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草原帝国的荣耀与辉煌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教材的前半部分按时序描述辽、西夏、金、元政权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后半部分介绍了元代的制度建立和,主要包括中书省、宣政院、行省制、四等人制以及蒙古民族和回族的形成等内容。与辽、西夏、金政权相比,元代建立了以蒙古族为主导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从元中央到地方的机构设置中,既能看到元代时唐宋时期中央机构的基本沿袭,也能发现对蒙古民族习俗的延续和地方管理制度的创新。元的建立,既是蒙古族军事力量胜利的成果,也是各民族政权并立之下长期民族交融的结果。
【教学目标】
了解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在政权建立前后的发展过程,结合地图明确各政权的统治区域,从而掌握并简述各政权更选过程中的时间节点、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
通过材料分析、表格整理梳理辽夏金的制度建设,明确辽的“南北面官制”、西夏“一官二称”、金“猛安谋克制度”的特点,并归纳其共性。结合地图和文字史料概括元代交通建设、地方管理的行省制度等基本内容,剖析行省制的创新之处及其在政权“统合”方面的贡献。
中国最大的草原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合理评价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元朝对民族交融的影响。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有探究欲望。在思维上开始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具有一定的分析比较能力。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分析能力需要提升。
基于学情,本课拟采用创设历史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史料分析,采用实物教具、图片
等多种手段,建构历史思维逻辑体系,帮助学生理解辽夏金元的统治对多民族封建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影响,对经济和社会学习提供知识和情感铺垫。
【教学重难点】
重点: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难点:多角度认识辽夏金元时期特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
【讲授新课】
导入语:不理解草原文明,就无法理解中国历史!
我们现在叙述中国的历史王朝时,常常开口就是“唐宋元明清”一以贯之,这样的表述,实际上并不能代表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唐朝疆域其实比汉朝小很多。宋可以代表中国吗?跟宋并存的还有契丹建立的辽、女真建立的金和党项建立的西夏,他们都是切实的存在,却常常被忽略,……我们不能只认为宋、明这样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国,而忽略了边疆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区域政权和元、清这样的统一王朝及其拥有的国土。
    没有边疆何以中国?中国的历史就是边疆民族不断融入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北方民族的南下和交融,才使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由原来的华夏形成了现在的中华,造就了今天的多元一体,才葆有了不断攀升的原动力。所以要客观地看待这些事实,才能对中国历史有清醒的认识。
这些少数民放政权不仅在其统治范围内实了局部的统一,促进了当地的发展,而且在相互交往中被此交融,为蒙古族建文大一统的元帝国莫定了基础。我们辽阁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不仅从外延上拓展了中国,而且从内酒上改变了传统的中国观。
本节课我们便一起来学习辽夏金元的统治,领略和感受草原帝国的荣耀与辉煌……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因俗而治:辽、西夏、金
1.辽朝(916—1125年)
(1)政权建立: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契丹是鲜卑族的一支。契丹正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
是389年。契丹人过着逐水草往来迁徙的游牧生活。唐末五代割据时期,契丹就发展起来;916年,耶律阿保机自立为帝,国号大契丹,后改称辽。
公元1111年,辽朝的国土面积达到489万平方公里,疆域东北到达今库页岛,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
(2)制度建设:藩汉分制
上节课我们讲到辽在占领燕云十六州之后,使其疆域越过了长城,进入中原北部地区。据《辽史》记载,它的南端边界是白沟,即今天河北保定的白沟一带,这就使今天河北行政区域的中北部地区已处于辽的疆域之内。长城在古代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其两侧在气候、地形、降水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从而使两侧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多有不同。
对辽朝的统治者而言,如何治理已纳入版图的,农耕文明区域就成为当时要解决的问题。
①南北面官:辽的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评价: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稳定了契丹的统治,促进契丹向封建文明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为后世提供借鉴。
幽云十六州自古便是农业耕作地区,有很发达的封建经济和文化。辽太宗起初采取民族高压政策,汉人纷纷起来进行反抗。另一方面,太宗仍然对汉文化采取吸收融合的态度,契丹统治者在面对比自身文化高得多的民族间题上,不得不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制定了“因俗而制”的国策。
——摘编自尹德蓉《试论辽代的双轨行政制度》
