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对有声语言传播提出的新要求
作者:顾熠男
来源:《科技传播》2015年第08
        随着新媒体视频、音频节目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声语言在新媒体上的传播空间日趋广大。但当前新媒体有声语言传播存在着准确规范可望不可即、把表达缺陷当作个性特点等问题。新媒体有声语言传播工作者只有在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创作的优秀传统上,在实践中不断探寻符合新媒体特性的表达方式,才能提高新媒体有声语言创作水平和新媒体音视频节目质量,优化其传播效果。
        关键词 新媒体;有声语言;问题;要求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102-02
        1 新媒体有声语言传播的三种类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移动互联网产业传媒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随着移动
终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视频、音频节目也日益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目前,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的视频、音频节目种类繁多,涉及到有声语言传播的,主要有以下三类:
        1)网站视频节目。
        网站视频节目一般来自于腾讯、新浪、凤凰等门户网站的视频部门和爱奇艺、乐视等专业视频网站,它们依托于网站资源进行生产、传播,涉及资讯类、生活服务类、谈话类、体育类等多种门类。2014年,爱奇艺已拥有自制节目38档,包括《早班机》、《晓松奇谈》、《娱乐猛回头》等节目在互联网上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类网络视频节目拥有专门的策划制作团队,正也越来越向专业化靠拢,主持人也大致符合广播电视媒体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条件。
        2)自媒体视频、广播节目。
        这类节目在早期由普通网民或播音主持爱好者自行录制和上传,主持人主要是创作者自己,一般设备也较为简单,如董成鹏的《大鹏嘚吧嘚》、林白的《麻辣书生》等。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这一类型的网络视频节目也日益专业,主持人以纸媒和广播电视媒体人跨界而来,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王凯的《凯子曰》等,这类节目形式基本以脱口秀为主。
        这一类别中的广播节目一般也由普通网民或播音爱好者录制,并逐渐吸引大批传统广播人进驻。喜马拉雅FM”20133月上线以来,已累计用户8000多万;蜻蜓FM”对外公布的总下载量是3000万;网易云音乐近期也开通了电台入口,邀请到一大批传统广播人制作节目上传发布。
        3)新媒体渠道传播的配音作品。
        这一类别的有声语言作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科普类的视频(动画)配音,如《飞碟说》、壹读视频等;一类是纯粹的娱乐搞笑节目,如胥度吧的视频。
        以上三类视频、音频节目虽然呈现方式各有不同,但依然可以从中归纳出有声语言传播的共性规律,从而探讨新媒体对有声语言传播的新要求。
        2 新媒体有声语言传播存在的问题
        2.1 准确规范可望不可求
        网络节目大多风格明快、注重主持人个性特,而这种特甚至直接体现在语流音变的私人定制中。但在实践中,这种接地气、重特的改变并没有很好地符合播音主持语言规范与语音准确的要求。事实上,地气是随着听众与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新媒体节目市场环境下,播音员主持人恰恰更需要具备良好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不断适应这些复杂的变化与发展。此外。许多新媒体节目主持人没有接受过播音主持的专业教育,普通话语音和科学发声的基础比较薄弱,而过于新媒体播音主持过于随意、过于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客观上也会产生语音不准确的现象。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读音错误、声调不准、平翘舌因不分、前后鼻音不分、口腔控制不好等方面。
        网络语言和外来词的大面积使用是另一个问题。应当承认,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使用网络语言和外来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影响受众理解与认知,甚至在与网友互动的过程中,网民的语言表达反过来影响到主持人的表达。但无论如何,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新媒体播音主持依然需要承担起推动全社会使用规范语言的责任。因此,如何把握好这个
是需要新媒体播音员主持人在实践当中进一步探索的。
        2.2 把表达缺陷当作个性特点
        除了语言规范外,新媒有声语言传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缺陷。
        一些网络电台节目,尤其是抒情类广播节目,一律采用弱处理,语流没有变化,对节奏和语气不管不顾,停连重音也不清晰,配上缓慢的背景音乐,自以为体现出小清新的风格,实际上给人一种无病呻吟的文青病之感,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一些网络视频,如胥度吧的一些视频,因为刻意追求幽默搞笑的效果,不免导致低俗和的现象;为了博人眼球获得收视一味的迎合跟风,却忽略了有声语言的质量与品味。
        一些网络脱口秀,因过度追求轻松犀利亲和,在语言表达上随心所欲,把镜头前的主持与市井生活中的人际传播相混淆。
        一些在线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声音、表情、体态显得呆板僵硬,主持和临场应变能力较弱,变成了提问机器
        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新媒体播音主持的表达缺陷,却被不少新媒体主持人当作个性特点。将两者混为一谈的观念,也将让它们在邪路上越走越远。
        新媒体有声语言创作还是应该遵循有声语言创作的基本规律,继承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创作的优秀传统和经验,苦练基本功,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和编播业务水平,在有声语言创作中保持积极的状态。
        3 新媒体对有声语言传播的新要求
        3.1 主持人大鹏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如今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元,新媒体的发展更是促进了受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也给了人们更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收视、收听体也出现了分化,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小。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无法满足这数量相对庞大的收视体时,新媒体便承担起满足他们的重任。针对这些小体,在新媒体进行有声语言传播的主体,就要对自身的话语样式进行个性化的调整,来满足受众的需要。
        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搜索信息的渠道变多了,获得的信息量更大了。无论是
文字、图片还是视频,他们都可以自行获取何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要生存,必须有能够吸引受众的表达方式,从而提升受众的全局体验,增强其收听黏性,培养出忠实听众。
        3.2 符合相对轻松的表达状态
        当今社会, 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愈来愈碎片化。娱乐元素正以生活化的细节和平民化的表达迅速渗入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正在把好玩、有趣作为一种游戏精神注入自己的生活。浏览、观看、阅读不再只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也是根植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娱乐行为。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新媒体的产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轻松娱乐的特性,产品中有声语言表达的部分当然也不能像广播电视媒体那么严肃,而更应轻松自然。如壹读视频系列、《飞碟说》系列视频尽管是科普类视频,但其文案和画面本身就轻松幽默有情趣,配音又怎能呆板僵硬呢?再如爱奇艺的《早班机》,主持人用时尚活泼幽默搞笑的语言满足众多网友的手机收视喜好,通过语调音变的个性化改变来增加节目的时尚元素,最终为节目带来了趣意盎然的效果。
        总之,只有在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创作的优秀传统上,在实践中不断探寻符合新媒体特性的表达方式,加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可听性,才能提高新媒体有声语言创作水平和新媒体
音视频节目质量,优化其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