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刘春艳怎样提高表达能力
    但丁说:“既然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既然最好的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最好的思想。”诚然,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学生作文是为了表达他们各自的思想,当然离不开语言。一篇好的作文,要表达出好的思想,自然需要好的语言。孔子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得先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成为“最好的骑士”
一、语言积累训练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丰富他们的语言,让他们“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孙犁)。马雅可夫斯基说:“开采一克镭,需要终年劳动。你想把一个字安排妥当,就需要几千吨语言的矿藏。”这“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从哪里来?既不是学生天生就有,也不是他人(老师)特意塞给,而只能靠学生自己的长期积累。问题在于缺乏必要的积累语言的训练,学生的语言储量只是缓慢地自然增长,根本无法满足提高写作水平的需要。没有丰富的语言矿藏,就不能提炼出语言之“镭”,也就没有可能发射作文的“”。因
此,教师的迫切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教给行之有效的积累方法,使他们迅速建好语言仓库,并养成善于积累语言的习惯,最终拥有“几千吨语言的矿藏”。
怎样积累语言?不能靠死记硬背,要以趣味性激发积累的兴趣,以科学性加快积累的速度,以操作性教授积累的方法,让学生在谈笑间语汇量与日俱增。
积累法之一:词句拉练法。此法以某字为核,拉出一连串词语、成语、俚语、俗语、歇后语、格言、警句、名言等,以求丰富语言。如:以“中”字为核,可以拉出一批“中肯”、“中圈套”、“适中”、“中流砥柱”、“秀外慧中”、“管中窥豹”、“如日中天”(“中”的位置不一,可作“拉练”的系列)之类词语或成语,还可以拉出“中午睡一觉,赛过活神仙”、“要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中秋夜里打灯笼——多此一举”等俚语、俗语和歇后语,至于包含“中”字的格言、警句、名言,限于篇幅恕不再列举。
    积累法之二:词语接龙法。此法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勾连词语,如:望文生义—义正词严—严阵以待—待人接物—物以类聚—聚精会神—神出鬼没—没齿不忘—忘乎所以—以怨报德—德高望重……此法可以求齐整(难度稍大),一律四个字或三个字或两个字;也允许参差不齐,不限字数。
    积累法之三:成语对偶法。此法运用对偶的方法让同类成语结成对子,如:超绝伦—出
类拔萃  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以上同义成对);屈指可数—罄竹难书  兴师动众—偃旗息鼓  山穷水尽—柳暗花明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吞吞吐吐—洋洋洒洒(以上反义成对)。由于运用对偶法的目的在于积累语言,因而对仗不必要求`太严整,基本成对即可。此法亦可用来积累非成语类词语。
    积累法之四:名句填充法。此法把名句(包括成语、歇后语、格言警句以及诗词文的名句)设计成填充题,通过练习达到记住名句积累语言的目的。如:(1)宁为玉碎,---------。(2)水至清则无鱼,------------。(3)书山有路勤为径,-----------。(4)------------,达则兼善天下。(5)--------------,吾将上下而求索。(6)-----------,小人之交甘若醴。
    积累法之五:归类卡片法。此法让学生制作卡片,在广泛阅读的同时注意收集词汇,并予以归类,如:动作描写卡、肖像描写卡、心理描写卡、景物描写卡等。
    积累法之六:片段背诵法。此法要求精选精彩的片段让学生背诵默写,以丰富写作语言,而且获得写作的样板。在背诵过程中要特别留意其中精华词句,不可囫囵吞枣。至于精短文章、诗、词等,则不妨让学生全篇记诵。
积累语言的方法很多,上述数法只不过是举隅罢了。曾经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积累语言当然也要下苦功。怎样才能变苦为乐,使学生愿意
