治,根本上说都是人治。
B.乡土社会实行礼治是基于传统力量,因而变迁急剧的社会或时代难以实现礼治。
C.孔子一再用“克”“约”二字来形容礼的养成,说明人性是需要后天的教化的。
D.乡土社会若靠教化以使人敬畏和服膺于礼就能维持秩序,那么法律就无须存在。
7.根据对原文的理解,下列选文中不含有“礼治”内容的一项是(  ) 
A.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C.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这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礼治秩序》,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