大辽由此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改变,最终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兼容草原和中原的二元帝国制度化了,并对后来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为今天中国的庞大疆域,奠定了古代的制度基础。
——施展《中国史纲五十讲》
【特别提醒】南北面官制,不是以民族来区分,而以地理空间进行区分,这就体现了差异性。虽有地理空间上的差异,但南北面官都是处于辽同一政权之下,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方式,
即“因俗而治”。
【学思之窗】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
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的设置特点是什么?你能否从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
【答案提示】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设置特点是因俗而治;第二段材料表明北面官负责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农耕民族事务,所以能够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从辽朝的历史发展来看,因俗而治无疑是成功的,既可以使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民族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又避免了划一制度可能带来的碰撞和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
——王德忠《论辽朝“因俗而治”统治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
②四时捺钵:皇帝和宫廷,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这与中原王朝有固定的政治中心相比,就反映了其在国家管理方面带有浓厚的草原习俗。
辽朝建立后,在职官设置方面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则是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辽朝除建有上京外,另有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四京。辽朝皇帝和宫廷会随着季节变化迁徙、巡幸,由此形成了一种名为“四时捺钵”的制度。
马牛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酪浆羶肉夸希品,貂锦羊裘擅物华。种类益繁人自足,天数安逸在幽遐。
——(宋 )苏颂《契丹帐》
秋冬违(避也)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
——《辽史·营卫志序》
上(指宋神宗)谓辅臣曰:盖北有强敌,西有黠羌,朝廷汲汲枝梧不暇。然二敌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 。”
                              ——《续资治通鉴长编》
注:指辽、西夏两国境内不仅有成片的良田沃土可供耕作,为它们众多城池的设置提供了条件;而且还有大片的草原可资畜牧,培育了大量驰骋沙场的战马。这种兼有农牧两种经济的少数民族政权自然比汉唐时期仅有单一游牧经济的匈奴、突厥等少数民族更难对付。
【历史概念】四时捺钵制度: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所谓“捺钵”就是辽朝皇帝在渔猎之地所设的行帐。辽朝借此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其特点是因地制宜、民族特;有利于进行军事训练,笼络归属民族酋长。
【问探究1】契丹辽政权的特点与成因分别是怎样的?它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1)特点:因俗而治。
(2)成因:
①民族成分复杂。取得幽云十六州和渤海郡后推行的蕃制遭到当地早先已经成熟的汉制的强烈抵制。
②经济形态多样。辽疆域涉及经济形态既有畜牧经济、也有农耕经济,强行推行游牧经济不利于经济发展。
③历史基础深厚。辽统治区域历史上既有北魏,也有唐朝统一,各民族之间已经形成共生的基础。
2.西夏(1038—1227年)
(1)政权建立:
①部落:西夏的祖先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原居四川松潘高原。 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唐时因吐蕃逼迫内迁,拓跋氏居于陕北,力量渐强。
②藩镇: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李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再次被赐姓李 ,授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成为藩镇之一。
③国家: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今宁夏银川) 。夏在宋的西北的,史称西夏。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享国189年。
党项是羌族一支,居住在黄河河曲一带。8、9世纪之间,党项受吐蕃威逼,逐步迁移。首领李继迁势力壮大后,向辽圣宗称臣请婚,辽圣宗册封他为夏国王。从此夏与辽结成犄角之势,困扰宋朝。1038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疆域,东临黄河,西至玉门关,南至殽关,北至大漠,与宋朝的西北边境接壤。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制度建设:汉制藩称——基本模仿北宋
一制二称:仿照中原统治制度,官分文武,由蕃、汉人担任;
    评价:基本用意在于既保持党项贵族在政府里的主导地位,又适应汉族地主建功立业的要求,从而实行有效率的统治。
元昊对宋的国书本要直接称皇帝,后通过协商改称“兀卒”。对于西夏国书中这一僭越的称呼及其他西夏官职宁令、领卢等,双方约定只能音译。音译可以假装不知夷狄之语的意思,面子上勉强过得去。
——韦兵《完整的中国经验:天下的“夷狄之维”》
  元昊模仿宋朝制度建立政府机构,行政机关叫中书,军事机关叫枢密,财政机关叫三司,监察机关叫御史台,此外管理首都事务的叫开封府……夏的官制和辽一样,也是藩汉并行,藩汉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