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能力是讲师最起码的基本功
下载整理
内涵
一、表达能力是在语言能力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是指提出的语言能力相对的一种使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一般指母语)来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它是指能正确而灵活地把语言材料组织成话语,从而准确地表达某种特定思想内容的能力,故称之为“表达能力”。
言语表达总是为着一定的交际目的、在特定时空条件下针对具体对象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因此,作为交际能力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的语言能力,应该由以下四方面的能力组成:
一是根据表达内容选择语言材料并组成话语形式的能力。其中口语表达诉之于语音,书面表达
形之于文字,因而在选择与组合能力上又有所区别。
二是根据表达目的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一旦察觉偏离目的,就应及时进行自我调控。
三是针对交际对象——听者或读者的可接受性选择语言材料和调整话语形式的能力。
四是言语表达同言语环境相适应的能力。这同样要通过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话语形式的组合与调整来实现。
这四种能力虽然各有侧重,但不管是依据所要表达的内容或表达的目的来运用语言也好,还是针对交流对象或言语环境来运用语言也罢,都集中在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话语形式的组合、调整上。因此,通晓所用的语言文字,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便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而这又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说、写训练才能获得的。故母语教育和训练必须从幼儿教育开始,一直坚持到小学和初中、高中阶段;否则,即使具备了语言能力这种潜在条件,要想获得很强的表达能力是很难做到的。
二、表达能力是一种智能的言语外化
一个人言语表达能力的产生,不单纯依靠对语言文字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还与智能的高低密切相关。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韩非说过:“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智”的解释是:“智,识词也。”17世纪,德国与牛顿齐名的科学家莱布尼兹也曾说过:“语言是人心智最好的镜子。”这都说明了语言表达与智力的密切关系。
所谓“智力”,我国新版辞海缩印本有一个简明而精当的定义:“智力通常称‘智慧’,指学习、记忆、思维、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语言虽然不是思维的唯一载体,却可以肯定它是思维的主要物质载体,言语表达能力的强弱是智力高低的表现形式,故韩非所谓的“智者,微妙之言也”是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概括,古今中外一些能言善辩之上都是智力得到高度发展的幸运者。
而智力是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但又不等于知识和实践,它是先天因素、社会历史遗产和教育影响及个人努力几个方面互相作用的产物。言语表达能力的高低与先天素质通过后天继承社会历史遗产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分不开,据此,我们将一个人的言语表达能力,视为他智力地一种言语的外化。因此,要发展言语表达能力,就必须同发展智力水平结合起来,以获得互相促进的思想效果。
三、表达能力又是文化知识与社会阅历的综合反映
根据交际目的,看对象、看场合说话(包括写作)以及说什么话、怎样说,单靠熟练掌握语言文字还不够,还需要有语言以外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这已为许多擅于辞令、长于写作的语言大师实践所证明。而这些有关的知识,都是靠后天的学习与实践获得的。由此可见,人类的表达能力是在语言能力这种潜能地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自我锻炼,在言语交际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它以语言能力为前提,但决不可忽视后天的培养与锻炼,这是人类较之一切动物(包括灵长类)得天独厚的条件;忽视后天的培养和自我锻炼,是不可能发展出满足社会交际需要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语言能力是掌握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人能够说出或理解前所未有的、合乎语法的语句,能够辨析有歧义的语句、能够判别表面形式相同而实际语义不同,或表面形式不同而实际语义相似的语句掌握,以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运用能力。(1)人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正常人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有高、低之分。人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高这种能力。(2)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术语和“语言行为”的相
对。广义的语言能力,指的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灵活发音能力的结合。狭义的语言能力是从人类与动物区别的角度讲的,指的是人类大脑天生就具有语言装置、语言习得机制、语言器官。
歧义的解释 歧义,是指如果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就会产生歧义,歧义产生的原因:操作顺序或跟什么事物关联后的理解、词义不明确、句法不固定、层次不分明、所指的时代或朝代不明确,另外使用的语气也会导致歧义。
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就会产生歧义,歧义产生的原因:词义不明确、句法不固定、层次不分明、指代不明,另外使用的语气也会导致歧义。
歧义,有主要由口语与书面的差别造成的,有主要由多义词造成的,还有语言组合造成的。组合的歧义中又有语法组合的歧义和语义组合的歧义。
(一)组合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 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二)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三)语义不明确造成的歧义 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四)词类不同造成的歧义怎样提高表达能力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五)词语含义多解造成的歧义 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六)句子成分残缺造成的歧义 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②买车、船、饭票在服务台。此句在“车”后、“船”后丢掉“票”字造成歧义。可理解为车票、船票和饭票;也可理解为买车、买船和买饭票。
(七)口语中轻、重音不同也可造成的歧义 如:“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就”轻读,是说他写信写得快;“就”重读,则说他工作效率低,只写了三封信。
1、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解释:一说是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心碎,如果理解为女人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那可真是件令人心碎的事。2、我叫他去。解释:“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叫”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这个句子就是“我去叫他”或“我去喊他”。3、开刀的是他父亲。解释:“开刀的”可以是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以理解为“被做手术的患者”。4、学校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解释:“对他的批评”可以理解为学校领导批评他,也可以理解为他批评学校领导。5、“他背着
媳妇做了不少事”,解释:这句话中的“背”就有不解之缘,不过这句话也可理解为他做事不让爱人知道。6、“鸟不打了”,解释:是鸟不打架了还是人不打鸟了。鸟打架十分有趣,人打鸟那真要令好人心酸了。7、他抛下工作和妹妹出去玩。 解释:可能是他抛下工作和妹妹,自己一个人到公园玩,也可能是他抛下工作,和妹妹到公园玩。8、在辩论中指“辩士使用的语言符号可能被合理地作两种以上的意义解释。”9、所谓歧义,就是一种语言形式能传达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信息的现象,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就有两种理解:A、“猎人的狗被咬死了”;B、“猎人被狗咬死了”。没有歧义的句子: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10、在写借条的时候,有人不注意多音字,会写成"还差钱",是(huan)差钱,还是(hai)差钱呢?有歧义,对于债权人有可能被人专空子,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2017.11.21日高级讲师团分享
发布评论