下功夫去积累语言?道路只有一条,即精心设计积累语言训练的活动,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譬如:开展词语接龙比赛,看谁的词语丰富;进行成语配对擂台赛,看谁对得又好又快;举办精彩片段朗诵会,看谁选得精诵得好;还可以办手抄报、墙报,既交流积累语言的成果,又提高积累语言的积极性。上面是说从书本积累语言,还有很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从生活积累语言。说:“要向人民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孙犁也说:“我们日常生活里的语言,是很丰富的,是写作时取之不尽的源泉。”普希金还说:“去倾听农民的语言吧,……从它里面,你们可以学会许多在杂志上不到的东西。”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吸收生活中鲜活的语言,但要指导他们去粗取精积累语言;同时还须告诫他们不要用方言写作,以免破坏语言的规范性。“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写作要从积累语言做起。我们要鼓励并帮助学生努力积累语言,增强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从而打好写作的基础;否则,学生的语言功力不足,想提高作文水平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难以奏效。
二、语言达标训练
      中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要求是“通顺”,即规范、准确、连贯能够做到这三点,才算语言通顺,也就实现了语言达标。
语言是社会现象,和其它社会现象一样具备规范性。中学生作文用语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对词语不甚了了,使用时自以为是想当然任意拼凑,结果生造词语失去规范;有的学生没有认真学好普通话,乱用方言写作,造成语言不规范;有的学生受社会语言环境的影响,随便改动成语或生搬外来语,也谈不上规范;有的学生造句违反语法法则,自然也不能够做到规范。这些不规范现象可以通过纠正词语、修改病句的训练逐步消灭。教师务必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并以此作为自己遣词造句的前车之鉴。
    用语不规范的另一种表现是错别字。在初中阶段,消灭错别字是作文语言规范化训练的一个重要项目。教师同样可以选择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让学生辨认改正,通过练习来减少作文的错别字。
    用语规范化训练,更加重要的途径是,在习作上修改病句、订正词语和改正错别字。方法一,教师及时抽取用语不规范的典型习作,指导学生进行修改,使之明白如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做到语言规范。方法二,让学生互改作文中的不规范语言。如果说让学生做修改病句、订正词语和改正错别字的练习,是侧重使之获得理性的认识,那么修改习作中的不规范语言则是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两者相辅相成很见成效。
    语言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记叙文用语要准确,议论文用语也要准确,说明文用语更要准
确。总之,不管什么文体,语言的表达都需要准确。所谓准确,要求语言表达恰如其分,能切合原意。如果违反了这一要求,就是辞不达意。
中学生作文往往概念使用不当,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写作对象的现象和本质;修饰语、限制语使用不当,不能准确地表现出写作对象的性质和范围;成语使用不当,不能准确地表述所要反映的实际情况。怎样才能做到用语准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词义。几乎可以说凡用词不当都与不解词义、错解词义有关。比如“首当其冲”是处在冲要地位首先成为受攻击的目标的意思,许多学生不解导致误用。其次要注意辨析词义。一般来说同义词指的是意义相近的词,它们的意思有同有异,运用的范围也有同有异,并不是都可以互相替换,因此要加以比较分析,否则容易出错。第三是留心歧义。歧义句表意不明确,叫人无所适从,哪里称得上用语准确呢?有关训练准确运用语言的习题很多,平时让学生做一做,对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大有好处。
      语言表达连贯,是指句子之间语意贯通,顺序合理,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语意贯通,指若干个句子合起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时,句与句之间相互衔接,前后联系。顺序合理,指句子间承接有序,时间序讲事件发展的先后,空间序讲方向位置的依次移动,逻辑序讲总分、因果、条件、并列、层递等关系次序:总之要做到“言之有序”。为了加强连贯性,
必要时应加照应语和衔接语。
中学生作文中,语言表达不连贯主要有三种情况:无序、断脉、欠照应。疗救的途径在于让学生做相关的训练。一是调整句序的练习。题目提供被打乱句序的一段话,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重新组合。二是选择正确句序的练习。题目提供乱句及其四种组合,让学生选择正确的一项。三是理解段内层次的练习。题目提供一段话,让学生划分层次,或者选出正确的划分。(以上治“无序”)四是原句归位的练习。题目提供标明句码的缺句语段和被摘出的原句(即“缺句”),让学生确定这个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五是语意衔接的练习。题目提供缺句语段,标明它在文中的位置,让学生从四个不同的句子中选出可以使上下语意相衔接的那一句。六是补写语句的练习。题目提供标明缺句位置的语段,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把这个句子补写出来。(以上治“断脉”)至于“欠照应”,是指句与句之间缺乏应有的语言呼应,语气不连贯、通畅。加强语气连贯的方法有:主语承前省略、利用代词呼应、使用关联词语、增添过渡语言、适当重复上文的内容或语言等等。这一类练习也要让学生做一些。
      另外还要说一说语言运用中的“得体”问题。所谓得体,是指用语能够适应不同语境的需要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不仅包括上下文,还应该包含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话题,乃至使用语言的人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等等。对中学生来说,
得体的要求是:(1)能根据不同对象较恰当地运用语言;(2)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时能注意它们各自的语言特征。
中学生作文中,语言运用不得体常见病有:文体彩不得体,不能保持记叙性语言、议论性语言、说明性语言的风格;语体彩不得体,分不清是用口头语还是用书面语,也不懂语言风格的差异;感情彩不得体,不能根据语境恰当地选用褒义语、贬义语、中性语;措词口吻不得体,写作时没有考虑对象,措辞不注意分寸,行文不能运用恰当的口气。
书信体作文是训练得体的最佳形式之一。教师可设计情境,让学生据此写信,得体与否便可知道。教师根据习作情况加以讲评,针对性强,效果显著。不同文体对语言的使用有相应的要求,即使同一篇文章可以兼用几种表达方式,但不同的表达方式之间在语言风格上也会有相应的差别,教师在指导或评讲时应提醒学生注意,避免文体彩或语体彩不得体。另外,还应让学生做些得体方面的习题,如称谓是否妥当、人称是否恰当,引用是否得当、用词是否得体、说话是否合适(场合、身份、口气等)、语体是否一律等训练题目。
上面分别从规范、准确、连贯以及得体等几方面谈中学生语言达标问题,所提及的语言训练也是单项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让学生做一些语言达标综合训练,譬如选择一篇语言不达标的习作,设计一些涉及上述几个要求的题目,形式既可以是填空式,也可以是提示式,
还可以是无提示式(只说要改几处,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通过训练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让学生作文过关,就必须使他们的语言达标,千万别让你的学生“永远用牛车往外送姑娘”(孙犁)!
三、语言升格训练
在作文语言达标的基础上,进行升格训练是让学生写作“更上一层楼”的重要措施。这高一层次的语言标准是“有文采”,具体表现为“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2000年高考《考试说明》)等。
      法捷耶夫说:“作品好比身体强健的体育家:人体肌肉是多样的,为了锻炼它们需要各式各样的方法,……为了发展这种筋肉组织,艺术家应当经常做一种特别的‘体操’:练习构造各式各样句子的艺术。”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层次,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的训练才能得到实现。
“用词生动”与“词语丰富”是互为依存的,没有丰富的词语,就很难做到“用词生动”;用词不生动,也就无法体现“词语丰富”。因而,虽说“用词生动”是属于“质”,“词语丰富”是属于“量”,但两者无法截然分开。“词语丰富”靠平时积累,积累多了,作文时才能运用自如,多彩多姿。“
用词生动”,可以运用“填空法”来训练。选择一些精彩的文段,抽出其中生动的词语,让学生填充。形式有两种,一是提供几个备选词语让学生选择,答案“标准化”,重在教学生体会这样用词为何生动,供给借鉴学习;二是不提供选项,学生填写自以为生动的词语,答案也不搞“标准化”,但是要求学生阐述用“这个词”生动的理由,重在培养学生遣词的本领和创新能力。
“用词生动”,还可以运用“涵咏法”来训练。我国古代诗词不乏用词生动形象的佳作名句,还流传不少“炼字”的佳话,教师倘能引导学生涵咏体会其真境界,学习其锤炼语言的真功夫,还怕写作文用词不生动吗?《史记》等许多古代名作和《荷塘月》等现代名篇,有许多“用词生动”的典范,只要用心揣摩,何愁得不到运用语言的启迪?“用词生动”,还可以运用“片段法”进行“演习”。教师设计一些可供训练“用词生动”的片段作文题目,如景物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之类,以“生动形象”为目标,实实在在地操练,必见成效。
“句式灵活”,是指在作文时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式,并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常见的句式有:(1)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2)肯定句和否定句;(3)主动句和被动句;(4)长句和短句;(5)整句和散句;(6)常式句和变式句。这些句式恰到好处的运用,对于表情达意大有好处。
在上述各中句式中,要重点掌握疑问句中的设问句和反问句,否定句中的多重否定句,整句中的排比句和对称句,以及常见的变式句。因为这些非常用句式的适当运用,往往是语言水平高的体现。比如在一篇作文中,能够运用漂亮的排比句,无疑会给全文增加不少亮,而语言素质不高的学生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句式训练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变换句式,让学生掌握句式的特点及其用处。第二步是仿写句子,让学生模仿创新,学习运用富有艺术表现力的句式。第三步是按规定独立造句,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句式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当然训练句式的目的在于作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在写作时加以灵活运用。以议论文为例,可指导学生用设问句提纲挈领,用反问句加强语气,用长句进行缜密的论述,用短句表达坚定的信念,用排比句罗列丰富的论据,用对称句形成鲜明的对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落在根本上就是根据更好地表意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式。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因而亚里士多德说:“语言的生动性,是来自使用比拟的隐喻和描绘的能力。”
      要想运用好修辞手法,首先要认识各种常用修辞手法的特征、功能、构造及其差别。比如“移就”,它是将适用于彼物的修饰语,移来修饰此物。被移用的词语一般是适用于表示人
的思想感情的形容词,当它用来修饰物时,同拟人一样具有托物抒情、渲染气氛的修辞效果。移就与拟人虽然相似,但在语义组合上却有其独特的结构形式:把状写彼物的形容词(多属写人的词语)移用过来,作此物(多属写物的词语)的修饰语。试想,如果不知移就为何物,那么能够进而把这种修辞手法加以运用吗?这一训练目标可以通过完成辨认辞格的习题来实现。
接下来是“初级操作”:只要求按辞格造句,撇开语境问题。比如运用通感手法造句,只要写出的句子运用了通感手法即可,别的全不作要求。这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渡。紧接着是“较高级操作”,即设置情境要求按辞格(甚至不止一种)写作片断。这就不但有语境问题,而且有修辞格综合运用问题,这样的训练已经是作文运用修辞手法的“实弹演习”了。
        最后是“高级操作”:在作文时“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怎样才算“善于”?恰到好处、灵活多样、富有创意。恰到好处是在该用的时候用,灵活多样是手法多变运用自如,富有创意则是新颖不落窠臼。这要从训练高层次的把握和驾驭语境的能力、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入手,使修辞手法自然而然地服务于思想的表达,而且进入驾轻就熟应变裕如的境地。
“文句有意蕴”,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耐人寻味,是言近而旨远的含蓄蕴藉。古人云:“文贵远,远必含蓄。或句上有句,有句下有句,有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
多,乃可谓之远。”这是对“文句有意蕴”的最好诠释。
“文句有意蕴”,或蕴蓄着深刻的哲理,或包含着历史的沉思,或夹杂着几许幽默感。它自然不是一眼能望穿的浅薄,但也并非深不可测的隐晦,而是一种具有穿透力的凝厚。这种语言风格说到底是一种思想成熟的产物,决不是单纯的语言训练所能实现的。锻炼思想,锻炼洞察力,多作哲理的思考,多作历史的反思,唯有思想的深刻和凝重,才能达到“文句有意蕴”的境界。
朗吉纳斯说得好:“一篇文章的思想和文词是相互依存的,……就真正的意义来说,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要想得到真正意义的语言升格,使作文“有文采”,千万不要忽视对思想的锤炼!
上面围绕作文语言训练的三个层次谈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意在引起大家对作文语言训练的重视和兴趣。最后要强调的是,作文语言训练不宜搞一刀切。语言积累训练和语言达标训练要面对全体,语言升格训练则要根据具体情况,面向已经实现语言达标的学生。不从实际出发,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语言训练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